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天与青年记者交谈,一年轻人问我:做批评报道采访,若让被批评方死拉住,还请吃了饭,俗话说"吃人家的嘴短",那怎么办?我说:"饭吃了,该批的还得批."  相似文献   

2.
县市报之间都交换报纸,报上用的稿都是细心筛选的,版面也是精心设计出来的,是做得香喷喷的“现成饭”。肇东报吃这碗饭不但充饥,还走了许多捷径。“现成饭”我们吃惯了,而且越吃越香。送上门的“饭”吃不吃?贵在自觉。肇东报复刊时,关上门自己看总认为不错,办报人也觉得美滋滋的。可是和各地报纸一比较,就发现许多问题。稿子不如人家短,问题抓的不如人家新,版面也不如人家  相似文献   

3.
县市报之间都交换报纸,报上用的稿都是细心筛选的,版面也是精心设计出来的,是做得香喷喷的“现成饭”。肇东报吃这碗饭不但充饥,还走了许多捷径。“现成饭”我们吃惯了,而且越吃越香。送上门的“饭”吃不吃?贲在自觉。肇东报复刊时,关上门自己看总认为不错,办报人也觉得美滋滋的。可是和各地报纸一比较,就发现许多问题。稿子不如人家短,问题抓的不如人家新,版面也不如人家  相似文献   

4.
记者这一行     
这是个让别人听来羡慕的职业 ,表面看起来有车坐、有饭吃、有宾馆住、有“无冕之王”的桂冠。腿长手长 ,哪个行业都可以涉猎 ,热热闹闹 ,红红火火 ,风光 ,潇洒且快活。有饭吃 ,“食有鱼” ,但多是“吃请”。开业啦、庆典啦、剪彩啦、会议啦 ,拿个红包 ,领点纪念品 ,有道是“吃了人的嘴软 ,拿了人的手短”。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请吃” ,目的无非是让你给他宣传。不过记者神通有限 ,也是个小媳妇 ,管束严 ,婆婆多 ,你绞尽脑汁弄的“豆腐块” ,能不能见报还很难说。只要领导说不行 ,你别强调说“是事实” ,事实也不能报道。“宣传有纪律” ,一…  相似文献   

5.
大摆婚宴,请吃送礼,铺张浪费,这个问题在报道中多次议论过,不算什么“新闻”。但是,新华社6月10日播发的“社会广角镜”:《一夜婚宴钱团委用一年》稿,却就这个问题独辟蹊径,通过新的角度对这一问题重新挖掘,使其产生鲜明的对比效应,从而展示出问题的严重性。这则新闻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半部分是记者与服务员的对话。记者投宿温州饭店,半夜被鞭炮声惊醒,不知何故。第二天才知“有5对青年在这里举行婚礼”。记者通过服务员之口了解到温州饭店一桌酒席的全部费用要400元左右,这  相似文献   

6.
政经资讯     
“一人的不幸是整个世界的伤口。”——母亲每日下跪10小时为子筹钱治病“吹牛也要上税。”——阜阳官员浮夸致每年多交千万税款“送父母3000元,岳父母3000元。”——调查显示春节送礼风越刮越猛“艺术类考试也要实行阳光工程。”  相似文献   

7.
翻翻报纸或打开电视,各种新闻媒体宣传廉洁奉公的文章不少。但若问自身是否奉公廉洁,那就不大好说了。有些新闻单位是丈二高的灯台——只照别人不照自己。 某市有一家报纸,要筹办一次行业会议,组织班子,发动记者,在多家企业募资数十万元。企业自然也不会吃亏,因为报社答应把广告变成新闻宣传,内容企业自定,占同样的版面,还略低于广告价格,企业何乐而不为呢?于是乎,采购烟酒,寻觅礼品、住宾馆、游名胜、几十个人热热闹闹地开了几天“会”。大家看看,这家新闻单位是否廉洁? 现在新闻单位也是“评比”会多,“经验”交流会多,什么年会呀、发行会呀、评好新闻会呀,名堂多得很。今年此城开,明年彼市开;有时出于“需要”先在A地开预备会,再到B地开初评会,最后在C地开定评会。颇费心  相似文献   

8.
最近,有个重要的全国性会议在某省召开,省王的新闻单位无人光临。我以为是“新闻鼻”未闻到这个信息使然的,一打听,原来有些记者是知道的,只是因为没有“请”。有人告诉我:有些记者应付“请”尚且不暇,请还未必请得到呢,何况不请。我不反对请记者,也不反对记者应请。因为,请也是传递信息,加上人家热情,必然会为工作提供方便条件,许多记者都在“请方”抓到过活蹦活跳的好新闻。但是,记者也只能把请当作“信息传递”。人家请来了,提供了好线索,自己无动于衷,这表明对捕捉新闻缺少热情,不象记者;自己得到了好线索,却要等人家来请,这更不象记者。  相似文献   

9.
说新闻记者是“无冕之皇帝”,那大概算是相当过了的恭维了,我们新闻记者听了,也不免”寒毛凛凛”的。但毕竟是有人这样恭维的。但即便是“皇帝”,总也还是人,总也还有“见不得人”的东西,要被人”闲活”,更何况还只是“无冕”呢?既然要被人“闲活”,那就还不如自己“闲话”几句罢。比如说,我们记者老”斩”人家,批评人家会议的规格越来越高,指摘领导到处去开会、说话、打哼哈。然而记者有没有想过,人家开个会、搞个“发布”什么的,如果没有相当一级的领导去打哼哈,你发的稿子,能轻易见报么?据悉新闻行中有一条不成文法,举凡一般的会议,如有省市书记、行政首长到过,即在头版站住,若有常委、行政副职官长,也可在二版落座,要是没有这样的规格,就难办了。实也难怪,老总、夜  相似文献   

10.
有一家报社总编说,他去年收到几封来自亏损企业的信件,反映一些记者患了严重的“嫌贫爱富”症。效益好的企业里记者整天象走马灯,而亏损企业门可罗雀,多年难见记者的影子。他们诚恳希望报社派记者到穷厂走走,向报社道道企业的苦衷。有的记者为什么会“嫌贫爱富”?除了正常采访外,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在内?有的人去富厂采访,除了吃好住好以外,还能捞到“红包”等灰色收入。而去穷厂,至多是招待一餐便饭而。特别是近几年来,有偿新闻之风盛行,花样不断翻新,新闻发布会接连不断,“新闻穴头”应运而生,记者拿“红包”司空见惯,记者…  相似文献   

11.
接待西方记者,痛痛快快说欢迎的单位怕不多。外事部门、被访机构、乃至新闻界同行似乎都有些发怵(敝人也不例外)。我猜想,其原因很简单:这帮“无冕王”都是些“刺儿头”,不大好“侍候”。不久前,我有幸去陪同英国((每日电讯报》记者格拉汉·哈钦斯,对此多少有所领教。看看人家这个记者怎么个当法,也开些眼界,长点见识。哈钦斯年未及不惑,但名片上已冠以该报“中国问题专家”的头衔,蓄一脸“李逵”式胡须,形象上就“带刺儿”,还真不是“脸谱化”了他。从海南岛到  相似文献   

12.
记者的尴尬     
有句顺口溜:“防×、防×、防记者”。 听过之后,甚感忿忿。记者头上的光环,虽不那么耀眼了,但总不至于让人家当公害来防范吧? 谁能料到,前不久我还真让人家给“防”了一回。 那天,我到河北农大组稿。听说附近有家工厂,开发了一种新产品,便想顺便看看。因为介绍新产品,也是我负责编辑栏目的任  相似文献   

13.
据闻,有这么个县级新闻单位,上至领导下至一般采编人员,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接受过基层单位的所谓“好处”,如买上几十元的书籍,交由基层单位报销;到单位采访时,人家没请吃或招待不够规格,便抹下脸来谓之“小儿科”;一些单位要开表彰会,记者编辑便蜂涌而至,不管有无报道任务,乐得捞个床单、手提包、水瓶之类的“纪念品”,有些编辑还这样公开对来送稿的通讯员说:“我用稿的标准就是看你够不够意思。有,则用;没有,再好的稿件也进  相似文献   

14.
近来,电影演员、歌唱家“走穴”之风盛行,人们在谈论之余,不免长叹一声。然而有些新闻记者不知从何时起也乐于此道,大走新闻之“穴”。某县为提高企业知当度,三拐四弯地妤不容易从省城请来几位大报记者,来去小车接送,住则宾馆,吃则珍馐,临走大报记者们索要“赞助费”数千,最看在报上登了一则二、三百字的小新闻,算作回报。真是“一字值百元”哪! 更有甚者,某报记者到一企业采访,先抛出要去  相似文献   

15.
阮海儿的体会文章《称砣虽小压千斤》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当晚报记者,常写“豆腐干”新闻,从写大一点文章到写“豆腐干”,曾几度脸红,怕被人家骂“没出息”。可是几年下来,骂声没听多少,对《扬子晚报》的赞扬声倒听了不少,其中也包括读者对“豆腐干”新闻的好评。渐渐地,不但不脸红,反而越写越觉得有滋有味,越  相似文献   

16.
恭之前后     
据说这次在大兴安岭火场,记者是受了空前冷落的,不仅指挥部现场办公的地方有“不准记者入内”的警示,有些记者的活动还常常被盯梢,有的记者被罚款,有的记者被围攻,“品尝”了拳头的滋味。至于生活,记者过的是“二等灾民”的日子。对于这种现象,经济日报的女记者隋明梅有些独到的见解,她的意思大概是这样:这些年记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不佳,有些记者干了些“丢人”的事情,吃呀,拿呀,笔杆子受人家的酒瓶子指挥;有些  相似文献   

17.
吃——派饭作为农村记者,一年中差不多有半年多的时间在农村采访,首先碰到的是民以食为天的吃饭问题。过去没有招待所、接待站,除了农村食堂化期间,记者下乡吃过食堂饭外,通常都是在老乡家里吃派饭。今天在张家,明天在李家,可以说吃的是百家饭。越是穷的人家越要去吃,这个老规矩给记者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就在这吃派饭中,农村记者李果讲了一个生动的故事。一年冬天,李果与刘人杰、杨义赴山西晋南地区一农村采访,村里的接待人员把他们安排到一农家吃派饭,早饭时有人领着去吃,中饭、晚饭就得自己去。日落西山,天渐渐黑了下来…  相似文献   

18.
吃过甘蔗的人都知道,如把甘蔗分成三个部分,无疑是甘蔗下部最甜,中间部分较甜,越往上部则甜度越小。如同吃甘蔗的道理一样,新闻采写也应该“吃”到“最甜”部分。换言之,记者采写新闻应该追求最大值,以“最甜”来提升新闻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从而把新闻的最大效应完全释放出来,这在新闻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则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我没送礼     
今年年初,政治处要从连队挑选一名报道员。经过层层筛选,最后我和一名姓陈的战友被定为候选人。那天,宣传股长王月毅找我俩谈话后,让我俩回去各写一篇由他命题的文章,晚上送到他办公室去。回到连队,一些战友劝我:“你有一定的新闻写作基础,去年又被军报评为优秀函授学员,到政治处当一名正式报道员肯定有发展前途。不过,最好还是先到宣传股去打个招呼,那样,希望会更大一些。”我明白“打招呼”的意思,但我性格内向,往往是见了干部还没说话就脸红,更甭谈送礼了。再说我的家庭条件很不好,送少了人家看不上,送多了又拿不出。最后我什么也没买,晚…  相似文献   

20.
舆论监督中媒体的不当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我听了北大法学院朱苏力老师的一个演讲,有这样一句话应引起我们警醒:“舆论界并不比司法界干净”。比如,我就听最高人民检察院反贪总局的人说,检察机关在浙江刚刚抓了一家中央级电视台的记者,拿了人家的钱帮对方干预案件。还有,另一个中央级电视台的记者同类的案子,东城区法院也快要判决了。一家企业报的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说我不给你曝光了,你拿几万块钱,我给你宣传吧。企业给了这个记者几万,后来这个记者到河北某个地方非法印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