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冯小刚去年拍成了大陆第一部“贺岁片”《甲方乙方》,且赢得了可观的票房收入,尝到甜头的冯小刚见好仍不收,于是他执导的另一部“贺岁片”《不见不散》又敲响了今春开场的锣鼓。陈佩斯见此不甘示弱,声称要推出另一部“酝酿三年之久的倾心之作”,与其比个高低,还有些导演也正在筹拍他们的“贺岁片”,“贺岁片”已成为时下影坛的又一热点。“贺岁片”在香港较为流行,其内容大都比较简单,说白了无非是众明星凑到一起,作一番滑稽逗乐的表演,实际上是演艺界诸明星一年一度的“团拜贺岁”,给人们过年增添一些喜庆的气氛。适当拍些“贺…  相似文献   

2.
岁末将至,"贺岁片"这一"新民俗"又要陪着老百姓辞旧迎新了,但是什么影片才算是"贺岁片"。"贺岁档"到底是个怎样的时间概念,恐怕一般人很难说清。其实,贺岁片和贺岁档这个概念都起源于素有"东方好莱坞"之称的香港,从80年代开始,成龙、周润发、周星驰等大牌明星往  相似文献   

3.
列文 《报林求索》2009,(1):60-61
<正>上期跟大家介绍过,贺岁片这个概念来自香港,随着贺岁片数量的越来越多,贺岁档的概念也逐渐形成,随之又延伸出元旦档、春节档的说法。从目前的情况分析,11月中旬  相似文献   

4.
李丹 《青年记者》2006,(8):79-80
一个弥漫着温情和善良的故事,一部能让影院一会儿充满笑声一会儿又听到啜泣声的电影——这,就是张艺谋在2005岁末推出的贺岁片《千里走单骑》(以下简称《单骑》)。  相似文献   

5.
近来,书市上的“电影书”或“电视书”新书迭出,纸上的光影声色,分外的绚丽夺目。我们受众周围的媒体世界已是“读”的和“看”的一样精彩。 《手机》VS《独领风骚》 岁末年初,中国的影视界着实热闹。著名的“贺岁片大王”冯小刚在2004新年前夕又推出万众“瞩目”的贺岁片《手机》。名人就是资源,《手机》一书也显现了巨大的阅读价值,2003年12月,长江文艺出版社以20万册的豪华首印数和冯小刚的贺岁片并驾齐驱,同时推出。  相似文献   

6.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香港进入内地到冯氏贺岁片的兴起,贺岁片概念从无到有并培育出日益旺盛的市场需求和经济效益.2007-2008年度贺岁档期国产影片在内地市场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上海联和院线以自己的实际运营情况来解读此间贺岁片市场的特征和成绩.  相似文献   

7.
冯氏电影     
《中国新闻周刊》2004,(48):93-93
★《没完没了》 冯小刚1999 年拍摄的贺岁片。 该片在当年的贺岁片热中一枝 独秀,赢得了其它五部贺岁片 相加也无法赶超的高票房,虽 然它是冯小刚电影中票房最差 的一部。傅彪因在片中出演了 一个大配角而一炮走红。★《一声叹息》一部深入讨论家庭伦理的电影,据  相似文献   

8.
《出版参考》2004,(3):15-17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着某种机缘。以冯小刚而论,他的以贺岁片命名的影片在国产影片大都一片低迷的情况下,一枝独秀,既叫好又叫座,以至于成为一个品牌,固然与他个人努力与聪明是分不开的,但是,不应讳言,他的成功与商品经济条件下,电影工业的内在机制发生了变化和人们欣赏习惯的改变也是密不可分的。同时我们把他的影片作  相似文献   

9.
又到年终岁尾,《三枪拍案惊奇》《花木兰》《十月围城》《越光宝盒》《风云Ⅱ》《未来警察》《大兵小将》《苏乞儿》《孔子》《锦衣卫》《刺陵》《花田喜事》等一部部贺岁大片相继推出,令人应接不暇。而这些贺岁片为争夺票房收入难免一拼,必然要大造声势,以夺人眼球,吸引观众。对贺岁片进行必要的宣传是有益的,但任何事物都应有一个度。有的剧组在对影片宣传时着实有点儿过头,  相似文献   

10.
时统宇 《视听界》2009,(3):114-114
经济危机来了,有人挖掘出了“口红效应”。 简单地说,“口红效应”就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人们的物质需求会紧缩,而精神文化需求会膨胀。当购车、买房成为困难的时候,人们会转向相对廉价的消费,文化消费既能满足精神需要,又符合其承受力,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大规模的需求。这种效应被称为“口红效应”。不相信吗?有人说:今年全国贺岁片票房超过5亿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大陆贺岁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释  陈强 《现代传播》2004,(1):114-117
关于贺岁片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影片 ,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不同观点 ,即“类型说”、“档期说”和“模糊说”。所谓“类型说” ,就是认为“贺岁片是喜剧类型片”的观点。持这种观点者有中国电影资料馆的电影学专家胡克、《大众电影》杂志社总编辑蔡师勇以及北京新影联公司经理高军等人 ,这种观点有成为主流观点的趋势。所谓“档期说” ,就是认为“贺岁片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不过是在春节档期放映的影片而已”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也为数不少 ,最为突出的当数北京紫禁城影业公司的制片人刘沙 ,他是贺岁片《美丽的家》的制片人。所谓“模糊说” ,…  相似文献   

12.
由西方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嫁接而成的贺岁片在大众文化日益盛行的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喜剧性、商业性和通俗性是其主要特点。作为众多符号中的一种,贺岁片通过能指、所指以及意指过程来建构符号意义,而外延意义的延伸和隐喻转喻的方式则渗透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这种编码者的神话建构和观众的神话解读相互作用而引起了观众对贺岁神话的趋之若鹜和贺岁片市场的节节高升。  相似文献   

13.
内地的贺岁片,冯小刚即使不被称之为“鼻祖”,起码也是一个永远无法绕行的建筑。冯小刚曾在他的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写到:“1997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个导演在中国拍了一部贺岁片,神话般地传遍座座城市,奇迹般堆起了票房的金山……”我们不知道冯导演的青春都献给了谁,但可以肯定他的青春有不少都砸在了贺岁片身上。  相似文献   

14.
由西方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嫁接而成的贺岁片在大众文化日益盛行的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喜剧性、商业性和通俗性是其主要特点。作为众多符号中的一种,贺岁片通过能指、所指以及意指过程来建构符号意义,而外延意义的延伸和隐喻转喻的方式则渗透了强烈的意识形态,这种编码者的神话建构和观众的神话解读相互作用而引起了观众对贺岁神话的趋之若鹜和贺岁片市场的节节高升。  相似文献   

15.
又到了岁末的时候,电影院照例用各式噱头招揽观众。虽然稍显老套,但“贺岁片”依然是一块闪亮诱人的金字招牌,让各路片商在争夺放映场次的硝烟中挤破了头。从1998年初,冯小刚导演凭一部“春晚小品”风格的《甲方乙方》赢得3000万票房,在低迷已久的中国电影市场掘到第一桶金开始,“商业”这个一直被电影艺术界和政府职能部门双重鄙视的贬义定语,便逐渐成为左右中国主流电影发展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6.
冯小刚于1997年推出内地第一部贺岁片至今已10年有余,从《甲方乙方》的1100万元到《集结号》的2.6亿元票房的收入.冯小刚不仅取得了艺术和商业的双丰收.也在电影市场萎靡不振的今天,为中国电影如何崛起带来了希望,树立了典范.他也因此被人称为中国贺岁片大师,  相似文献   

17.
1999年由赵本山、宋丹丹主演的长影贺岁片《男妇女主任》曾给人们带来一时的欢乐,但那是艺术家杜撰的电影戏剧。可读者眼前的这位男妇女主任,却是真实的——他就是浙江省龙游县兰塘乡下平山村的童建平。  相似文献   

18.
当<海底总动员>、<黑客帝国>、<特洛伊>、<蜘蛛侠Ⅱ>等影片风靡全国,吸引越来越多国人眼光的时候,我们是否想到这是好莱坞全球化策略的胜利抑或是美国全球化战略的成功;一个个年底岁末,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翘首期盼冯小刚的贺岁片,一次又一次的感叹"不过如此"却一次又一次心甘情愿地走进电影院去欣赏冯氏电影时,我们是否想到这是文化大众化和品牌起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肖鹰  王华 《新闻天地》2010,(2):66-67
进入2009年11月份以后,国产大片接连不断,为了迎接贺岁档期,各部电影的前期宣传更是让观众应接不暇。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贺岁片得到夸赞的声音极少,大多都是“呛声”,更有观众在《阿凡达》上映之后喊出了对国产片“绝望”的声音,因此我们在欣慰暂时取得的成就之时,也不免为品质下降的国产贺岁片感到隐隐阵痛。  相似文献   

20.
贺岁片档期将至,又一轮制片方与院线的分成比例之争宣告开战。这背后反映出的绝不仅是几个百分点的利益让渡,更多的是中国电影体制的症结电影制作发行方与院线经过十余天拉锯,票房分成调整一事已有初步结果。据透露,中影星美、中影南方新干线等28条院线与发行方签订了发行放映合同。另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