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8 毫秒
1.
新闻小评论,有的"一事一议",有的"一题一议"。我们把"一事一议"中的"事"称为小评论的新闻材料或新闻由头。这个新闻由头,不仅是小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作者抒发感情,评论问题的依据。选择好新闻由头,对写好小评论关系极大。新闻评论是一个新闻媒体的旗帜和灵魂。如果评论的质量不高,受众就会找不着"根儿"。如何突破这个存在的问题呢?我觉得写小评论是个必由之路。有许多小  相似文献   

2.
近年,国内媒体新闻评论出现了新的发展与变化:新闻评论的份量更突出,新闻评论的时效性更强,新闻评论的论题更广泛,新闻评论与民众的联系更密切,新闻评论的指向更趋理性,新闻评论方式的多样性,新闻评论队伍的专业化和学化等。  相似文献   

3.
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是新闻宣传两种基本的也是各自独立的新闻手段。毛泽东撰写新闻评论或新闻报道,常常巧妙地打破这两种文体的固有界限,而有意识地使之有机地互相渗透而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和色采。这一方面表现在他的众多的评论作品之中常常适当地穿插一些叙事、描述的笔墨,从而增强了新闻评论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另一方面还突出地表现在他写的一些脍炙人口的新闻作品之中,常常于叙述新闻事实的字里行间渗透着精辟的评析和议论,从而形成了以叙为主、叙议融合富有政论色彩的鲜明特色,由而强化了新闻作品的思想力度和深度。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8,(12):18-26
中国新闻述评文体争鸣现象起于改革开放后首批新闻业务类教程的出版,而逐渐消声于本世纪10年代之后,代之的则是"新闻评论说"的独大,由此带来了新闻述评学界研究与业界应用的"偏评论化",既缩减了新闻述评"报道化"写作模式的应用空间,也弱化了新闻记者作为述评写作主力军的地位,同时背离了新闻文体要为现实语境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宗旨。为此,文章以新闻述评的文体百年为契机,以文体争鸣为切入,阐述其观点,回顾其过往,陈述其现状,并解读其后果,进而认为:在"泛文体"时代,新闻述评的发展应多一些可能性,故若其争鸣止步于"新闻报道说"或"新闻评论说",会阻碍新闻述评文体功能实现的最大化及其在新媒体空间下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在新闻业务中,消息、通讯、评论是三大常规武器.在传统的新闻业务中,这三项武器是相互分离的,分工非常明确.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三项武器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趋势,有人把这种体裁融合之后形成的新闻题材称为"新闻述评",也有人称之为"新闻评论",不管以何种名字冠之,这种新闻体裁融合的趋势正在成为一种发展潮流.  相似文献   

6.
宋颖 《新闻前哨》2003,(10):27-28
议理是新闻评论的本质特征。新闻评论的主要任务是理性信息的传播,所要传播的道理是无形的,抽象的。要大量运用抽象思维。平民化亦称大众化和通俗化。新闻评论平民化可简述为:以平民为本位,以占社会大多数的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形式,评写工人、农民、一般知识分子等平民的社会生活。新闻评论平民化  相似文献   

7.
娱乐化将吞噬新闻评论的生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诗成 《青年记者》2006,(22):23-24
新闻评论这个体裁如同雨后春笋般集中出现在全国的媒体上,在直接面向社会大众的都市报媒体上,表现尤其充分。按说,这是好事情,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有一批媒体偏离了“新闻评论”的预期轨道,在“新闻评论娱乐化”的方向上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8.
向振军 《今传媒》2016,(7):45-46
新闻评论是社会各界对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的言论的总称,随着时代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新媒体凭借其高互动性、强直观性和便捷的转载性,对仍按照传统媒体时代发展的新闻评论带来了一系列挑战,报纸评论、广播评论、电视评论的弊端越来越明显,新媒体环境下个性化评论、付费评论逐渐成为新闻评论发展的主流趋势.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评论能否真正借势重焕生机,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闻评论能针对社会生活中典型的新闻事件和群众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直接阐明编辑或新闻工作者的立场和态度,反映舆论并引导舆论,从而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把新闻评论当做新闻的旗帜、灵魂,它是当之无愧的。 新闻工作的实践表明,新闻评论已经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经过二十多年的新闻改革,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的新闻评论大量出现,不仅发展了新闻事业,而且丰富了人民思想文化生活,也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欢迎。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现象。但是,新闻评论的发展与广大群众的需求仍有一定差距(读者对一些评论文…  相似文献   

10.
王冰 《中国地市报人》2013,(10):119-120
尽管有人把时评归于一种"脑残文体",未必完全符合事实,但时评这类新闻评论的文风,当下确实出现了一种不可忽视的"流弊",那就是:一些时评作者习惯于"望文生义"———翻一翻报纸,看一看帖子,把一篇新闻报道琢磨几遍,就匆匆下笔、滔滔而论。却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一不留神,难免会有偏激、偏颇之论,难免会有"蜻蜓点水"之论,或者"隔靴搔痒"之论,甚至出现谬论,"望文生议"也就变成了"望文乱议"。概而述之,"望文乱议"有以下几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述评是融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于一体,通过画面、同期声、论述语言、字幕等手段,对某一新闻事实进行夹叙夹议、叙议结合的形象化的政论。 从1980年7月12日中央电视台《观察思考》的开播(标志着我国电视述评的诞生)到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在黄金时间推出《焦点访谈》,这十几年来电视述评节目逐渐从稚嫩走向成熟。它以其浓厚的时代  相似文献   

12.
随着民生新闻的不断发展,民生新闻中的评论也逐渐被学界所关注。民生新闻评论以民生新闻报道中的事件为背景,针对当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集中反应的问题阐述观点,说明立场。根据民生新闻评论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民生新闻的评论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指向性。本文试以民生新闻评论指向的多元化为研究对象,基于当下多元化的指向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对于民生新闻这一特殊的新闻传播范式来说,评论的指向应更趋于规范化,即民生新闻评论应控制批评谴责类指向的数量、增加建议研究类指向的份量、拓展争鸣商榷类指向的空间、重视阐释说明类指向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3.
现在新闻评论界出现了一个新动向:新闻评论的散文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评论发展和评论作者不断摸索的产物.也是受众要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近年新闻评论呈现出一些新态势:报纸评论由专栏化向言论版扩张,网络评论有力拓展言论尺度,评论作者形成"四位一体"格局,原先的评论规格、结构、比重被颠覆,时效性增强,由价值判断转向事实判断、专业判断.未来日报将逐渐消亡,新闻评论整合到网络平台,网络"多媒体评论"将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5.
在社论、社评、编辑部评论和其他样式的新闻评论中,常能见到作者用第一人称即"我"和"我们"的口吻来表达观点,具有真实、可信、感染力强等优势和体现姿态、表明态度等功效。本文结合正反两方面的实例,对新闻评论中第一人称出现的合适时机进行了探讨,认为其质的规定性应为"有力支持论证",其作用方式上的规定性应为"辅以论证"。  相似文献   

16.
新闻评论的现状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评论是整个媒体报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新闻传播的大势紧密相联,新闻评论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走势,了解这一现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是十分有益的.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团组织师生对2002年中国内地主要新闻媒体的新闻评论做了一番较为全面的调查(包括发表的评论数量、评论内容、评论趋势、评论对象、评论时效、评论风格和评论字数等指标),发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赵振宇 《传媒观察》2003,(11):23-24
新闻评论是整个媒体报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新闻传播的大势紧密相联,新闻评论也形成了自己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走势,了解这一现状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发挥新闻评论的作用是十分有益的。华中科技大学组织师生对2002年中国大陆主要新闻媒体的新闻评论做了一番较为全面的调查(包括发表的评论数量、评论内容、评论趋势、评论对象、评论时效、评论风格和评论字数等指标),发现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8.
媒介融合下的新闻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新的物质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我国出现了大量媒介融合趋势下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本文着重探讨该趋势下的新闻评论工作的可为空间和由此带来的困局以及反思,概述当前我国的新闻评论工作。  相似文献   

19.
随着新闻评论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平民化逐渐演变成为新闻评论的一种发展趋势.本世纪以来,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微博客的迅速兴起,不仅为新闻评论的平民化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实现平台,还以其自身的自媒体特点给新闻的平民化带来了新的特点,而这些新的特点也推动了新闻评论队伍、语言、受众平民化的进程与发展,而它所带来的对话语权、语言暴力现象以及舆论引导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公众表达意见的渠道逐渐拓宽,电视新闻评论节目正是因应公众发表意见的需要而产生。然而,在这类节目迅速发展的背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试以福建新闻频道的《新闻追追追》栏目为例对此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