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敲诈是指新闻从业者、新闻机构以媒体曝光威胁、要挟当事人,从而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在我国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中,市场经济滋生利己主义,价值观离散使新闻业偏重经济效益,社会道德失范波及新闻传播领域,导致新闻敲诈行为的发生和蔓延。新闻敲诈严重违背新闻职业道德,严重侵蚀媒体公信力,甚至可能引发社会成员价值观的混乱,我们必须予以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同时要不断完善新闻管理体制机制,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根本上消除新闻敲诈行为。  相似文献   

2.
管理     
《传媒》2012,(8):6
新闻出版总署公开征集"新闻敲诈"违法线索7月19日,新闻出版总署向社会公开征集"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违法线索,自19日起公开征集此类违法线索。据悉,自今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等3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以来,各级新闻出版行动执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案例分析法,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3月以来公开通报的5批新闻报刊领域违法违规案件进行分析,探讨此次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所呈现的新特点,从加大依法行政力度、提升行业管理水平、提升队伍建设能力的角度,讨论未来有效治理新闻敲诈行为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4.
新闻定位是新闻媒体通过新闻传播内容和方式,确定、调整与受众等方面关系的社会行为,其规律性在于这种行为具有追求传播动机与效果、目的与效应一致性的趋向。概括地说,新闻的定位规律(简称定位律)就是大众传媒运用传播动机与效果内在统一的辨证法则来规范新闻传播行为的新闻规律。新闻定位律是新闻传播的普遍规律,其基本特征至少有五个方面:l、新闻定位律的社会性。新闻定位律的社会性首先取决于传媒在社会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社会舆论本质上是社会控制的一种方式。处于社会舆论主导地位和具有主渠道作用的新闻传媒,必然要集中反…  相似文献   

5.
视野     
《新闻实践》2012,(9):94-94
新闻出版总署公开征集新闻敲诈违法线索 法制日报7月20日报道:新闻出版总署7月19日起向社会公开征集“新闻敲诈”、有偿新闻、“有偿不闻”的违法线索。自今年5月新闻出版总署等3部门联合开展打击“新闻敲诈”、治理有偿新闻专项行动以来,各级新闻出版执法部门成立了行动领导小组,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新闻敲诈事件的频频发生,使“新闻敲诈”一词闯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业内关注的热词。新闻敲诈是指媒体或记者假借舆论监督的名义,以不利于报道对象的新闻稿件相要挟,对报道对象进行敲诈勒索,谋取不法利益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李艳秋 《记者摇篮》2012,(12):16-17
在传播学上,新闻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传受者进行新闻传播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新闻目标的心理倾向和动力。而所谓的"传播效果"通常具有双重含义。狭义上,它是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从这个角度衡量,传播效果指传播活动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了传播者的意图或目的。广义上讲,不管传播者有没  相似文献   

8.
受众阅读报刊、收听广播和观看电视的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动机之一是消闲排遣。这种动机表现在接受新闻传播过程中,一是没有明确和具体目的地随意浏览。二是属于纯消遣性的阅读,这种阅读完全是为了消闲。上面两种阅读行为表明,受众接受新闻传播的诸目的中,存在着一种消遣动机。作为消遣的余暇活动,是同劳动相对而语的,一则,它可以使我们在自由而轻松休息活动中恢复精力和体力;二则,它往往又是人类  相似文献   

9.
张倩倩 《新闻前哨》2014,(10):22-24
2013年初,一份来自习近平同志的批示,在中国掀起一股"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风潮。鲜为人知的是,该批示是在一份新华社"内参"上作出的,内容是"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对于内参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曾将之比作"中央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内参即内部参考资料,是有着多种秘密等级、只供相应级别官员阅读,旨在为决策层提供参考的一种新闻形式。内参报道是我国新闻传播体制所特有的信息传播手段,它的真实度、敏感度、深度均甚于公开报道,一直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0.
康化夷 《传媒》2016,(20):50-52
新闻敲诈指的是利用或假冒媒体或新闻从业人员身份,以负面新闻相威胁,向报道对象索要钱财或其他好处的行为,其实质是"新闻寻租",即利用公权力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由于民众和基层政府媒介素养的欠缺,相关法律法规普及度较低,以及行政监管的"漏斗效应",新闻敲诈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广大县域成为新闻敲诈的多发之地.  相似文献   

11.
传播实质上是一种社会互动行为,人们通过传播保持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传播是一种人类社会信息的交流方式,新闻工作者可以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向社会公开传播各种信息。如何通过传播彰显地级市的地域特色?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和撰写新闻稿件时加以细致研究。本文结合作者多年新闻从业经历,浅谈怎样在传播中彰显地级市的地域特色,从而提升地级市的新闻传播和文化魅力,希望对新闻工作者有所启发和帮助。  相似文献   

12.
“新闻敲诈”(Franz?sischerNachrichtenhumbug)是马克思用来说明法国和英国新闻界报道某些事件时以政治投机和经济投机为目的的一种行为,这一概念出现于马克思1861年12月31日所写的通讯《法目的新闻敲诈——战争的经济后果》的标题中,该文载于1862年1月4日出版的奥地利德文《新闻报》,当时马克思是该报的签约通讯员.  相似文献   

13.
陈阳 《编辑之友》2015,(7):61-66
新闻敲诈是对媒介话语权的异化,对异化过程的探究有利于揭示新闻敲诈的深层原因.从媒介生态的角度,新闻敲诈是新闻腐败的表现形式,它折射出媒介话语权具有权力与权利叠加的特性,这一特性助长了记者对媒介话语权的滥用.从新闻生产的角度,新闻敲诈侵蚀了传媒话语权的公共性和公开性.从社会结构和功能的角度,新闻媒体位于政府与民众之间,这一中间人的身份为新闻敲诈提供了前提,这也正是新闻敲诈在世界新闻史上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敲诈的惩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工程,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就是要将我国的新闻敲诈惩治工作置于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以及全民守法的法治基本格局之中,用一种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规范和引导其落实与开展。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遏制新闻敲诈现象的发生,继而实现媒体行业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朱虹 《声屏世界》2010,(6):19-22
新闻发布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直接结果,其根本目的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使政府的活动更加易于被普通民众理解和接受,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新闻发言人是一种传播现象,是一种传播形式,更是一种传播制度。作者作为广播电视管理机构的新闻发言人,以自己的实践,阐述了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读完该文,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不仅可以理解新闻发言人角色意义,还可以从中领悟出如何利用新闻发言人来完善自己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6.
赖晓红 《新闻世界》2012,(6):224-225
动机与效果是伦理学中关于道德评价的重要概念,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进行道德评价必须正确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本文结合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试探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模式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并以“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为例,尝试对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一、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定位。这里的"中国化"指涉着当代新闻传播的空间定位,即这是在中国所进行的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的"中国化",就是指其内蕴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相似文献   

18.
资讯情报     
《中国传媒科技》2015,(2):23+53
<正>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通报第五批典型案件自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九部门部署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以来,各地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管理,查办了一批违法违规案件,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得到有效遏制。2015年2月5日,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社会通报了《中国产经新闻》等4起典型案件查办情况。这是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自2014年以来第五次公开通报违法违规案件的查处情况。  相似文献   

19.
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严重损害新闻队伍形象,侵蚀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社会各界反映强烈,人民群众深恶痛绝。近年来,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在表现形式、性质特征和危害程度上出现了不少新情况。对此,中央九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打击行动,十分及时和必要,抓住了新闻界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利于形成合力、多管齐下,强化打击力度,提高惩治效果,对于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增强媒体公信力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一、建章立制,强化内部管理新闻敲诈行为以占有他人财物为目的,不但违背新闻职业道德,而且轻者违法重者犯罪。《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20.
3月27日,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九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专项行动。通知指出,新闻敲诈和假新闻是新闻界病害,严重损害了新闻队伍形象,侵蚀新闻媒体权威性和公信力。新闻敲诈和虚假新闻报道是新闻领域的公敌。近年来,新闻敲诈和假新闻屡禁不绝,这些恶劣行径败坏了新闻行业的名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