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9 毫秒
1.
当前,我国正处于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所述的"风险社会",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凸显,网络舆情风险频发,对国家推进互联网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数据技术为多媒体网络舆情传播提供了现实基础,使网络舆情的监测方式和治理形态发生重大变革,开启了网络舆情治理的新时代。本文从网络舆情的内涵出发,分析我国网络舆情的治理现状,探究大数据视域下我国网络舆情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基于大数据的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部署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要分三步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档案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需要各级各单位强化“五种意识”,充分发挥档案工作的基础性和支撑性作用,为夯实治理基础,提升治理水平,优化国家治理效能贡献档案智慧和档案力量。  相似文献   

3.
当前的网络舆情研究和实践中存在理念的偏差和思维的误区,"结构性疏导"不仅是开展网络舆情研究和风险治理的应然之径,也是政府有效应对网络舆情事件实践的前瞻性需求.树立基于结构性疏导的网络舆情风险治理理念,可以通过传播结构和社会结构两条疏导路径,实施有效的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消减结构不良因素,从而遏制网络...  相似文献   

4.
王楠 《今传媒》2023,(3):154-156
当前,网络传播环境的复杂化导致负面舆情频发、高发、多发、突发成为常态。艺术院校网络负面舆情发生的规律特点、传播特征较普通高校存在其特殊性,舆情产生的原因也与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师生特点相关。本文通过对艺术院校舆情传播规律、特点及产生原因进行梳理分析,提出网络舆情危机解决的合理路径,旨在为提升艺术院校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和治理能力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负面的网络舆论会对社会公共秩序及公众日常生活造成影响,网络舆情的治理难度日趋上升,给新形势下公共危机舆情治理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本文通过分析新媒体对公共危机治理带来的双重影响及舆情治理困境,据此提出新时期公共危机舆情治理的新思路方法.  相似文献   

6.
社交媒体时代带来了复杂性进一步加剧的传播新生态.中国体育网络舆情新的传播生态中呈现出与其他类别舆情不一样的传播特征,在深刻理解和认识这些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体育网络舆情的治理路径:构建中国体育网络舆情监测体系、处理好媒体关系以提升议程设置能力、重视和善于发挥体育正面舆情的引导能力.  相似文献   

7.
王平  胡洁 《东南传播》2018,(3):61-64
切实关注涉农网络舆情,是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重要抓手。随着农村社会化改革与城镇化进程,涉农网络舆情问题治理成了政府治理的热点与难点问题。针对人民网百姓呼声平台及三农舆情的考察,系统分析特色,实证调研百姓呼声2015-2016年江苏三农舆情帖子,归结了涉农网络舆情政府涉农舆情治理的负面效应。基于此,利用网络化治理的理论视角提出涉农网络舆情治理的可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加快数字化发展,推动政府治理数字化,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支撑,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厚基础。本文在梳理和总结政府数字治理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对政府数字治理研究的历史进程与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政府数字治理研究经历了“概念引入—实质探究—路径探索—实践深化”的研究阶段;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分别是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及公民参与对政府数字治理的硬作用与软作用分析、城市治理和智慧城市(政府)研究、政府数字治理的实践研究以及制约因素分析。  相似文献   

9.
舆情是公众对社会环境变化的反映,是社会心理、社会态度的外部表达。今天,大数据技术与新冠疫情叠加,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世界的舆情环境,也造成了当前网络舆情传播规律的变化。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社会生活、经济环境、社会治理、国家安全和国际交往等方面均出现极大的“不确定性”,舆情研判、舆情治理成为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重要工作。面对网络舆情对治国理政产生的重大影响,中国社会需要深入研究网络舆情的传播特征,争取在舆情引导和国家发展中把握更多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10.
李净  谢霄男 《东南传播》2020,(3):100-101
保障网民言论自由的同时有效防范化解网络舆情风险,是网络舆情治理的一大攻坚难题。从介入时机、基础保障等角度分析我国网络舆情的治理路径,结合大数据"4V"特征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我们发现网络治理路径尚存在拓展、创新的问题。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发展,人们愈加认识到大数据对化解网络舆情攻坚难题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切实提升民众对网络舆情治理的满意度,我们有必要从治理过程与治理方式等层面对大数据嵌入网络舆情治理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主流媒体作为网络舆情传播与治理的主体,需要形成与之匹配的信息传播力、舆论引导力与社会公信力。平台型媒体融合互联网平台的运行逻辑与网民情感传播特征自主可供地实现了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应对。技术可供赋能主流媒体准确分析舆情话题与网民身份,实现情感调控;内容可供切实打造集资源的广泛聚合、内容与服务的多元开放,并通过情动式嵌入促使用户深入渗透;管理可供以“聚合”与“连接”的思维不断形成多媒体传播矩阵,强化了舆情传播与治理主体间的协同,凝聚起网络舆情治理的合力。  相似文献   

12.
赵娟 《今传媒》2016,(10):27-28
出版业现代化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对出版业发展的价值特征和发展目标要有理性清晰的认识。出版业现代化发展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发展的基础工程,是适应文化产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重点工程。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出版业现代化发展的目标可以从规范、开放、创新和“双赢”四个方面建构。  相似文献   

13.
全媒体时代,网络早已成为大众表情达意的重要载体,网络舆情治理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能力的重要指标,尤其是在重大公共危机下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能力,考验着各地政府的执政能力.当前,各地对网络舆情治理的制度建设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结合当前政府舆情应急处置现状,以此次南京重大公共危机应急处置为视角...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胡鞍钢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而言既是首次,更是前沿热点,其理论价值与重要现实意义在本书中得以全面呈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和概念,这是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内涵的新的重大认识和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也要加强舆论引导。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人都是自媒体,面对疫情,各种声音层出不穷,这也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舆情应对增加了难度。本文将疫情发生以来的舆情状况进行四个阶段性归纳分析认为,正向的舆情对疫情防控能起到凝聚民心、增强信心的作用,故本文提出,应将网络舆情引导融入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增强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网络舆情的能力,壮大正能量,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舆论场。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新闻周刊》2014,(8):26-31
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之后,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再次向来自全国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系统阐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现代政治的核心理念。全国两会前夕,习近平的重要阐释不仅为两会预热,也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进行指引。习近平说,中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相似文献   

17.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范围、影响力、破坏力、渗透力等得到空前强化.新时代有关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对策研究愈发重要.本文从传播脉络、主题、用户属性三个层次、九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舆情干预、引导与治理对策.研究发现,厘清传播脉络、表明自身态度、重视意见领袖、提升网民素质、增强资源...  相似文献   

18.
公共传播时代,舆情的不确定性增强,公众情感主导了舆论走向,对政务新媒体的引导效能提出了新要求。政务新媒体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引用新闻的“介入性”实践,从生产主体、生产逻辑、内容取向三个维度进行新闻生产创新,充分发挥情感在舆情治理方面的作用,促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自媒体应运而生,全社会迎来了一个全新的传媒时代——自媒体时代。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迫使传播发式发生了重大的改革,给高校网络舆情的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了解和掌握自媒体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做好网络舆情的治理工作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本文立足高职院校,从自媒体角度,分析、研究高职院校网络舆情产生的环境、呈现的特征,提出适合高职院校的网络舆情治理方案。  相似文献   

20.
本报告对2023年中国网络内容治理的三个主要领域中七个相关主题进行了梳理和研究,涉及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既有信息秩序的挑战与因应,以平台为中心的网络暴力、自媒体账号治理,以及新技术环境下的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治理。在过去一年中,中国的网络内容治理呈现出趋深向实、敏捷审慎、“软法”柔治和“国家在场”的基本特征。未来网络内容治理的规范化、包容性、边界安全感以及权责对称性等问题依然构成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