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代诗人王之涣流传下来的诗歌仅六首,但都脍炙人口。其中的一首《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被人誉为唐人绝句压卷之作。 这首诗的第一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易“河”为“沙”,“远”为“直”。初看两句有相似之处,因为从远景来说,都有洁白的云彩,晴明的天光;从近景来看都有辽阔的地面,荒凉的景色,体现出边塞的风貌。  相似文献   

2.
《语文学习》92年12期载文,称唐王之涣《凉州词》首句“黄河远上自云间”宜作“黄沙直上白云间”。作者因“站在玉门关”“没有看到黄河”,遂断言“黄河远上”句“不伦不类”,“破坏了意境的和谐统一”。此说未免武断。《凉州词》首见唐芮挺章《国秀集》,其一、二句作“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唐薛用弱《集异记》载王昌龄、高适、王之涣。旗亭画壁”故事,称王之涣曾亲耳聆听美貌歌妓奏《凉州》歌,唱词首句  相似文献   

3.
唐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苗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现在流行的各种古诗选本和教科书中都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笔者认为,还是“黄沙直上”好些。 首先从地理位置看,凉州(今甘肃武威)到玉门关相距黄河几千里,根本看不到黄河,且古人写水始终是  相似文献   

4.
近日偶读《乐府诗集》中的《凉州词》,发现与小学课本里的《凉州词》(选自《全唐诗》)第一句不同,《乐府诗集》中为“黄沙直上白云间”,课本中则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同为王之涣的作品,为何会不同呢?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凉州词》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到玉门关后写下的一首千古  相似文献   

5.
一、王之涣《凉州词》(其一)《全唐诗》卷二五三著录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中第一首为脍炙人口的名篇,云: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全唐诗》在“远”字下有注云:“一本次句为第一句。‘黄河远上’作‘黄河直上’。”按照此注,这诗即为: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这样,这首《凉州词》在内容上就出现了两种文本,我们姑称前者为甲诗,后者为乙诗。又,闻一多《唐诗大系》录是诗时,第四句的“春光”作“春风”,如此,这诗就又出现了第三  相似文献   

6.
“黄沙直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的《凉州词》(诗题又叫作《出寨》)是千载流传的名篇,曾被誉称为唐代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但是,千余年来,这首诗的首句往往被传诵为“黄河远上白云间”,而人们在引用和理解这首诗时,往往又注重形象思维,而忽略了逻辑思维,以至未能很好  相似文献   

7.
王之涣(688——742)凉州词“黄河远上”一首,明清以来,评价很高,现在被选入许多诗文选本和课本。诗曰: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本文打算重新评价这首诗。 诗的文字颇有异同:“黄河远上”或作“黄沙直上”,“春风不度”或作“春光不过”;有的本子连题目也不同,不是《凉州词》而是《出塞》。其中最关紧要的是“黄河”对还是“黄沙”对。唐芮挺章《国秀集》编成于天宝三载(744),是收载此诗的最早选本,诗中作“黄河”。黄河源头在我国西北,玉门关、凉州(今武威)也都在西北,作“黄河”,诗句的内在联系以及同“凉州词”这题目的联系,都显得密切,全诗在艺术上也就和谐统一了。  相似文献   

8.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由古诗而引发的争论也是屡见不鲜的。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该诗首句早有异文,有人认为应是“黄沙直上白云间”。原  相似文献   

9.
边塞人喜读边塞诗。唐代边塞诗中,最脍炙人口的是首推王之涣的《涼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诗并不费解,然而有趣的是,这首诗的开关四字,又作“黄河远上”。两种异文并存,这四个字,今天已经很难根据底本断其是非真伪,而只能根据诗中的情理意境判其优劣高下了。于是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艺术鉴赏中,展开一场颇为有益的论争。  相似文献   

10.
王之涣的《凉州词》历来有“黄沙直上”的异文。《凉州词》最早出现在唐人自选的《国秀集》,原文是:“一片孤城万仞山,黄河直上白云间,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光不度玉门关。”《国秀集》成书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编选者芮挺章当时是“国子生”,可说与死于天宝元年的王之涣是同时代人  相似文献   

11.
唐代诗人王之涣,传世之作仅六首,以《凉州词》一首最为知名,但此诗开头一句中的“黄河远上”,另一版本作“黄沙直上”,由于这两个字有差异,因而引起历史诗评家的争论不休,一直未有定论。七十年代初,竺可桢先生与宛敏渭合著《物候学》一书,在“物候的  相似文献   

12.
[小引]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李白在《将进酒》中写道:“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般人都认为“黄河远上白云  相似文献   

13.
<正>不可浪改古人诗句人有仅凭一己之臆度,或片面之考据而浪改古人诗句,久之,一发而不可制者。使古人有知,不当大声疾呼,求为昭雪耶?杜牧"白云生处有人家"、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即此类也。杜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既云"远上",必非"近处";既说明所远上者为"寒山",则宜乎枫叶流丹,白云笼罩,诗人为此迷人之幽境而流连停车,自是极为自然之事。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论者以为凉州(今武威)古无黄河,于是摭摘片言,创为"黄沙直上"之说,一时学者不察,多有附和之者。殊不知《凉州词》不一定咏凉州,犹《竹枝词》之非必咏竹枝也。若王之涣当日在凉州以外之任何城市,远眺黄河,有是感觉,发而为诗,吾人定执此论以责其非咏凉州,抑亦过矣。矧黄河发源于青海,明以前犹无此说,何况唐人!至所谓"黄沙直上"云云或系当日传抄之误,初不必据为定论,且究其词,不过状一旋头风耳!自意境之幽远,胸襟之开阔,与夫情韵之协调而言,奚足以与"黄河远上白云间"相提并论?点金成铁,其此之谓乎?  相似文献   

14.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李白《将进酒》 思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雄伟;幻刘禹锡“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的浪漫;赏王摩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  相似文献   

15.
清代慈禧太后平日养尊处优,附庸风雅。一次命一位书法家进宫题扇,写的是王之涣的《出塞》诗。原诗为:“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这位书法家因一时疏忽,竟写漏了一个“间”字。慈禧太后看了大怒,喝令左右把书法家给砍了。书法家情急生智,叩头解释道:“太后息怒,我这是用王之涣的诗意填写的一首诗啊!”说完提笔断句为:“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看罢,转怒为喜,免了他的罪,还有不少赏赐。巧改标点保性命@方也  相似文献   

16.
(一)相传,有一次乾隆皇帝命纪晓岚书写折扇,写的是唐朝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书毕,乾隆看了看折扇,说:“这首诗你丢掉了一个字。”臣子奉命为皇帝写字,如此粗心大意是有罪的。纪晓岚接过扇子一看,果然将首句的“间”字漏写了。但他稍动脑筋,便镇定地说:“没丢字,我写的是词不是诗。”乾隆吃惊地说:“如是词你读来听听。”于是纪晓岚看着扇子读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乾隆听罢,哈哈大笑,举起大拇指夸奖道:“聪明得很,狡猾…  相似文献   

17.
有位书法家给慈禧太后题扇,写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凤不度玉门关。”可是,这位书法家一时疏忽,竟漏掉了一个“间”字.  相似文献   

18.
一、字间迁移——由旧构新识字的迁移教学活动就是根据学生已知的字形、字义建构未知的字形、字义,产生“由旧构新”的字间迁移效果。一是形间迁移。即利用学过的熟悉字形导出未学过的生疏字形。如学了基本字“青”,再学“清、晴、蜻、情”等新字,就是用熟字再加偏旁部首所获得的。二是义间迁移,即从已掌握的字义中领悟新学的字义。如理解三册《温暖》中“深秋”的  相似文献   

19.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早在儿时,妈妈就教我背过这首著名的古诗——那时候我还小,虽能咿咿呀呀地背,却并不懂得其中的含义。   等到后来稍稍长大了点,才知道了此乃王之涣的《凉州词》,再长大了些,也就进而发现此诗的确是千古绝唱——那苍凉,那雄浑,使人一听便心驰神往,仿佛真的看到了“远上白云间”的黄河,真的感受到了边关古塞的无限寂寥。   可是且慢,也有看了后大惑不解的,谁?著名的气象物候学家竺可桢。他是这么想的:玉门关远离黄河,此乃不争的事实,既然如此,何…  相似文献   

20.
文题再现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豪情满怀的李白携着想象的翅膀,在尺幅间写出黄河的雄壮;“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豪迈奔放的王之涣放眼黄河,写出雄浑苍凉的诗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感情复杂的王维用笔简洁,描绘出壮阔雄奇的景象……当眼之所触,心之所及,黄河之弦,便被你用心奏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