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现状2013年9月在新疆召开的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理事大会的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当前开设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661个,其中,新闻学类专业209个,广播电视专业146个,广告学专业232个,编辑出版学专业50个,传播学专业24个。而在1994年时,我国新闻传播类专业点仅有66个。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原来由全国重点本科院校  相似文献   

2.
莫继严 《新闻界》2008,(2):150-151
本文认为,当前理工类、专业类高校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普遍遭遇到诸多瓶颈。不突破这些瓶颈,理工类、专业类高校难以真正走出一条有本校特色的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之路。  相似文献   

3.
田卫东 《今传媒》2013,(4):140-141
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新闻主媒介已不再将新闻类专科毕业生纳入其视野,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也已趋于饱和.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应如何设置以突破当前发展困境?从当前教育市场的需求看,高职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人才培养应超越新闻主媒介,贴近企业、社区等,走向社会大媒介,坚持大传播导向.大传播导向型人才培养理念有助于高职学生求职和服务社会.高职院校应以“大传播”为新闻传播类专业设置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新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新闻传播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其中,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更是唱衰之声不断.本文利用SWOT分析框架对地方新闻传播教育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行了分析,并据此针对性提出了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的转型策略,以期对地方新闻传播教育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刁文辉 《军事记者》2010,(12):58-59
新闻实习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须环节,是新闻传播专业学员将专业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而如何在有限的实习时间里,充分发挥学员、新闻单位和学员所属单位这三方面的作用,有效提高实习质量,取得更大的实习收获,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繁荣发展,但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却难以被新闻媒体接纳。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从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新闻专业主义和人文素养的坚守、回归媒体实践的教学与走特色化之路三个方面探讨了新闻传播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走出新闻教育困境的现实路径和选择。  相似文献   

7.
龙运荣 《报刊之友》2012,(12):10-12
当前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专业理解不准确,课时分配欠合理,课程设置偏脱节,双师教师很欠缺,技能训练较缺少。文化体制改革为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创新,才能取得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王一鸣 《新闻大学》2023,(10):106-118+123
本文基于两届全国新闻传播学院院长研修班的问卷调查数据和专家访谈资料,对161位院长、主任及其所在院校的基本情况进行用户画像,对当前新闻传播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焦点问题和大变革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时代走向进行分析。本文试图在互动与对话中呈现新闻传播教育共同体的集体智慧、探寻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迅速,但在发展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影响或者说阻碍了新闻传播教育向更高的层次发展。比较传媒大国美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经验,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专业是一个特殊的专业,新闻传播专业的师生必须明大势、识大体、顾大局、谋大业。在当前,要把握大势,就要了解三中全会精神、全球的技术革命,以及传媒界的现实问题;要为大势而改,就要了解学生的培养要求、新闻传播的环境变化、新闻传播受众的变化,以及新闻传播形态的变化;要随大局而动,以创新精神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要谋大业而进,即重构新闻传播的教育体系,改革新闻传播的教学体系,创新新闻传播的教材体系,优化新闻传播的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新闻传播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贯彻以人为本、人民主体的立场。  相似文献   

11.
如从1982年中国国际新闻专业的创建算起,国际新闻的专业教育已经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中,由于教育取向的不同,形成了诸多不同的类型.而新世纪的国际新闻与国际传播教育业也在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几个较为明显的阶段.近年来,国际新闻传播培养人才教育仍然在一些问题上不够明确,有一些困惑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考察并反思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及传媒实践的现状,指出新闻传播教育的过度意识形态化,专业设置标准降低,一元化的学术评价制度,专业教育视野过窄,课程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等问题,不仅桎梏了新闻传播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影响了我国传媒竞争力的提升.而着眼于媒介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强化新闻传播的服务意识,协同创制新闻传播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促进学界与业界的深度融合,把媒介融合内容纳入课程教育体系,培养超出职业能力的理想与目标,不失为创新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可能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曹鹏 《新闻记者》2007,(11):61-63
新闻教育的质量关系到新闻传播业的未来。可以说,新闻传播事业与新闻教育的关系,远比一般的行业与其专业教育的关系更为紧密。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新闻教育的格局是相当精选的,全国重点院系  相似文献   

14.
不论是考察世界新闻教育史,还是分析中国的新闻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新闻教育不仅推动了新闻传播事业的蓬勃发展,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新闻专业人才。但在近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新闻教育自身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中国社会在追求现代化的背景中,伴随着传媒步入市场及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新闻教育走进了一些误区。突出的表现为:在新闻教育中,人文理想、新闻专业理念逐渐被实用主义、技术主义所取代,把新闻教育置于市场逻辑中,淡化人文精神,漠视教育生命,从而使新闻教育误入世俗化、功利化的歧途。  相似文献   

15.
新闻传播专业教育中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当代传播》2006,(4):67-68
近年来,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处于“超常规”的发展。随着国家经济进一步繁荣,传媒市场格局不断变幻,不少高校把新闻学科当作学科建设新的增长点,纷纷开设新闻传播专业,大量招生。本文就新建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问题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新闻传播教育作为新闻传播业和教育业的交汇点,无论是从实践还是理论层面来看,ChatGPT类生成式人工智能都成为理解当下新闻传播教育的一个重要基点,并对新闻传播教育中的人才培养目标、知识学习理念和学习评价方式产生深远影响。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增强对学习者系统思维、协作思维、创造思维和情感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何天云 《新闻界》2006,(6):115-116
一、外语院校创办新闻学专业——新闻教育专业化的产物 孔祥军先生认为.20多年来.我国新闻传播教育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兴起于80年代初。此前,新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经过建国初期的调整充实和“文化大革命”后的拨乱反正.规模变化不大.“文革”前全国有新闻专业点14个.到1982年,数量基本持平。1983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新闻教育上作座谈会.会上作出了大力发展新闻教育工作的决定。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环境下地方院校新闻传播教育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各种媒介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媒介融合不仅改变着新闻传播的现状,而且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新闻传播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地方院校的新闻传播教育必须紧紧依托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构建合理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为地方输送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9.
大陆与台湾、香港在文化上同根同源,但缘于政治环境的差异,其新闻传播教育也有所不同。本文选取港台地区6所高校,对其发展现状、学位、专业与课程设置、师资结构和学术研究特色等进行调查与统计,以期对新闻传播教育的未来发展与方向提出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教育日新月异突飞猛进:新闻学教育从单一的本科教育向多学科多专业多层次发展;从单纯培养报纸采编人员到全面培养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网络传播到广告经营等多种专业人才;专业教学点也遍布全国各类高校,除了老牌的人大、复旦,北大、清华也相继成立了新闻传播学院。一时间,无论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无论是综合性大学,还是专业性、师范类学校:无论是科类学校,还是理工科为主的学校;无论是公办学校,还是民办学校,都纷纷成立或开办新闻传播类的院系或专业。[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