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界》2021,(11):76-86
"有闻必录"并非是近代报人为新闻失实所设计的托词和借口,而是报人争取的自由采录信息的"职业权利"。报人将"有闻必录"定位为太史采风、史官记事,又将史家"疑以传疑"的原则融入到"有闻必录"的宣传及应用中。在文化认同和实践实用的合力推动下,"有闻必录"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被业内外所承认,并在20世纪初被奉为"报馆天职"。"有闻必录"的兴起标志着中国近代报人开始主动地建构新闻职业的知识体系,迈出了初步探索中国新闻职业化的一步。  相似文献   

2.
学界曾数次探讨"有闻必录",有着两点共识:一是该思想兴盛于19世纪80年代,其概念出现于1883年;二是"有闻必录"的兴起源于当时报馆规避言责的需要,具有争取言论自由的价值。本文从《申报》"杨乃武案"报道出发,尝试从另一角度来解读"有闻必录"的兴起,并提出两个观点:一是"有闻必录"在19世纪70年代已较为兴盛,其概念形成不晚于1876年;二是早期"有闻必录"不仅是规避言责的策略,它还发挥了另一更为根本的作用,即建构报刊话语在读者心目中的合法性地位,这与《申报》作为商业报刊的媒体属性有关。最后,文章从报刊与知识的关系角度指出,报刊话语的合法性基础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下有着不同表征,应当以历史的眼光来审视"有闻必录"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2016,(9)
"有闻必录"的新闻理念始于并兴于《申报》,当无异议。当前的新闻思想史论述中,多半将"有闻必录"视为旧中国新闻观念落后的表征并对其持批判态度,亦是事实。本文以晚清《申报》为中心,尝试重新考察评价该思想,认为它实际上反映并促进了中国现代新闻观念的萌生。具体而言,源自《申报》的"有闻必录"最初以"全面"为核心,试图在晚清中国构建新闻话语的社会地位;此后不久,随着新闻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全面"的报道方式面临了一系列质疑,"有闻必录"转而纳入"真实"和"客观"两要素,试图搭建一个相对完善的新闻报道理念。不仅如此,在民国成立前后、言论环境动荡不定的背景下,"有闻必录"成为了呼吁"言论自由"的代名词,新闻自由的观念也亦随之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美国“有闻必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有闻必录”与客观报道密切相连,是客观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比较强调新闻来源的权威性,对于新闻事实的客观真实性往往不置可否,但美国的“有闻必录”对于新闻报道又具有一定的负责精神。  相似文献   

5.
四、报刊需要哪类照片无论是全国性报刊还是地方报刊,所刊登的照片,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正在发生的新闻事件①突发性新闻。我们的报刊对突发性新闻,是有选择地发搞,而不是有闻必录,有照片必登。例如,1991年安徽、河南等地发生特大水灾,报刊上没登淹死人的悲惨的照片,包括电视台也未播放这类录像镜头。而刊登了一些鼓舞人民群众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照片。这期间连续一个多月几乎每天在  相似文献   

6.
早期《申报》对新闻信息的处理秉持“有闻必录”理念,很长一段时期内,这既是《申报》记录时事的原则,也是其规避言责的传播策略.所谓“有闻必录”,即“事有可取亦即为之登录”之意.作为早期新闻报道的一条准则, “有闻必录”在19世纪晚期的上海新闻界,发挥了积极作用,成为报界对抗清廷钳制、争取舆论自由的一件利器.这在早期《申报》的社会新闻报道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同时,这一原则引发了报纸与地方官府之间的冲突和对抗.  相似文献   

7.
客观主义报道思想在中国的兴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起源于西方的客观主义报道思想,于19世纪七八十年代传入中国,最初表现为"有闻必录"."五四"前后,接近本义的客观主义报道思想在中国流行开来,成为中国新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元素.20世纪40年代,由于中国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日渐成熟,客观主义报道思想开始淡出中国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8.
新闻真实现在中国新闻史的发展过程中,按其历史顺序,产生了如下四种新闻真实观:"有闻必录"说的新闻真实观,"客观主义"说的新闻真实观、"存大信、失小信"说的新闻真实观和"本质真实"说的新闻真实观.新闻真实观的历史演进脉络,显示出西方新闻思想是如何"中国化"或者说合法化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9.
在新闻传播学界和新闻实践中,“有闻必录”通常是作为新闻报道时应当避免的戒律来使用的。它不仅在新闻界中经常提及,而且在一般社会人士,尤其是教师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也经常提到它,其意义相当于“记流水账”或“对材料缺乏辨识与选择”。但是,对于“有闻必录”这个词语最早来自何处、当初的涵义是什么却未见有关的新闻研究著作、教材、辞典或文章中加以提及。笔者最近在查询新闻标题史资料时偶然在《申报》上发现了该词语,这当是最早的用法,现将“有闻必录”出现的历史背景、新闻环境和最初涵义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0.
李允 《记者摇篮》2008,(3):34-35
一、何为新闻伦理新闻不是"有闻必录"。那么,"录"与"不录"的标准是什么?怎么"录"才能尽量准确地体现新闻价值?在新闻学意义上的新闻价值的判断背后,相关法律法规的他律,成为约束新闻活动的有形规范;新闻职业道德的自律,则成为规范新闻活动的无形约束。新闻伦理的提出,将新闻职业道德的规范与建设,放到了世人审视的砧板上。所谓新闻伦理,是新闻事业整  相似文献   

11.
有的晚报热衷于报道有关"死亡"的消息,委实令人生厌.表现在:一是把暴力凶杀的相关消息作为热点报道.凡是国内发生的灭门案,涉黑杀人案、精神病人杀人案,只要能搜集到这类信息的都"有闻必录",还常常对有的案子从案发到破案,再到审判、结案搞全程连续报道.有的还对死刑犯搞临刑前访谈,绘声绘色描述其坦然面对死刑,毫无悔改之意.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部分晚报和文摘类报上,奇闻怪事不绝于报端,多数读者读及此类稿子频频摇头。诸如有的晚报有闻必录式地刊载神经失常者自杀场面的  相似文献   

13.
一、提炼概括之功。在报道新闻事实时,不能有闻必录,而要梳理轻重大小,归纳事例与观点,分清主次,做到既弄清新闻事实的意义,又凝炼和升华新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写作》2005,(6):31-31
新闻不能搞客观主义,不能有闻必录——徐铸成,今日之报纸.惟搜求不近人情之新奇事物.以博无知读者之一笑.其幼稚诚不堪言矣——戈公振  相似文献   

15.
政务新闻主要指对党政领导活动的报道和对会议新闻的采访,这是各级主流媒体新闻宣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采编人员每天都可能遇上又必须精心做好的日常工作之一。但长期以来,对这类新闻报道的"八股化"倾向,常常让采编人员陷入事无巨细的"有闻必录"中,报道创新乏力,可读性差,普通群众望而生厌,处于领导层的受众也不见得爱看,采编人员自己也常生"食之无味、弃之不能"的无奈感叹。官方活动其实是重要且独特的新闻  相似文献   

16.
“拾到篮子都是菜”这句话,初学写稿的人,往往误解成有闻必录,我初学写稿时也犯过这种毛病。那时,我见到什么,听到什么都写,如谁拾了钱送给失主,谁帮干部家属挑了几担水,等等,结果写了近百篇,一篇也没见报。是什么原因?我反复研究报上的稿件,并和自己写的作一比较分析,终于明白不能有闻必录,那样拾到篮子的不一定都是菜。此后,我深入采访,认真观察,注意分析事物,如对于好人好事,我先分析是一般的  相似文献   

17.
目前存在的不足 民生新闻以其贴近性、时效性以及本土化的特征而深受观众青睐.一些县级电视台也开设了民生新闻栏目,但报道的民生新闻多是日常琐事,常常出现有闻必录、就事论事的现象,县级台在民生新闻报道上大致存在以下弊端.  相似文献   

18.
假新闻现象愈演愈烈 近年来,新闻报道中假新闻层出不穷.<新闻记者>杂志评选出2008年十大假新闻分别是:<西安晚报>刊登的"巨蟒吞噬中国维和士兵"事件、<竞报>刊登的"上海方言‘嗲(dia)'字收入<牛津英语词典>"事件、<东方今报>刊登的"北京房地产商协会会长赞成炸掉故宫盖住宅"事件、<黑龙江晨报>刊登的"六旬老人考取清华研究生激励儿子"事件,环球网刊登的"郭晶晶怀上霍启刚骨肉欲离队"事件、四川在线刊登的"济南铁军探路映秀,两人牺牲"事件等所谓的"新闻".  相似文献   

19.
中文农业学术期刊刊登英文文章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以来,刊登英文文章的农业期刊数每年都有50种以上;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2.98%的读者认为中文农业学术期刊上"没有必要"刊登英文文章,71.83%的读者表示"基本或从来不阅读"这类文章,表示"偶尔阅读"和"经常阅读"者只分别占23.20%和4.97%.国际检索系统收录情况查询结果表明,是否刊登英文文章以及刊登英文文章的年限和数量均与中文农业学术期刊进入国际检索系统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些调研结果说明,中文农业期刊刊登英文文章的价值不大.  相似文献   

20.
在旧中国,“有闻必录”也许是流传最广的新闻用语了,它不仅成为新闻界的口头禅,而且为社会上很多人所熟知。就是在今天,它还要常常被人们提起。抗战时我在大学里读书,就不止一次地接触到这个词,似懂非懂。解放后从事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