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去年,中国新闻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报道,可以说是《经济日报》发起的有关“关广梅现象”的讨论。这次持续整整40天的报道并未采用以往的长篇通讯配评论的方式,而是采用了讨论的形式,让读者在不同意见的平等对话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使我想起几年前,为调查有关改革家报道的实际效果,曾到上海一带走访过一些改革家。当时一位正在一所大学里学习的知名改革家对我说,他希望新闻界报道改革家最好能把有争议的问题摆到桌面上,展开公开的讨论.澄清人们对改革家认识上的偏颇。现在看来,他的建议和《经济日报》的作法不谋而合。这种对先进典型——改革家有争议的问题进行公开的讨论,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深度报道在经过了一段迅猛发展后,似乎有逐渐消弱的势头,深度报道真的要昙花一现了吗?许多人有这种忧虑。此时,我们欣喜地看到了经济日报记者写的一组以国庆40周年为题的深度报道。经济日报这组发表在头版“写在40年大庆前夕”专栏里的深度报道共分5篇—《走向改革》、《走向开放》、《走向科学》、《走向小康》、《走向未来》(见该报9月20日至25日),每篇约四千多字。很显然,经济日报是把这组报道作为重头稿件,下了大气力抓出来的。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被报道的改革人物常常会引起争议?起决定作用的,固然是社会的原因和改革人物自身的缺点等等,然而,面对改革开放新的形势,新闻界对改革人物的报道,也确有许多问题值得反思。始料未及的失误,不仅会给改革者带来压力,也困扰着新闻工作者。新闻界对改革人物报道的失误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报道中的做假现象,二是囿于旧的框框。  相似文献   

4.
去年,中国新闻界最引人注目的人物报道,可以说是《经济日报》发起的有关“关广梅现象”的讨论。这次持续整整40天的报道并未采用以往的长篇通讯配评论的方式,而是采用了讨论的形式,让读者在不同意见的平等对话中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使我想起几年前,为调查有关改革家报道的实际效果,曾到上海一带走访过一些改革家。当时一位正在一所大学里学习的知名改革家对我说,他希望新闻界报道改革家最好能把有争议的问题摆到桌面上,  相似文献   

5.
带着思考,带着兴奋,带着进一步推进新闻改革的信念,首都新闻界满怀信心地迈入1988年。1987年,中国新闻界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宣传改革,改革宣传,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受到国内外读者、听众、观众注目和称好的十三大报道,特别是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和录像剪接报道,显示了我国政治的公开性和民主化的进程。这次报道不仅对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是一个示范,而且为今后的新闻改  相似文献   

6.
新闻界信息     
中国青年报召开报际座谈会讨论如何加强改革的深度报道10月29日下午,中国青年报在该报第21次记者会上,特邀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界同行,就如何加强改革的深度报道召开了一次报际座谈会。人民日报年轻记者曹焕荣、祝华新结合采访实践谈到,加强改  相似文献   

7.
新闻界信息     
中国青年报召开报际座谈会讨论如何加强改革的深度报道10月29日下午,中国青年报在该报第21次记者会上,特邀人民日报、经济日报、解放军报等新闻界同行,就如何加强改革的深度报道召开了一次报际座谈会。人民日报年轻记者曹焕荣、祝华新结合采访实践谈到,加强改革的深度报道,关键在观念转变。他们认为,一般说改革宣传有两  相似文献   

8.
新闻改革的问题提出以后,新闻界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一些同志认为,新闻改革要从改革新闻入手,报面的新闻条数要多,使新闻能在报纸的版面上占主导地位。也有些同志认为,新闻改革应从改进宣传入手,重点要放在报道内容上。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要在抓典型和人物报道上多下功夫。这些都是在实践中得到了证明的很好的意见。问世不久的《经济日报》十分重视上述意见,他们利用典型事件组织连续报道,在新闻改革上进行了一次可喜的尝试。《经济日报》创刊以来进行了一系列的连续报道,如:关于北京和郑州两个照相机厂的对比连续报道,关于新型运鸭车的连续报道,关于电子分色机和双城堡车站野蛮装卸问题的连续报道,等等。其中最成功的是关于保定市一轻局分房问题的连续报道。这次连续报道,在指导思想、报道内容、报道形式和报道作风上都不乏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9.
《冬去春来,夜市办得怎么样了?》4月26日,经济日报一版在这一制版标题下推出一组六篇报道,用较大的篇幅集中地反映北京、福州、济南、南昌、杭州、兰州等大城市开办夜市的近况。单从报道形式看,这组新闻有三个特征:——是去年经济日报以商业改革为主题的《王府井亮起来》连续报道的进一步延伸,能  相似文献   

10.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早已被扑灭,关于这场火灾的宣传也早巳结束。但是,有关这次火灾采访报道的成功与不足,经验和问题,却引起新闻界部分同志的浓厚兴趣,引起人们的颇多议论。人民日报记者魏亚南、中国青年报记者李伟中、经济日报记者隋明梅合写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报道的启示》一文,不仅简略谈到了他们在火灾现场采访报道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挠,而且提出了需要有关方面解决,同时也需要新闻界自身在改革中解决、探讨和改进的问题。现将这篇文章发表于后,希望读者尤其是新闻界的同行们一读,并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有所新的探索,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11.
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早已被扑灭,关于这场火灾的宣传也早已结束。但是,有关这次火灾采访报道的成功与不足,经验和问题,却引起新闻界部分同志的浓厚兴趣,引起人们的颇多议论。人民日报记者魏亚南、中国青年报记者李伟中、经济日报记者隋明梅合写的《时代呼唤着新闻改革——大兴安岭特大森林火灾报道的启示》一文,不仅简略谈到了他们在火灾现场采访报道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阻挠,而且提出了需要有关方面解决,同时也需要新闻界自身在改革中解决、探讨和改进的问题。现将这篇文章发表于后,希望读者尤其是新闻界的同行们一读,并在新闻改革的实践中不断有所新的探索,有所前进。  相似文献   

12.
《冬去春来,夜市办得怎么样了?》4月26日,经济日报一版在这一制版标题下推出一组六篇报道,用较大的篇幅集中地反映北京、福州、济南、南昌、杭州、兰州等大城市开办夜市的近况。单从报道形式看,这组新闻有三个特征: ——是去年经济日报以商业改革为主题的《王府井亮起来》连续报道的进一步延伸,能通过其连贯性让读者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3.
当前的改革报道,面临着重大的转折——深化.这不仅是全国的改革进入了全面深化阶段对新闻媒介的必然要求,也是改革的报道迫切需要改革所决定的.改革10年来,新闻界的改革报道成绩斐然,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新闻界的同仁们也痛切感到存在诸多不足,图解式、简单化、片面性的报道不少,特别是改革报道处在浅层次上,往往难以起到反映舆论,引  相似文献   

14.
一、深度报道走入低谷了吗? 在深度报道崛起的1987年,它至少出现了三次高峰:第一次是以中国青年报《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为代表;第二次是以人民日报《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为代表;第三次以中国青年报的《命运备忘录》以及经济日报“关广梅现象”的报道与讨论为代表。“轰动效应”彼伏此起,颇令新闻界兴奋了一阵。然而,进入1988年,尤其是下半年起至今,深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时期,改革和建设大潮为经济报道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也对经济宣传不断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全国最大的以经济宣传为主旨的报纸,经济日报在这方面肩负重任。1998年春节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丁关根同志到经济日报视察,对该报提出“深入生活、改进文风、办出特色、建设队伍”等四项要求,希望经济日报能形成与这一伟大时代相称的、富有改革精神的风格特色。时代的要求,领导的期望,唤起报社员工昂扬的改革热情。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准备,一场版面革新活动终于在1999年蓬…  相似文献   

16.
《人民日报》1987年10月6日、7日连续发表的《中国改革的历史方位》、《改革阵痛中的觉悟》(以下简称《方位》、《觉悟》),受到广大读者的你赞和新闻界的重视,被人们誉为是一种新的新闻文体(体裁)。这是一种什么文体呢?《方位》与《觉悟》的作者这样说:“两篇文章,说是通讯也行,专访也行,评述性新闻也行,解释性报道也行。”他们把这两篇文章称之为“四不象”的综合写法。他们认为,先不要急于给这样的文体下定义,只要承认它们是新闻就行了。首都新闻界公认这两篇文章是新闻  相似文献   

17.
该怎样评述,预测新闻界的发展趋势? 记者们在报道两会的同时纷纷关注着新闻界自身,这样,身在其中的我们反而难以评说了。读者们该会注意到,继十三大记者的活动成为热门题材后,这次两会期间,新闻媒介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以异乎寻常的热忱与耐心,思考、考察、报道着新闻改革与新闻媒介自身。这现象说明了什么?各新闻媒介的报道也别出心裁地纷纷触及敏感点,表示出自己的意见,这又说明了什么? 我们在思考,读者们亦在思考!综观新闻界的发展历程,其变化方式,往往是以报道我国政治生活中的某一重大事件,而形成“突变”式的进展。虽然,这“突变”是日积月累而来,但却集中体现了新闻媒介现行体制、活动方式等方面的优势与弱点,容易让人们借以预料新闻媒介的明天。  相似文献   

18.
在改革的大潮中,一个新的新闻品类——深度报道,以其特有的纵深度、宽广度和震撼力脱颖而出。它涉题重大,高屋建瓴,气势飞动,跨越时空,纵横捭阖,说古论今,使人耳目一新,沉思、清醒、感奋! 深度报道的崛起,是近年新闻改革的重要成果,很快受到新闻理论界和编采人员的重视,不断有佳作涌上报端,有关探索深度报道的文论也见之于新闻业务刊物。应新闻界的呼吁,第8届(即1986年度)全国好新闻评选会,把深度报道作为独立的报道形式,单列组进行评选。这预示着新时期新闻改革发展的一个新趋势。但同时要看到,深度报道在有些报纸、有些编采人员那里,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他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简单化、表面化的新闻模式,这与我国改革形式的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从给陕西省乃至全国的新闻评选会上推荐来的深度报道作品和在评选会上谈论的情况看,无论在写作上,还是在理论研究上,都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新闻界深入研究和探讨。下面发表的是于清潍同志写的《怎样看待深度报道》。文章结合新闻界对深度报道的认识,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谈了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深度报道的定义是什么? 二、当前为什么强调深度报道? 三、深度报道的特点是什么? 四、深度报道的形式有哪些? 五、怎样采写深度报道? 这五个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都很重要,大有一议的必要。为了推动新闻写作的改革和新闻改革的深入,欢迎新闻界同志和广大通讯员来稿参加讨论,畅叙己见。  相似文献   

19.
姚志能 《新闻界》2007,(3):130-130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蓝鸿文的近作《面向新闻界(增订本)》出版后,在新闻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笔者记得1995年8月,蓝教授的初版《面向新闻界》受到了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欢迎,《新闻界》杂志不仅作了报道和评述,姚  相似文献   

20.
两会报道,称得上中国新闻界一个传统的而又竞争十分激烈的报道领域。也正因如此,两会报道很能展示中国新闻的特色,它历年来的发展变化无疑是中国新闻界的一行改革与前进的足迹。今年召开的七届人大、政协五次会议,正处在党和政府决心加大改革力度的关键历史时期。在这特别的早春时节,改革中的新闻界会给推动改革的两会写下怎样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