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一化学(甲种水)[实验2—3]是氯气跟氢气化合的演示实验。按教材要求操作,成功率较低。我们改进后的操作,经三年在十八个教学班试验,没有一次失败。具体操作介绍如下: 取150毫升集气瓶,用排饱和食盐水法,先收集氢气,紧接着收集氯气。它们的体积之比取1:1~2。然后将盛混和气的集气瓶移到强日光下,再颠到过来,气体自行混  相似文献   

2.
一、实验步骤氯气的制取——用实验室法制取氯气。使氯气通入广口瓶中,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一瓶氧气。注意氯气要盛满,要达到足够的浓度。氢气的制取及跟氯气的混和——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再用排水法收集一瓶氢气。集气瓶从水中取出时,瓶里应盛满氢气。将氢气瓶口重叠于盛氯气瓶口上,使两瓶口对准,抽掉盖玻片,将两瓶颠倒位置,静放约1分钟,再将两瓶互调翻转2—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高中化学 (必修 )第一册演示实验 1- 4氯气氢气混合气体的光化学反应实验,若按教材所述进行实验,一是材料不好找 (透明或半透明的塑料集气瓶 ),二是爆炸现象不明显,同时还可能因集气瓶壁太厚等原因而导致实验失败,是高中实验成功率较低的实验之一。究其原因,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氯气、氢气要纯。在收集过程中避免混入杂质 (特别是空气中的 O2),因其会跟解离后的氢、氯原子反应发生断链。   第二,亦是本实验成败的关键,是集气瓶壁尽可能薄,因太厚会造成光强不够,造成瞬间被激发生成的自由原子较少,…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 1995年 10月第二版初中化学课本《氢气的性质和用途》一节中的“氢气与空气混合气的爆炸”的实验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实验。按教材的方法做实验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觉得该方法有以下不足 :用燃烧的小木条点火 ,一次点火爆炸成功率不高 ,且有不安全感 ;所使用仪器较多 ,实验操作复杂又费时间。我们将这一实验做了如下改进。a.实验装置 ,如图 1所示。b.实验方法。1自制简易制取氢气空气混合装置 :取一废弃无色透明塑料饮料瓶 ,先从瓶的中上部水平切断为上下两部分 ,然后分别将上部及瓶盖作反应容器 ,下部用于收集混合气容器。2自制点火…  相似文献   

5.
工业上用电解饱和食盐水溶液的方法制取烧碱、氯气和氢气,这是电解原理的重要应用之一。做好实验,讲清原理则是学好这一内容的关键。首先,将教材要求的电解饱和食盐水的演示实验装置改进如下图:  相似文献   

6.
在中学教材中,演示实验很多,借助投影手段,将某些实验现象清晰地呈现在每个学生面前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下面介绍几个实验的做法。 1 电解饱和食盐水制取氯气和烧碱 将培养皿置于投影器的载物台上,将饱和食盐水倒入培养皿中并滴入几滴酚酞。碳棒接低压电源的正极上,铁棒接在负极上;然后把碳棒和铁棒平行放入培养皿中,用透明胶片写上  相似文献   

7.
王继永 《甘肃教育》2004,(11):43-43
一、推广微型化学实验,体现绿色化学的要求 1.自制微型实验器材做实验。微型实验仪器可利用废弃物自制:像青霉素瓶可做试剂瓶、集气瓶、广口瓶;一次性输液器可做导气管、多用滴管;冰淇淋塑料勺可做药匙等。利用微型实验仪器做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安全。例如,利用小注射器制取Fe(OH)2的实验,其优点是全封闭、不易氧化,白色沉淀可保持较长时间。再放出部分溶液吸入空气,白色沉淀很快变成灰绿,然后慢慢出现红褐色,颜色的变化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8.
实验室常用水或饱和食盐水与电石反应制取乙炔。实验时存在着下列问题:反应速率很快,速率难控制;反应过程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糊状泡沫;如果实验过程长、要求制取较多乙炔时,需分次加入原料;该实验也不可使用启普发生器,经改进后,能很好地克服上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一、选择题 (每小题有 1~ 2个正确选项 )1 现有试管、烧杯、量筒、铁架台 (带铁夹 )、酒精灯、集气瓶、玻璃片、水槽、带导管的橡皮塞等仪器 ,用这些仪器来做下列实验 :①制取氧气 ;②粗盐提纯 ;③制取氢气 ;④氢气还原氧化铜 .其中能完成的实验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2 氢气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新型燃料 .这是因为 (   ) .①具有可燃性 ;②燃烧时发热量高 ;③燃烧产物是水 ,污染少 ;④资源丰富 ;⑤是最轻的气体 ;⑥具有还原性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    (D)…  相似文献   

10.
创新无止境!实验装置更要不断改进完善。电解饱和食盐水是氯碱工业的一个重要反应,也是中学阶段重要的基本理论之一。不论是老教材,还是新课程标准课本上的电解食盐水装置,都有不足之处:实验时间较长,而且很难在试管里收集到氢气;实验成功率不高,而且在做此实验时产生的氯气会有很强的刺激性气味儿,老师和学生都很难受。为克服不足,笔者...  相似文献   

11.
电石与水反应是“乙炔的制取和性质”实验的主要操作部分,该实验有两个问题长期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①电石与水反应很剧烈,即使用饱和食盐水,反应也较激烈,产生的乙炔气体在收集和性质实验之前不能有效利用而白白跑掉;②反应试管内连续不断地产生大量泡沫外逸,影响实验的进行。我们对该实验进行了认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例1:工业制纯碱时的第一步是通过饱和食盐水、氨和二氧化碳之间的反应,获得碳酸氢钠晶体,第二步是利用碳酸氢钠制取纯碱。第一步的反应原理可以用以下的两个化学方程式表示,两个反应的总结果是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13.
常见可燃性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甲烷、乙烯、乙炔等)的爆鸣实验,通常用玻璃瓶,比较危险,且成功率不太高。现提供几种简易爆鸣方法供参考(以氢气为例)。1塑料杯法取一塑料杯(如常见的一次性杯),底部用锥子钻一孔(孔越小,爆鸣声越大)。塑料杯底部小孔先用透明胶布封住。用启普发生器制取氢气,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控制收集到杯中氢气的量,可得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将塑料杯倒扣在桌上,去掉胶布,用长木条在小孔处点燃。2塑料袋法取一大小适中的塑料袋(如常见的1L左右的方便袋),在袋中预留一部分空气,收集氢…  相似文献   

14.
多年来,做氢氯光照演示实验时,成功率小,即使成功,也仅仅使玻璃片轻轻弹起,可观度也小。另外,在教室做该实验,污染空气,对师生健康不利。鉴此,我们对其进行了如下改进: 一、取气原用排空气取气法,为便于观察,控制气体用量,现改用排饱和食盐水法,使氯气和氢气的体积比为2∶1,造成氯气过量。具体做法是:先收集氯气到集气瓶2/3处,再通入氢气,由于氢气比重小,  相似文献   

15.
1问题的提出现有苏教版的必修2P60中有关于CH4与Cl2的取代反应:是用一只集气瓶作反应容器,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法先后充入4/5体积的Cl2和1/5体积的CH4,用灯光照射瓶中的混合气体,然后观察现象。此法的弊端:①未提出此法的不安全之处。光线太强  相似文献   

16.
学生在做实验时,由于操作不规范,常会出现试管底部被击穿而其他部位保持完好的现象,感觉弃之可惜,便收集起来。经过反复的实验对照并将之应用于教学,发现“漏洞试管”有妙用。1用在制取C2H2的发生装置中a.实验用品:底部有漏洞的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烧杯、饱和食盐水、电石  相似文献   

17.
实验室制取乙炔常用饱和食盐水来代替水.但实际上仍存在下列问题:电石和饱和食盐水的反应速度仍然相当的快,速度难控制;反应过程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糊状泡沫;不可让较多电石在大量食盐水中反应,难以观察团体和液体反应时固体表面冒气泡这一现象;如实验过程长、乙炔量要求制取较多时;需分次加入电石或食盐水;该实验也不可使用启普发生器.本实验经笔者改进后,能很好地克服上述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改进方法:①用水的酒精溶液代替水或饱和食盐水;②可使用启普发生器.二.改进的实验依据和理论依据:1.实验依据①在盛…  相似文献   

18.
氢—氯混合气体见光爆炸实验按教材上的步骤进行操作时经常失败,通过多次的实验摸索,笔者发现这个实验的设计存在一些缺陷,经过改进后,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实验方法: (1)取集气瓶在课前2~3小时内,用排饱和食盐水法收集纯度很高的Cl_2。约2/3瓶,盖上塞子,倒立在饱和食盐水中,遮上黑布备用。 (2)演示时,在水面下把塞子打开,通入纯H_2,其体积略小于Cl_2的体积。用薄塑料板盖好后从水中取出,上下颠倒几次。  相似文献   

19.
使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在同一个集气瓶里充分混合发生反应,做到操作简便,现象明显,又不使有毒的硫化氢和二氧化流从集气瓶中选出污染课堂而影响师生身心健康,根据这一要求,笔者对此实验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效果,现简介如下:一.第一实验方案:1.装置示意图:2.操作及现象:装置检验气密性后,装好药品试剂,将制气装置中反应产生的HZS和502分别通人集气瓶中(注意控制产气速度),不久便可看到集气瓶内壁上有黄色的粉末一硫生成.二.第二实验方案:1.装置说明:染气瓶及烧坏部分的装置同第一实验,H。S和SO。的进…  相似文献   

20.
通常,实验室采用启普发生器,利用锌粒和稀硫酸进行反应来制取氢气.也可采用大试管,利用铝块和浓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2NaOH+2H2O=2NaAlO2+3H2)快速制取氢气.上述两种制取氢气的方法其共同特点是:化学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这里介绍的是采用制取氧气的装置,利用锌粉与氢氧化钠进行反应制取氢气的新方法.具体做法如下.将用研钵研碎的2.5角匙NaOH与2角匙锌粉均匀混合(NaOH:Na=5:4)并立即装入试管,用带导管的胶塞紧塞,然后固定在铁架台上.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并用排水或向下排气法收集一试管不纯的氢气,将试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