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发现当前运动性疲劳的定义在定位、翻译、起源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运动性疲劳与恢复"的提法不科学,并明确指出运动性疲劳的生化研究宏观上包括两个方面,即"运动性疲劳的监控"和"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诸多研究在探讨"过度训练"时,不应该忽略对"疲劳"或"运动性疲劳"的说明。  相似文献   

2.
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着重探讨运动性疲劳发生机制以及消除疲劳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通过调查分析了运动性疲劳发生的一般表现形式,并测定了相关生化指标及同时采用按摩和中西药物等途径以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有效性,从而阐明了运动性疲劳发生机理及其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发挥中药在运动医学领域中的独特优势和潜力,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学认识、中药恢复运动性疲劳的应用方法、中药在运动性疲劳相关问题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表明,中药对于运动性疲劳相关的免疫能力、运动性贫血、抗氧化能力、中枢神经疲劳、运动性损伤等问题具有明显的疗效,在促进疲劳恢复,提高运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提出使用中药应密切结合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辨证论治,加强中药在运动性疲劳恢复中应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多种中医疗法恢复措施的综合应用,以提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时效性;谨惕中药的违禁成分,确保使用中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张凯杰 《精武》2012,(28):16-16,18
运动性疲劳是人体运动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1]。人类研究运动性疲劳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对运动性疲劳进行了大量研究,他们用勤劳和智慧不断丰富和完善人们对运动性疲劳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正>从概念上来讲,运动性疲劳是指机体不能将它的机能保持在某一特定水平,或者不能维持某一预定的运动强度([1])。一、青少年运动性疲劳的分类(一)中枢疲劳按疲劳发生的部位,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1])。一、青少年运动性疲劳的分类(一)中枢疲劳按疲劳发生的部位,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中枢疲劳和外周疲劳([2])。运动性中枢疲劳是指在长时间、大强度训练中,人体中枢神经发送和传递神经冲动发生紊乱,继而出现功能性的失调,导致骨骼肌随意收缩受到限制,甚至出现认知和思维障碍的现象。当中枢疲劳发生后,人体出  相似文献   

6.
王永梅 《体育科研》2012,33(3):78-81
运动性中枢疲劳已成为科研人员研究的一个热点。随着神经生物学新技术的发展,运动性中枢疲劳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现已提出了几种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关的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是中枢神经系统产生的敏感性物质,与运动性中枢疲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阐述了5-羟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与运动性中枢疲劳之间的关系及其疲劳消除方法,以期为运动性中枢疲劳的消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整体功能态的改变是研究运动性疲劳诊断与恢复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阐述了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概念的形成及特点,分析了运动性疲劳整体功能态与中“医证”的关系,为运动性疲劳的研究选择了一个新的切入点,有益于今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速度滑冰运动员夏季训练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冰雪运动》2007,29(4):32-33
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夏季训练中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运动性疲劳的的长期积累,可导致过渡性疲劳的产生。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夏季训练中采取积极的疲劳恢复措施,能有效预防过渡性疲劳的产生。分析速度滑冰运动员在夏季训练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认为提高整理活动的效果、加强膳食营养和进行积极的放松等是促进运动性疲劳恢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恢复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根据运动的特点,对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其恢复措施进行阐述,为全面系统地认识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同时筛选出一些对消除运动性疲劳较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以供参考讨论。  相似文献   

10.
消除运动性疲劳常用中药的筛选与研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古今文献中消除运动性疲劳的183首方剂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筛选出常用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15味,并对其药物功用及消除疲劳的机理进行归纳分析,以期对运动性疲劳用药规律进行归纳总结,为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疲劳是体育训练中较易出现的一种自觉症状。运动医学界对消除运动性疲劳的研究广泛而深入.运动性疲劳可纳入中医虚症的范畴,采用中医药理论对运动性疲劳进行辩证实施后有利于调整阴阳的平衡,能从机体上提高运动能力和水平,使运动成绩更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运动性疲劳及其恢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运动性疲劳包括运动性生理疲劳和运动性心理疲劳,通过分析其产生的机理,采用适当的、针对性的恢复措施,消除运动性疲劳,从而提高运动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3.
王乐 《体育世界》2010,(3):58-59
运动性疲劳是运动中很常见的一种现象,运动性疲劳会影响运动员正常的训练以及比赛成绩,而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物理康复、高压氧、中医药和心理康复,中医是我们国家特有的医术,同时也是很神奇的一种治病的方法,副作用也很小,我们要把我们国家所特有的国粹发展下去。所以主要谈谈如何利用中医药来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利用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前景与思考,为广大运动员消除运动疲劳提供帮助和依据。  相似文献   

14.
1.运动性疲劳开展人类疲劳的研究,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生理学家们从各个角度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其中,运动性疲劳产生的生理机制一直是世界各国运动生理学领域研究的焦点。虽然目前对疲劳的机制仍不十分清楚,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强度、不同时间和不同运动形式产生疲劳的机制是不同的。运动性疲劳是生理疲劳和精神疲劳综合表现。在第五届国际运动生物化学会议上将疲劳定义为"机体生理过程不能持续其机  相似文献   

15.
刘昕昱 《冰雪运动》2007,29(6):63-65
我国短道项目运动员的运动性疲劳的中医性诊断还处于空白阶段,运用祖国传统的中医理论与方法对短道速滑运动员进行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对促进我国短道速滑运动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采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和疲劳症候分型的理论,结合短道项目训练实践,提出我国短道速滑运动员的中医疲劳分型、常见的疲劳症和诊断标准,揭示了短道速滑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理和运动性疲劳辨证施治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运动性疲劳的产生机制及恢复措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运动性疲劳和恢复过程一直是体育科学研究的主要课题,根据疲劳产生的机理,利用主观感觉和生理生化指标来判断运动性疲劳发生的部位,认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分三个阶段,可以采取休息、营养、推拿、中医药等方法来预防和恢复。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医学研究发现,肝脏与运动性疲劳紧密相关。已有诸多学者指出,运动性疲劳的整体功能状态改变.有赖于五脏的共同调节,在五脏中肝居于核心位置。五脏中与运动性疲劳有直接与间接关系较密切者,当首推肝脏,疲劳产生的根本在肝的调节功能失常。本文较全面的综述了中医肝脏与运动性疲劳的关系,旨在为运动性疲劳的中医理论研究、中药消除运动性疲劳以及提高机体运动能力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运动性疲劳及消除疲劳的特殊营养补充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动性疲劳影响机体的运动能力,就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以及特殊营养补充品对快速消除运动性疲劳和加速机体的恢复,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运动训练中出现的疲劳,又称为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运动而引起的人体运动能力和身体各种生理功能暂时下降的现象,这是人体运动到一定时候必然出现的一种生理性功能变化。其与运动训练相互依存,有训练就必然有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在高原环境下,运动性疲劳的出现除受训练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研究运动性疲劳是我国的特色,但由于中西医在思维方式和方法论上的迥异,一直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基因芯片技术作为现代科学的产物,使现代医学的思维模式从还原论跃进到整体论和系统论,中西医思维模式第1次实现统一。展望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运动性疲劳的前景,可能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进展:研究和校正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研究中药的有效成分和中药复方的疗效,开发消除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单方和复方;研究不同中医证侯型运动性疲劳的基因表达谱,开发诊断运动性疲劳的基因芯片;制定消除运动疲劳的个性化中药组方,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