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教自由论战”是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里的一次重要论争。这次论战以思想文化界著名人物陈独秀、蔡元培、吴虞等人为一方,以周作人、钱玄同等人为另一方,双方就非基督教运动是否符合宪法“信教自由”原则以及相关的各种问题展开了论辩,在中国思想界掀起一阵轩然大波。本文对此次论战的起因、论战内容及论战对非基督教运动的影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20年代爆发的非基督教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反帝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载入史册。在此其间,江苏的非基督教运动亦如火如荼展开,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反对基督教的非科学性到把非基督教运动和当地的反帝爱国运动结合起来,成为江苏近代史上影响较大的民族、民主思想运动之一。  相似文献   

3.
20世纪20年代爆发的非基督教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反帝运动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载入史册。在此其间,江苏的非基督教运动亦如火如荼展开,前后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反对基督教的非科学性到把非基督教运动和当地的反帝爱国运动结合起来,成为江苏近代史上影响较大的民族、民主思想运动之一。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是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爆发的非基督教运动的主导力量。中共创始人李大钊在非基督教运动中从实践和理论两个维度上作出了独特贡献,他不仅直接推动了非宗教大同盟的成立和非基督教运动的蓬勃发展,还撰写了大量文章批判宗教信仰及其教义的弊端,回应宗教信仰与思想自由关系的论争,为非基督教运动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作家、现代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他们在写作与言论中吸收了大量的基督教文化、思想资源,但真正信任基督教或理解基督教教义的却为数甚少。中国传统的世俗化的政治化的宗教观、“五四”时期的“反传统”、“反殖民”情绪、实用理性主义、政治民族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等因素,使“五四”一代人对基督教从接受转向背离。  相似文献   

6.
在15、16世纪,西欧社会发生了两场重要的文化运动,一场是南方拉丁文化圈的文艺复兴运动,另一场是北方日耳曼文化圈的宗教改革运动,这两场运动构成了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向西方现代文化转化的重要标志.但是从时代精神的角度来看,这两场运动虽然在客观上导致了西欧社会的一系列变化,它们却并没有开创出西方现代文化赖以生长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传:现代性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中国自传进入现代形态,其表现为:长篇自传出现,其中包含了许多“人格故事”,容纳了大量细节;透露出自我的“忏悔”即自我批判的意识,反映了对新的价值准则的探求;自传家不再满足于对自我经历的描述,而且力图进一步解释人格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和西方的自传理念在退步趋同,但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中国现代自传同西方相比也有重要差异。  相似文献   

8.
杨思信 《教育学报》2012,8(1):113-121
20世纪20年代发生的收回教育权运动从教育思想、教育学派、教育制度、教育编纂四个方面对中国现代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教育思想方面,该运动提出了“教育为国家主权”、“教育与宗教分离”、“国家主义教育”三大观念.教育学派方面,该运动时期所形成的国家主义教育学派,丰富壮大了中国现代教育流派的队伍.教育制度方面,该运动促使政府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教会学校的体制.教育编纂方面,该运动时期提出和形成的“教育侵略”论、“文化侵略”论,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最有影响的学科研究话语范式.  相似文献   

9.
基督教在近代中国影响日益扩大,这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基督教借不平等条约中的规定强行进入中国;二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获得中国民众的认同;三是中国国内的政治运动也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1898至1918二十年,是现代曙光孕育的年代,是太阳喷薄欲出前躁动的年代。这二十年间政治体制与思想文化观念的诸种变革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型、现代知识分子的起源萌生、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的意义无论做怎样高的评价恐怕都不过分。无怪乎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能和春秋时代相比的年代是这二十年。到目前为止对这段历史人物、思想文化及学术思潮等层面的研究论著及文章不可谓不多。这些成果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学术经验。自然也留下了经验教训和必须超越的新课题。鉴于此,杨洪承教授的新著《废墟上的精灵:前现代中国知识分子思想文化的理路(1898-1918)》(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第1版,以下简称《废墟上的精灵》)在现代知识分子的孕育萌生、思想文化现代转型的内在理路等方面实现了新的开拓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文艺复兴运动除了具有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以神为本的基督教文化,从而带来人的大解放这一显文化意义外,还具有两种对立的文化在冲撞后走向融合,形成延续至今的“人文主义——基督教”欧洲文化模式的潜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都推崇“勇”,但“勇”的内涵和外延都有显著的差异。儒家以“勇”为德,但“勇”德必须以“仁义”为基础,这与儒家重视个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内核密切相关;基督教同样推崇“勇”,但认为“勇”来源于上帝,服务于上帝,将“勇”作为虔诚的表现和达到永生的手段之一。文章通过分析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中尚“勇”精神的异同,讨论东西文化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论“五四”知识分子与基督教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梳理“五四”时期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不同态度:启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推崇,民族主义意识下知识分子的非基督教的倾向,基督教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的弘扬。“五四”时期有关基督教问题的论辩,促进了中国社会对于救国救民问题的思考,促进了国人对于基督教问题的了解,促进了中国基督教会本色化的进程,加强了非基督徒与基督教知识分子的交往,也应该看到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基督教文化方面存在着的问题。著者提出应将人类文化视为一个整体,不仅要站在本土文化之中观照异域文化,更要超脱本土文化观照理解异域文化,观照与理解本土文化与其它文化之间的联系与接触。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著名作家,徐訏在20世纪“文化综合”的四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以文学想象的方式超越生命的困境,加入到了时代文学的主题之中。50年代居留香港后,他并没有因时代政治的变迁而中止对生命哲学的思考和对神性的追寻,这时期的小说在对基督教的颠覆、佛教和道教的融和中,实现了永恒超越现实的宗教圆融。  相似文献   

15.
三十年代林语堂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郑镛从二十年代初开始,林语堂便一直关注文化,并就中西文化的特质发表议论。作为“受酉洋教育过度的中国人”①二十年代的林语堂对中学所知甚少,他以西方的价值体系为坐标,“爽爽快快地讲欧化一法”,对中国“古人之精神”予与全盘否定...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中国近代文学的断代与性质问题,国内外研究者曾提出不同意见,其中主要有如下四种:第一种意见认为,中国近代文学的范围,从鸦片战争时期划至“五四”运动时期.第二种意见认为,中国近代文学,应包括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诞生之前这一百余年的文学.第三种意见认为,从文学实际出发,中国的近代文学,应从戊戌变法时期开始,延伸到“五四”运动之后.第四种意见认为,中国近代文学的范围,应包括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一百年的文学.  相似文献   

17.
1922年春,中国爆发了自义和团运动以来规模最大的反对基督教及其在华传教事业的运动。这场运动断断续续进行了6年,中国思想界、政界及学界的许多著名人物都曾卷入其中。非基督教运动的发生有着复杂的思想文化以及政治方面的原因,对此,学术界已不乏论述。但以往的研究却相对忽略了20世纪头20年基督教传教事业的发展变化与这场反教运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直接引发非基督教运动的世界基督教学生同盟第11届大会也缺乏具体的分析研究。本文有感于斯而作,错误疏漏,敬请批评。  相似文献   

18.
我一向对政治有一种偏爱——黑格尔砍了解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化观.不可不了解他们的政治观。这不仅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传统中国的政治文化形态,使得二十世纪的中国人对政治在文化、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感到日以为常,”①政治文化已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质之一,政治意识也构成了中国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要素之一;还因为当代文学的发展一直与政治风云的变幻有不解之缘,以致于我们不难从50年代“干预生活”的口号,60年代“文化大革命”运动、70年代末以后,“为民请命”的思潮中都读出政治的意味来,甚…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以宣教与文化殖民为目的的在华基督教教会大学推行神学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违背.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在非基督教运动中对基督教、宗教的批判,直接促成了收回教育权、确立了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理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运用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对宗教的批判,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使马克思主义无神论在教育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也逐步确立为近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从20世纪60年代起,罗马教会自觉将其自身与现代世界的关系作为关切的重要问题之一,提出了“文化融入”的新理念作为新时代福传工作的指导原则,以化解在世俗化进程中全球化所造成的福音边缘化危机.“文化融入”理念的核心内涵在于把福音的真理和价值具体落实到世界各地的本土文化中去.文化的福音化和福音的本土化是“文化融入”理念的一体两面,它所延展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基督教信仰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对话.通过简要梳理“文化融入”理念提出的社会背景、理论内涵与神学主题,并通过对其所牵涉的对话关系进行诠释学解读,评估了它的合理性问题及其所面临的对话性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