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记得小时候听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高潮或矛盾冲突到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常常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你的胃口.逼着你非继续听下去不可。这种方法在我国古典章回小说里经常被用到,称之为“悬念”设置。《百家讲坛》中的易中天教授把讲座当作电视剧来设计.以悬念作牵引.同样吸引了“易粉”们的注意力。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也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激发起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相似文献   

2.
李杰 《中学理科》2007,(3):54-54
《物理课程标准》中谈到物理课程的目标是要:“保持学生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课堂教学中达到这一目标的方法之一便是巧设悬念,引发质疑.悬念的设置,能让学生从心底产生一些疑问,生出诸多好奇,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趣味十足地积极去思考,去探索.特别是巧设悬念导入新课,教学效果会更佳.那么如何让学生紧跟着你的“悬念”走呢?  相似文献   

3.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可有意设置悬念,激起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学习完“Mothers’Day”一课后,我这样引导:“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母亲节,知道了母亲节的来历及一些庆祝方式,那么你知道父亲节吗?  相似文献   

4.
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时常会听到有些同学发出这样的感慨:“我的文章怎么就没有我们学的课文那么让人有一种想读的感觉呢?”“我的作文怎么没有一点跌宕起伏的味道呢?”其实,这些疑惑我们都可以通过设置悬念的方法加以解决。巧妙地设置悬念,能够让你的文章更具诱惑力,能够让你的文章越来越有“口味”。  相似文献   

5.
王娟 《教书育人》2007,(12):38-38
评书艺术家说评书,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高潮时,就会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吊”听者的“胃口”,诱使人们继续听下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政治课堂教学中引入此法,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有效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一般说来,适宜设置“悬念”的时机有以下三种:  相似文献   

6.
徐鹏 《焦作大学学报》2009,23(3):13-14,26
戏剧的情节结构中必须设置“悬念”,这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充满着“悬念”,戏剧与“悬念”具有相互的牵制性,同时也是为了满足读者或观众审美心理的需要。因此可以这样说,古今中外的戏剧创作都无法避开“悬念”这一戏剧创作的中心问题。  相似文献   

7.
推理类系列剧是电视系列剧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兼具“系列剧”与“类型片”的特点。此类系列剧由多个独立的单元事件组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悬念”构造影片的整个框架,我们通常所说的侦探剧、涉案剧、刑侦剧都归属于这一范畴。要想结构好一部推理类系列剧,悬念构置十分必要。本文拟从“悬念”构成概念入手,谈谈推理类系列剧中总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8.
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悬念,尤如一剂“催化剂”和“调味剂”,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主动参与的需求,产生主动探究的行为.悬念设置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笔者的实践策略是:新课导入时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激发求知欲;教学重点、难点处设置悬念,促进理解,拓宽思维;课堂出现“冷场”时设置悬念,调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结束时设置悬念,课尽意未尽,思不止.  相似文献   

9.
悬念设置,即在故事的开始先作个提示或暗示,也就是先作个“结”,然后再“解”。它是小说戏剧创作最绝妙的艺术手法。电视剧《记忆的证明》成功地运用了悬念设置,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0.
王尔德在每一部喜剧中都注重悬念的设置,他基本上沿用了“告诉观众,瞒住剧中人”的方法,充分利用人物的“前史”等秘密制造悬念,但在不同的剧作中又略有变通.悬念的精心设置,是王尔德喜剧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体现了王尔德对传统戏剧艺术的模仿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陈好兰 《山东教育》2009,(11):42-42
1.设置悬念 调动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可以先设计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式结果——“悬念”。通过悬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我在教学“年、月、日”时,设计了这样的悬念:同学们,请告诉我你们今年都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过了12个生曰。我接着说:小军今年也是12岁,可只过了3个生日,  相似文献   

12.
论悬念的焦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小说、戏剧、影视等文艺作品中 ,设置悬念 ,其目的不仅仅是要达到预期的表现效果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有效地突现作品的主题 ,即瞄准作品中欲揭示的主题有针对性地设计悬念。将悬念聚焦于作品的主题 ,正是悬念焦点的旨趣  相似文献   

13.
激趣三法     
由于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如果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精心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则会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一种急切期待学会、掌握的状态,教师在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下传道授业,就会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讲《蒸发》一课时.可这样设置悬念:教师用刷子蘸着水在黑板上写一个大“水”字,然后组织学生观察“水”字有什么变化,  相似文献   

14.
悬念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技巧。在化学教学中设置悬念,就是对一些正在研究、发展中的问题,教师不匆忙作出结论,而是创设一个悬而未决的教学环境,叫学生欲答不能,欲罢不忍,旨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求、考虑、推断、发现”。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化学教学中设置悬念的方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15.
1.新课的“起调”,扣人心弦。 1.1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在教读《变色龙》一文时,教师首先向学生设置悬念:变色龙是动物蜥蜴的一种,它的皮肤的颜色随着四周物体的颜色而改变,课文是写这种动物吗?不是,那为什么课文却以“变色龙”为题,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答案。引导学生带着悬念,主动、积极地学习,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  相似文献   

16.
小说的悬念,也叫“扣子”。据《现代汉语词典》一书关于“扣子”的解释是:它常在“章回小说或说书最紧要、最热闹时突然停顿的地方”。其作用是:“能引起人对下一段情节的关切”。而这在章回小说和说书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模式就是:要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然而早在章回小说诞生之前,已为小说家广泛运用,不过不叫“扣子”而称为悬念而运用和设置悬念这一艺术,在唐代小说中已经普遍而出色。  相似文献   

17.
评书艺术家说书,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剑拔弩张、扣人心弦的高潮时.就会突然来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以“吊”听者的“胃口”,请使人们继续听下去,这种方法在中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常用,称之为“悬念”设置。同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入此法,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相似文献   

18.
世界文学经典《简·爱》诠释了作者的爱情观点,作者采用的方法不仅是不断地设置重重悬念,而且设置的悬念还打破常规思维,具有独创性.本文就简·爱与罗彻斯特从相识到相爱的故事中设置的悬念筒述作者的匠心独运之处,主要从简·爱与罗彻斯特前三次见面过程中设置的悬念分三点来探讨《简·爱》这部作品的独特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9.
在教学中,适时地创设“悬念”,将会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追求知识的心理需求。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许春艳 《考试周刊》2011,(10):47-48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以及设置悬念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