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年新诗的发展与优秀学者致力于新诗研究休戚相关,中国现代诗论在中国现代文论中占有重要位置。改革开放初期新诗研究出现了高潮,涌现了一批优秀著作,近年又出现热潮,诗史研究和诗体研究受到重视。尽管新诗研究成绩巨大,但仍然存在问题,如研究者的偏执、研究方法的落后、理论缺乏操作性等。特别是新诗评论界的现状尤其令人担忧,印象式表扬性诗评甚至随意性炒作式诗评流行,缺乏人格高尚、业务精湛的诗论家和诗评家。新诗评论界亟待加强诗评家的人格建设和业务建设,有必要倡导"纯棉的诗歌批评"。新诗理论界和新诗评论界都需要高度重视研究技法,新诗的研究态度和研究方法需要更新。  相似文献   

2.
中国新诗发生和发展过程中,人们却有意无意地忽视对旧诗音律的继承,从而造成百年新诗诗体建设迄未成功,直接影响到作为现代韵文的新诗艺术质量。百年新诗艺术遭人诟病主要是其散文化、大白话、自由化等,涉及到的主要就是新诗的语言形式和格律体式。要推动中国新诗艺术质量的提高。就需要正面提出解决好自身的音律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继承扣发展中国传统诗律这一基础。  相似文献   

3.
四十年代袁可嘉针对中国新诗出现的两种不良倾向,借鉴新批评理论,系统地阐述了新诗现代化理论。新诗现代化理论在本体论、有机综合论、戏剧化论等方面吸收新批评的合理成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发展了中国的新诗传统诗歌理论。  相似文献   

4.
中国新诗之"新"与新诗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新诗作为一个"事实"存在的同时,也似乎一直是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的,"事实"与"问题"的纠缠始终是中国新诗发展过程中一个解不开的纽结.中国新诗至今所面临的强势敌对状态显然与这一纽结的无法化解直接相关,新诗的困境就是这种强势敌对状态所滋生的产物.新诗的困境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困境.呼唤一种成熟的新诗文化,是我们在回顾新诗近百年的发展历程时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新诗标准的确立、诗人艺术原创性的主体自觉、相对完备和成熟的新诗教育体系三个因素息息相关,这是形成新诗文化的前提.新诗之"新"文化性质的复杂性是由中国现代文化的历史性转型所造成的,其中纠结着由现代性所引发的复杂文化矛盾.新诗的文化困境需要在文化内部找到解决的途径和方式,这可以归结为新诗文化的建设.建设成熟的新诗文化既是新诗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经之途,又是新诗走出文化困境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5.
在20世纪初期中国诗坛上出现了三种流派的新诗:自由诗派以创造完全解放的新诗体奠定了中国新诗的基础;格律诗派总结新诗运动的经验,对白话诗进行了反思与重构;象征主义诗人作为一支崛起的“异军”,为中国新诗开刨了新的诗风。“三大流派”诗人们的共同努力,促进了20世纪初期中国新诗的大繁荣。  相似文献   

6.
于坚关于“诗歌上电视”在网络上发表言辞激烈的看法使新诗的读法问题再一次受到关注。相较于此前新诗读法的讨论,这次对新诗读法问题的关注有着新的特点:一,新诗的读法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理论的探讨和技巧的推广,面临现代传播手段介入新诗阅读的新际遇;二,讨论的参与者打破以前为求新诗生存的同心协力,新诗工作者内部出现理论分歧。在这些新特点背后,本次关于新诗读法的论争揭示出新诗在电子传媒时代如何求存发展的思路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一写作任务阐释(一)文体解说新诗是中国近现代出现的,语言受五四运动“西学东渐”影响,区别于中国古典诗歌的白话语体创作的形式自由、音韵不受格律限制的现代诗体。新诗又叫“现代诗”“自由诗”“白话诗”。  相似文献   

8.
正【主持人语】在中国新诗诞生百年之际,新诗建设的话题更多地为人关注。新诗建设话题很多,形式建设无疑是其中的热门话题。最近两年,多地举行学术研讨会;《诗探索》开设理论专栏,专题讨论新诗形式建设问题。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联合主办的"新诗形式美学对话会"于2018年6月在重庆举行,来自安徽、陕西、江苏、福建、四川以及重庆等地50余名学者和诗人参加学术研讨,从多角度就新诗形式建设问题展开对话。  相似文献   

9.
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的复杂现状看,中国现代诗歌确实存在生存危机。今天的中国新诗的确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中国古典诗歌比较,读者与作者的适应关系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新诗已经前途丧失了,相反,它正在通过文化转折的关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0.
如何评价中国新诗的成就?如何看待中国新诗的研究方法?中国新诗何去何从?这 些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促进中国新诗的研究,本刊从今年第一期起开辟"中国 新诗研究"栏目,并邀请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先生为这一栏目的主持 人。诚望潜心中国新诗研究的专家、学者惠赐佳作,也希望热心中国新诗研究的新秀关心与支持这 一栏目。让我们精诚合作,共同培育好这一栏目。本期首先刊发李怡教授主持的四川大学、西南师 范大学肖宁遥等10位青年学者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曾游学欧洲的梁宗岱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提出自己的象征主义诗学理论,与此同时,梁宗岱还针对当时新诗发展所出现的问题而提出了自己对新诗形式上的看法。梁宗岱诗学中对新诗形式的探索不仅有着到西方象征主义痕迹,也包含着他本人对中国传统诗学的认识,文章主要从诗歌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诗歌的音乐性和诗行构建以及诗歌形式的"真"这三方面阐述梁宗岱诗学中对新诗新诗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大陆诗歌在内外各种因素的交困下而产生了质的突变,中国新诗发展出现了断裂的局面,诗歌从中心走向边缘,诗人受到了新诗发展以来的最大冷落和寂寞。面对诗歌生态的巨变,诗人队伍严重分化与解体,诗人的诗写态度、诗写观念、诗写内容的全面转型,断裂转型后的中国新诗遭遇了新诗发展以来的最大尴尬与危机,由此关于新诗的反思也悄然进行。  相似文献   

13.
本期我们推出《新诗的"变"与"常"笔谈》(之三),发表张炯、王珂、张中宇三位先生的文章。他们从不同角度阐发了各自的观点,可以帮助对这一话题感到兴趣的读者思考。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永恒是不美的,问题是新诗应该怎么变。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  相似文献   

14.
从当代中国读者的需要的复杂现状看,中国现代诗歌确实存在生存危机。今天的中国新诗的确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中国古典诗歌比较,读者与作者的适应关系出现了许多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新诗已经前途丧失了,相反,它正在通过文化转折的关口进入一个新的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英语学习者的称呼行为既受到英语文化的影响,也受到汉语文化的影响。于是出现了不符合英语文化习惯的不得体的称呼,即称呼的语用失误,这类语用失误产生于两个原因:一是不能够充分理解英语文化中的称呼规则或称呼规范,二是来自于汉语语言及其文化的影响,即负语用迁移。他们将汉语文化中的称呼原则迁移到英语的称呼行为中。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诗歌的发展历史以及前人的部分理论成果,文章试图将新诗与流行音乐结合起来构建一套新诗格律体系。笔者分别从诗乐结合的依据、具体措施以及这些措施的格律意义三个方面论述了新诗格律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出现的自由体白话新诗的诗潮,洪水般冲决了中国旧诗坛的堤坝,形成了诗体大解放的一次变革,给当时新诗带来了一度繁荣。到了20年代初期,这股洪水的势头逐渐减弱,自由体白话新诗呈现出无治状态。由于当时一些诗人忽视诗歌的特质,“信手拈来,随笔渲泄,潦草敷衍”,成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通病,致使诗歌质量不断下降,引起了关心新诗命运的诗人们的忧虑与思考。新月诗派就是在关注新诗命运和探索新诗的发展方向中崭露头角的。  相似文献   

18.
如何评价中国新诗的成就?如何看待中国新诗的研究方法?中国新诗何去何从?这些都是中国现代学值得研究的课题:为了促进中国新诗的研究,本刊从今年第一期起开辟“中国新诗研究”栏目,并邀请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怡先生为这一栏目的主持人。诚望潜心中国新诗研究的专家、学惠赐佳作,也希望热心中国新诗研究的新秀关心与支持这一栏目。让我们精诚合作,共同培育好这一栏目。本期首先刊发李怡教授主持的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肖宁遥等10位青年学的章,以飨读:  相似文献   

19.
郑敏以诗人和学者的双重目光透视百年新诗,发现影响新诗发展的最大的问题是语言问题。她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多方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正确途径。一方面,她受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启发,结合自己的写诗体验,提出了自己的新诗语言观:新诗语言应当是一种发自诗人生命内部的、富有生命感的语言;诗人应当尽量避免使用那些浮躁喧嚣的语言,追求语言的质朴、深沉和玄远;诗歌语言不应当过分透明,而应当是半透明的。另一方面,她从西方回首东方,从中国古典诗歌中获得启示,认为新诗应当找回古典诗词在语言上的"文"性特征,增强新诗的含蓄性;应当借鉴古典诗词在语言表达上的各种特长,增强新诗的艺术魅力;应当继承中国古典诗语的音乐性传统,增强新诗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20.
正自百年前中国新诗诞生之日起,有关新诗的研究也就如影随形。与新诗在其自身发展历程中的各个时代常常处于风口浪尖而受到的种种非议与危机相比,新诗研究似乎幸运得多。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新诗研究如何客观、公正、学理地反映了新诗的创作实践,事实上百年来有关新诗的批评与论争从来就没有止息过,甚至有时候其尖锐激烈的程度已危及到新诗存在的合法性。但是问题也可能就在这里:新诗研究,尤其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新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