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及其理论体系的建立是从近代西方开始的。但是,美育作为一种思想意识则早在古代就已经产生了。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中即蕴含着相当丰富的美育思想。全面挖掘中国古代美育思想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推动我国现代美育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对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几个主要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以美育德”思想在中国发展历史悠久,自中国古代就已经产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美育与德育是不可分割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美育德”契合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现实需要,促进高校大学生完善健全人格,深层涵养大学生道德情感和情操,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3.
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出发,才能更加深刻的阐释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进程,显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内在精神及其历史嬗变,从而更加清晰地揭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相对于西方美育思想的特殊性或异质性因素、彰显中国古代关育思想的美善合一、注重伦理教化的特性和表征。  相似文献   

4.
孔子的美育思想在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础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又是构成这一时期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5.
对于中国美育思想来说,判断美育思想产生的关键在于是否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艺术来教育、培养人的道德.“先王乐教“是早期不自觉的美育传统,西周初期人文精神的觉醒引发了“敬德“思想的提出和天命观念理性化、宗教祭祀礼仪的人文化转向,从而使这个美育传统发展到自觉阶段.因此,中国古代美育思想产生于西周初期.  相似文献   

6.
往往有一种误解,以为美育只是一种教育手段,借助它可以达到德育或智育的目的。即以审美的方式进行其他教育活动。或称之为“寓教于乐”。实际上,美育不是一种“止咳糖浆”,而是有着自身的目的的。美学史上,席勒将美育视为精神解放或人格完善的途径。它使一切事物服从于美的法则。蔡元培则认为美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朱光潜便将文艺的美育作用归纳为“怡情养性”。他们的看法有着共同点,即都认为美育是通过审美,对人的精神领域进行一种调节,从而达到心理的平衡,人格的完善。这里,仅从中国古代儒、道、禅三家美学思想中,对美育的功能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审美教育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和中国的古代著作中就已经可以看到。法国美学家席勒最早在其《美育书简》一书中提出并使用“美育”概念.他认为美育是通过人们对美的形象的观照,培养对美的情感.纯洁人的心灵。以达到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从现实情况来看。高等学校的美育不容乐观,迫切需要实行高校的美育改革。  相似文献   

8.
纵观中国教育史,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美育的国家,并且有着良好的传统。在古代教育中“礼乐”并称。“礼教”即现在的德育,“乐教”相当于现在的美育。孔子作为先秦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当时就很注重人的全面塑造和培养。据《论语·宪问》载(语意):“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有藏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教加以修饰,这样就可以称为一个完美的人了。”另据日本人江文在其《上代支那正乐考》中称“中国古代以音乐  相似文献   

9.
中国美学和美育思想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美学和美育,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几千年来它指导着中国文学艺术和审美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中国,甚至可以说是东方文化所独具的特点。一、中国美学和美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1.在中国古代关于美育和艺术教育最早的记载,可以《尚书·舜典》中舜命夔典乐的一段话来作说明:“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所谓“典乐,教胄  相似文献   

10.
<正> 先秦儒家美育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只有对先秦儒家美育思想进行系统的探讨,才能真正认识整个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一在先秦儒家的美育思想中,关于美育功能的思想非常丰富,可以说它是先秦儒家美育思想论述最为全面、最为深刻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1.
分析和探讨苏轼《杂书琴事》中的琴学观点,揭示其中体现的琴学思想对后世文人琴思想形成和古琴音乐发展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音乐自原始巫礼到先秦的乐教,经汉唐盛世的大量胡乐的传入,在中国传统审美中的作用长盛不衰。文章主要从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史料中选出一些有关于音乐的例子,简要说明音乐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论古希腊音乐教育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古希腊音乐教育内容丰富,几乎包括了除体育以外的所有科目。古希腊人有一套特色的音乐教育理论,音乐教育被纳入哲学范畴里进行理解和定义。西方艺术音乐的历史渊源是古希腊音乐。古希腊音乐教育对人的素质形成和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它给现代教育体系和教育内容改革以启迪。  相似文献   

14.
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中蕴涵着很多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本文选取音乐、书法、建筑、登临、饮酒、射猎、印刷、节日等八种文化现象,略作阐说,旨在引起人们对中学古诗文文化现象的重视,从而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艺术的造型观念是意象的 ,是作者把现实的物体怎样转化为心中所要表达的 ,并通过具体形象来表达的一种艺术创造。意象审美具有深刻的社会性 ,我国远古时代的人们在进行审美时采用的方式就是意象的 ,而不是写实的。在中国传统中一直以来都是以意象审美对物进行观照的 ,意象审美牵涉的方面很广 ,绘画、诗歌、音乐、书法、建筑等都以意象审美为基础 ,各个领域在审美上又有许多相同和相通之处。对于绘画来说 ,书法与它的联系是最紧密的 ,书法线条的特殊性和更强调意象的审美含义 ,使绘画从书法中吸取了经验、技巧 ,在表达形式上呈现出更加丰富的笔意 ,把要表达的物象的意境表达得更加突出。对中国古代绘画的造型法则———意象审美进行学习 ,才能使我们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绘画 ,在继承中求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瞽矇”,精通各种音乐,熟知各种祭祀礼仪,他们在上古礼乐文明诸多的活动中表现突出,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对礼乐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通过对古代音乐文献相关记载的梳理,可以发现瞽矇与音乐的渊源:他们是古代乐官的一类,地位很高,在礼乐活动当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政治教化、历史传承、音乐教育等多方面承担重要职能。  相似文献   

17.
建筑艺术是通过空间实体的造型和结构安排、和各门艺术的综合,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发挥审美功能的一种广义的造型艺术。作为造型艺术的建筑与作为表演艺术的音乐,表面上很难说有什么联系。然而由于建筑与音乐在节奏韵律、意境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而且可以相互得到启发。从两者的审美通感上对它们进行分析,得出建筑与音乐的审美特征的共同点为抒情性、表现性、过程性、流动性、节奏感和韵律美。而且对审美通感在建筑设计中如何体现及应用做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吴淑元 《湘南学院学报》2012,(3):100-103,121
通过分析理工科大学生的音乐素质现状、中国古代音乐教育特点及理工科的人才培养需求,明确了理工科大学开设音乐素质教育课程的意义,并进一步研究了其指导思想、具体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办法和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玻璃作为一种古老的建筑材料,在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据玻璃本身的特性,并结合实例,探讨了玻璃在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中的应用。运用玻璃材料创造出的通透、纯净的建筑空间为人们展示了建筑内在的空间次序和建筑外部的壮观景色,展现了设计师的巧妙构思。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卢梭“语言的音乐化”音乐美学观点的主要特点,与中国传统音乐比较,指出卢梭的这一观点在我国传统音乐尤其是民间音乐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认为“语言的音乐化”观点尽管有些方面略显偏激,但对于音乐本质的理解颇有借鉴价值,尤其是对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