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国外学者比较重视苏联时期中亚伊斯兰教研究,成果较多。冷战时期,西方学者主要关注伊斯兰教与苏维埃政权的关系、伊斯兰教在苏维埃国家反宗教和无神论宣传中得以存活的原因,以及伊斯兰教能否构成苏维埃政权的潜在威胁等;苏联解体后,主要关注中亚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及其与中亚民族主义的关系。国内学者基于社会主义制度和无神论教育的前提,关注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发展及其与政治的关系,对中亚伊斯兰教史缺乏深入研究。无神论教育、官方伊斯兰教、民间伊斯兰教及其相互关系应是研究苏联时期中亚伊斯兰教史的重点,我国学者还需充分利用苏联和西方学者的田野调查资料及其研究成果,以推动中亚伊斯兰教研究的深入开展,进而借鉴苏联时期无神论教育的经验教训,开拓解决民族宗教问题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
伊期兰教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初期、中期和汇期三个阶段。从9世纪阿拔斯王朝后期到18世纪初,是伊斯兰教的中期发展阶段,在此之前是初期阶段,之后是近期阶段,木文主要阐述伊斯兰教在中期的发展特征。(初期伊斯兰教特征,可参见《青海民院学报》1989年第3期掘文)。  相似文献   

3.
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复兴是当代世界伊斯兰复兴的一部分。由于历史变迁的原因 ,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复兴与中东和西亚地区的伊斯兰复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本文从中亚伊斯兰复兴的历史地理条件入手 ,分析中亚伊斯兰复兴的原因、特点、影响 ,并与中东、西亚的伊斯兰复兴运动作适当的比较 ,说明伊斯兰教对中亚五国的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和对地区格局变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4.
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是一个以伊斯兰教为主流,附带其他宗教的复杂的中亚国家.但当吉尔吉斯斯坦经历了沙俄时期、苏维埃和苏联时期、独立时期这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之后,“东正教”一词深深地印在吉尔吉斯斯坦人民的心中,尽管本国的伊斯兰教文化的地位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本文着重分析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内东正教文化的发展历程,并浅谈现在吉尔吉斯斯坦的宗教状况及东正教在该国存在和发展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早期的哈萨克族教育始于伊斯兰教影响下的经学教育,或叫经堂教育。哈萨克族经学教育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哈萨克族经学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从中亚经文学院毕业的毛拉,以及各地经文学堂毕业的学生。教科书主要来自中亚和前苏联。教学内容主要是宗教知识、语言和科学知识。伊斯兰经学教育对哈萨克族教育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6.
沙俄对中亚伊斯兰教的政策,其根本特征是不尊重和蔑视,但在其征服和统治的不同时期,表现形式或侧重面又有所不同。征服和统治的初期主要表现为或侧重于忽视甚至是扶持;到后期随着在中亚统治的加强和巩固,也由于对其中亚殖民地需求的增加,沙皇政府开始采取侧重压制伊斯兰教和传播东正教的政策,推行俄罗斯化,企图逐渐削弱伊斯兰教在中亚的影响。但这一政策除激起中亚民众的反感外,并未达到削弱伊斯兰教影响的效果。故十月革命以前,伊斯兰教一直在中亚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7.
蒙古西征之前,中亚、中东经过阿拉伯人的长期统治已经伊斯兰教化,在东欧地区伊斯兰教也有一定的影响。蒙古西征后在上述地区建立的四大汗国一开始即面临着伊斯兰教的文化环境,并先后走上伊斯兰教化的道路。蒙古贵族的伊斯兰教化首先根源于作为征服者的蒙古民族迅速同化于中亚、中东和东欧诸民族之中,同时也是蒙古贵族利用伊斯兰教巩固政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亚苏非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非派的起源是伊斯兰教研究中一个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本文从一个方面对这一课题作了初步探讨。文章指出,中亚苏非主要是在伊斯兰教苦行主义派别呼罗珊派和巴格达派相互结合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文章论述了呼罗珊派兴起的历史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特征,并探讨了呼罗珊派成员转变为苏非的原因,指出中亚苏非具有陶醉说和醒悟说两种学说,持有陶醉说的苏非受到迫害,中亚苏非是在醒悟说的基础上,接受陶醉说的某些内容逐渐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派别。早期中亚苏非思想具有对官方宗教教条消极反抗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诞生,之后开始向西亚、北非、中亚和南欧扩张并建立起横跨欧亚非的伊斯兰帝国,在扩张过程中建立的诸多军事营地在7—12世纪发展成为重要的伊斯兰城市。本文以开罗为例,简述影响伊斯兰城市建立和发展的因素、伊斯兰城市格局的特点以及造成这些同质点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当代巴基斯坦的伊斯兰教问题是指自1977年齐亚.哈克执政以来的伊斯兰教问题,尤其是指巴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问题。当代巴基斯坦伊斯兰教问题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政治理想迥异的两个派别之间的斗争是其根本原因,特殊的国内原因是其滋生的土壤,国际因素对它的形成则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巴基斯坦伊斯兰教问题在当代的发展历经了齐亚.哈克、贝.布托和谢里夫、穆沙拉夫、扎尔达里执政的四个阶段。其主要表现:一是自巴建国以来就一直存在的政教关系;二是伊斯兰教两大派系之间的教派斗争;三是巴伊斯兰教极端组织势力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其实质是伊斯兰政治化和政治伊斯兰化,基本特征是宗教与国体的不重合性和国内的教派林立。"9.11"事件以后,随着巴国际反恐地位的提高,这一问题不仅深深影响着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样也深刻地影响着巴国家的安全与国际和平。对当代巴基斯坦伊斯兰教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巴政府正确解决国内伊斯兰教问题,为其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提供良好的宗教环境,同时,也有助于维护中巴友谊,并对国际反恐和周边国家地区防范伊斯兰极端主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塔吉克斯坦是中亚地区宗教氛围最为浓厚的国家。在伊斯兰教复兴的过程中,以宗教为旗号、以建立伊斯兰国家和伊斯兰社会为目标的宗教极端主义在塔国出现和蔓延开来。塔吉克斯坦政府治理失效、经济发展滞后、伊斯兰教复兴和宗教教育不足是宗教极端主义在该国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新疆苏非派是新疆伊斯兰教受苏非主义思想影响,而产生的一个重要思想派别.在喀喇汗王朝时期苏非思想与伊斯兰教一起从中亚河中地区传入我国新疆,作为一种新传入的宗教派别,苏非派步入了地方化、民族化的进程.吸收了新疆地区原有宗教和习俗的相关内容,使得新疆苏非派具有了自己的特征和不同的社会影响.文章概括了新疆苏非派六方面的思想特征:神秘性;继承性;包容性、适应性;入世性;渗透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苗族信仰的世俗性可以从三方面体现出来 :信仰对象的世俗性 ;信仰目的的世俗性 ;宗教仪轨的世俗性。正是这种世俗性 ,使苗族信仰别于其他宗教信仰如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而停留在较原始的自然宗教信仰阶段上  相似文献   

14.
沙俄征服中亚后对伊斯兰教的政策孟楠早在17世纪上半叶,沙俄就开始逐步征服中亚哈萨克草原地区。①至19世纪60年代,沙俄已基本征服了哈萨克草原。接着,沙俄军队又征服了布哈拉、浩罕、希瓦三个汗国。19世纪末又征服了土库曼各部,同时,沙俄又通过《中俄勘分西...  相似文献   

15.
中亚伊斯兰复兴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潘志平伊斯兰复兴是苏联解体后中亚社会政治生活中引人瞩目的现象。据报导,近日在俄罗斯总统的倡导下,正在成立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国集团,该集团将抵制中亚地区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①看来,中亚伊斯兰复兴和...  相似文献   

16.
“回回”一词起源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括《梦溪笔谈》记录的边兵凯歌之四为西夏人作品,“打回回”的口号是西夏人提出的。西夏所打“回回”指喀喇汗王朝回鹘,“回回”一词最初就是指伊斯兰教徒。“大食”、“回回”都曾是喀喇汗王朝的别称,都经历了从专指某一民族到泛称某种文明类型的演变过程,所不同的是“大食”一词的范围随着伊斯兰教的东传从西向东扩延,止于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东端喀喇汗朝;“回回”一词随着宋元人对中亚认识的深入由东向西扩延,起点也是伊斯兰教文化圈的东端喀喇汗朝。“回回”一词语源自回鹘,用来区别与喀喇汗朝回鹘种族相同而文化不同的高昌回鹘  相似文献   

17.
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斯坦已有1300年的历史。哈萨克斯坦伊斯兰教是逊尼派教义与苏非主义教团的有机结合体,具有浓郁的游牧民族文化色彩。伊斯兰教促进了哈萨克斯坦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发展;哈萨克人也为世界伊斯兰文化注入了新活力,哈萨克斯坦伊斯兰教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8.
16世纪后期到19世纪末是俄国向中亚方向扩张并最后征服中亚时期。俄国在武力征服的同时,还针对中亚居民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的特点,在不同地区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宗教策略,为其殖民扩张服务。本文试图对俄国在这一时期对伊斯兰教采取的宗教策略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作一初步探讨,是为对俄国殖民扩张史研究的补充。  相似文献   

19.
宁夏伊斯兰教建筑艺术所包涵的深刻的文化内涵,不仅为我们了解伊斯兰历史、穆斯林民俗提供了参考,更为我们深入研究伊斯兰文化提供了一个活的标本.本文从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内涵出发,从宁夏伊斯兰教建筑中所蕴含的地域特征、民间风俗及宗教文化的历史价值等方面来论述其文化内涵,探讨宁夏伊斯兰教建筑艺术的文化本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引导新疆地区伊斯兰教与社会和谐的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引导新疆地区伊斯兰教与社会和谐必须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法协调好宗教内部及其与社会各方面的关系;二是帮助伊斯兰教界划清与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的界限;三是抓好爱国教职队伍的建设; 四是抓好解经环节,建立自传教理体系;五是通过法制途径,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