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是学习历史的两大基本要素,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梁启超先生在《中国地理沿革》一文中也强调:"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不确实,譬诸筑屋而拨其础也。"由此可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  相似文献   

2.
缪建 《教师》2011,(32):41-42
人类历史即一部人类在某个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活动的历史,人类历史受一定时间、空间地理因素的制约,所以说,学习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地图。古人云:左图右史。历史地图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人类活动的内容,逼真地展示人类历史的面貌。教师有效借助历史地图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现象,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时间和空间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基本形式。恩格斯说过:“因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人类的任何历史活动,都是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并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离开了时间和空间  相似文献   

4.
“左图右史” ,“索象于图 ,索理于书”为古今学者治学和读史的重要方法。比起文字的表现形式 ,地图在反映事物所处空间状态方面具有更简明、直观的特征 ,因而学者郑樵在《通志·图谱略》中也发出了“即图而求易” ,“即书而求难”的感叹。历史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 :时间和空间。历史发展的过程 ,就处在时间的演变之中。空间则是地理环境 ,是古今中外历史演出的舞台。梁启超在《〈中国地理沿革图〉序》中指出 ,“读史不明地理则空间概念不确定 ,譬诸筑屋而拔其础也” ,把掌握历史空间概念比作掌握整个历史的基础。显然 ,要完整地理解历史 ,就…  相似文献   

5.
对历史一词的认知,概括起来有两个释义:一有对历史本身的释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或是称为“过去的事实”“过去的存在”;二是对历史学的释义,是“过去的事实的记载”。这样的认知已固化在人们的头脑中,其实这只是一个直观历史的表面现象的描述,用梁启超的话说,就是“解剖”历史的认知,没有说清楚历史的本质,不具有哲学理论的高度。换用梁启超“鸟瞰”的观察方法,准确地表述“什么是历史”,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存在的物与人和事就是历史”,即历史的本质存在于一定范围的时空之中,也就是历史存在的两个条件时间和空间,缺一不可。由于空间无限大,人们短暂的时间感知不到它的变化,而时间是一个矢量,永远沿着直线向一个方向飞进,即时间瞬间而逝,时间不回流,也就是消逝的历史不再现,即不可知。我们已知的历史是人类发明语言文字后留下的记忆,所以人类社会上百万年,已知的历史只有五千年到一万年,因流畅语言的产生只有一万年,文字的产生只有五千年,消逝的原生态历史已不可知,已知历史是历史家凭语言文字记载的历史记忆重新复制的历史。原生态历史只有一个版本,而语言文字留下的复制品历史可以有若干版本。因此历...  相似文献   

6.
邵新力 《历史学习》2005,(10):24-26
时空两维是历史学科的基本坐标,也是历史与地理天然联系的纽带。人类社会所有的历史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中展开的,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这也正是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中所说的人类社会活动现象的“地缘因素”。因此,近年高考文综卷对史地综合题的命题层出不穷。笔者在此做一些简要的总结说明,供大家参考。一、地理因素影响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型例1当时(北宋)经汴河运往东京的稻米主要产自(2002全国文综试题)A.华北平原B.汉中平原C.太湖平原D.江汉平原解析:人类社会活动的空间范围,受地理因素中地形、交通等因素的制约。地…  相似文献   

7.
历史教学和地域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地域概念实际上就是历史空间概念。据一些学者认为,它大致包括下列内容,首先为历史活动的地理位置;其次为历史活动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活动与一定地理条件紧密相联系的社会环境。因为一部历史其实就是人类的活动史,而人的活动离不开一定的地域空间。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如果以朝代的演变作为时间的存在,那么人所活动的地域  相似文献   

8.
一、要重视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 “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按一定时间顺序排列的事件”,故从一定意义上说,“历史”的本质是“变迁”和“发展”。而要了解历史上的人和物的变迁,就必须将这种变迁置于一种时间框架之中。因此,学习历史必须要有确切的时间观念。要了解某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经过,探究某一重要历史人物的活动,离开了时间就会显得杂乱无章,如马克·布洛赫所说:“正是在时间的长河中,潜伏着各种事件,也只有在时间的范围内,事件才变得清晰可辨。”  相似文献   

9.
人类历史即一部人类在某个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活动的历史,人类历史受一定时间、空间地理因素的制约,所以说,学习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地图。古人云:左图右史。历史地图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人类活动的内容,逼真地展示人类历史的面貌。教师有效借助历史地图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探究历史现象,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地理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无数有声有色的历史话剧都是在一定的地理舞台上演出的。特别是中学地理与历史之间联系紧密的知识点较多,一定的地理条件往往成为历史活动、历史结局的某种重要因素。如把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紧密的横向联系起来,就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取得事半功倍之成效。  相似文献   

11.
历史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历史发展的过程总是处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演变之中,并以人物的活动为内容。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离开时空,便没有历史。空间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及其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学科,它注重时间与空间的有机结合;历史地图则是表现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空间位置和地理环境的工具,它可以再现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空间变迁。本人认为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历史地图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只有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当中,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廖亚南  袁志华 《教师》2013,(2):39-39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比较的学习有时比直观的传授还有效。”在长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笔者感觉到:巧用比较法,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现象和人物进行比较,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规律,是轻松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一中学历史教材图文并茂 ,插图与文字相互照应 ,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历史就是在一定时空里发生的 ,它必定要留下一定的实物。插图包含了许多显性与隐性知识。运用历史地理概念 ,可了解历史事件发生背景 ,增强感性认识以加强记忆和理解 ,提高历史概括能力。当今“3 综合”考试特别引人注目 ,学科综合化已是未来高考的必然选择。权威的高考命题专家刘 艹凡 先生在《考试内容与考试方法》中指出 :“历史、地理、政治 ,从宏观上看 ;历史是时间 ,地理是空间 ,政治是意识 ,这三个维度构成了社会科学的主体框架。它们都各自形成了独立的知识体系和…  相似文献   

15.
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相似文献   

16.
历史空间概念也叫历史地理或历史地域概念,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指历史活动的空间位置;其二,指历史活动的地理环境;其三,指历史活动与一定地理条件紧密联系的社会环境。构建历史空间概念,就要弄清楚构成历史空间概念的这三个方面。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充分运用相关历史地图.引导学生具体探究某一历史地域,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17.
马悦 《考试周刊》2013,(13):128-129
历史比较法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和分析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时经常使用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比较法是从历史联系中考察历史现象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地。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  相似文献   

18.
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为适应课程改革需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教师要把握好提问这把“金钥匙”。那么,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艺术性的提问呢?  相似文献   

19.
意大利历史学家贝内德托·克罗齐说:“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1947年,朱光潜先生在《克罗齐的历史学》一文中曾对这一命题做了如下阐发:“没有一个过去史真正是历史,如果它不引起现实底思索,打动现实底兴趣,和现实底心灵生活打成一片。过去史在我的现时思想活动中才能复苏,才获得它的历史性。所以一切历史都必是现时史……着重历史的现时性,其实就是着重历史与生活的联贯。”  相似文献   

20.
“历史地理材料”是指教材正文以外含有历史时期地理事象的形成、发展和演变等时间信息的课程素材。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地理材料”的意义首先进行了阐述,然后以必修第二册教材为例,对人教版等三个版本教材中的“历史地理材料”进行了汇总比较,从内容分布、呈现形式上进行了数量统计,分析了三个版本教材中“历史地理材料”采用上的差异和优缺点,对今后“历史地理材料”的采用提出了相应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