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梅花,树姿苍劲,花色清丽,冷艳芬芳,风韵洒脱,清雅高洁,素有花中魁首之称。历代文人首推崇梅。唐宋以来,凡诗人词家几乎无一不写梅花。或赞其幽香浓烈,或喻其情操如雪.或颂其坚贞似铁,或爱其旷达高古……然自古贵咏梅花.多托物言志,借咏梅花而抒发自己的高昂斗志与美好情怀。  相似文献   

2.
大概生在北方的人,对大雪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大雪纷飞。它也许是这方土地在落寞的冬季里最无言而睿智的表达。大雪弥漫整个世界时,它亦弥漫了诗人整个的情感世界。雪是诗人的灵感来源和情感依托,给他们以蓦然的喜悦,而诗人成就了雪的诗性美和人文美,给雪的美以善良的收留。在这种不属于俗世的美与收留中,雪的天性和诗人的情感达到一种完美的契合。  相似文献   

3.
雪是大自然独有的水的精灵。它洁白、轻盈:美丽、素雅t它总是迎着凛冽的朔风悄悄地到来,义在融融的春阳下无声无息地走了。正因为它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所以, 诗人往往移情于“雪”,或以物喻人.或借景  相似文献   

4.
<正>雪,是大自然独有的水的精灵。洁白、轻盈、美丽、素雅的雪,总是迎着凛冽的朔风悄悄地到来,又在融融的春阳下无声无息地离去,带给人们无尽的遐想。所以,诗人往往钟情于雪,或以物喻人,或借景抒情,或状物明理,或托物言志,变幻无穷。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一向以含蓄蕴藉为美,诗人往往寄情于物、托物言情,创造出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诗歌境界。当客观外物打上了诗人主观思想情感的烙印后,就不再是客观存在的无意识的事物,而是投射了诗人思想情感的意象。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是诗人的思想情感,“象”是客观物象,意象是渗透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客观物象。中国古典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把握了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典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如何才能由“象”得“意”,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开启想象之门,找到“物”与“心”,“象”与“意”的关系,在想象的世界里画出诗歌意象,构筑出诗歌所描写的艺术境界,这样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意象之美。在由“象”到“意”的过程中,有三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首欲雪之夜的邀饮诗,也是一幅围炉漫叙的饮酒图。这里有中国古代文人享受生活的实情,也有他们诗酒人生的理想。我们的祖国诞生过许多流连人生、品赏生活的大诗人,如明人张岱,清人沈复、李渔,近人林语堂、丰子恺、周作人等等,不一而足。而他们的诗文之美,或所感受的生活之美可以说尽在自居易的这二十个字之中了。这种对美的  相似文献   

7.
暮春三月,春花飘落,如点点红雨、朵朵绛雪:深秋九月,秋花凋零,似翩翩彩蝶、片片绮霞。开花,给人一份愉悦,那是喜剧之美;落花,给人一怀愁绪,那是悲剧之美。花开可以启迪诗人的灵感,使其挥  相似文献   

8.
韩艳敏 《考试周刊》2012,(39):11-12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  相似文献   

9.
《第一场雪》(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十一册)是作家峻青写的一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情浓郁、情景交融的美文。课文按雪前、雪中、雪后的时间顺序.有远有近.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地描绘了胶东半岛下了一场瑞雪的过程和情景,以及对这场雪的议论.抒发了作者赞赏喜悦之情。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既有景美又有情美,更具艺术之美。教学这篇课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美词句.披文入境.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美的心灵。  相似文献   

10.
讲求蓄志修身的儒家有君子“比德于物”的传统.此传统一方面通过外物之美砥砺陶冶其志.另一方面通过外物之美展现其蓄志之美,起到“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①的效验。因此在其阐经论道之际,抑或诗文赋志之时.比德之“物”不断被继承与变换着。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许多挥洒着中国滋味、承载着中国人审美情趣的字眼极为灵动与自然地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文字之美.“瘦”字便是其中的一个。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散曲,诗人们喜欢以“瘦”字来摹景状物。  相似文献   

12.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的这首《咏梅》是咏物诗中的名篇,诗人表面是写自然界的梅花不畏严寒,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实际上是赞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独具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极端复杂和艰难的局势下,积极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独心态和艰难处境,与梅花自然有其通的地方。梅花这一意象寄托了诗人的情感。寄托即寄意于物,托物言志。  相似文献   

13.
每当翻开那古色古香的文学遗产时,吸引我的常常是那些诗词。除了音美、调美外,更有“花”美。既有用花点缀的意境美,又有渗透于花间的情感美。这些花经常被诗人词客用来咏叹人或事,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比兴、寄托是我国诗词的优秀传统之一。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今天的话说:比是比  相似文献   

1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作为送别诗的独特之处,在于把“送别”放在奇伟壮阔的雪景之中,采用映衬手法,构成一幅雪中送客的动人画面。全诗十八句。前十句,除开头两句概括介绍西北边塞风雪早来的情景外,其余八句皆写雪。“忽如”两句,在结构上是概写雪景的瑰丽多姿。诗人以梨花喻雪,不仅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雪景的瑰丽壮观,更重要的是在比喻的基础上形成映衬。梨花,因春风而竞相开放,往往是一夜之间便呈现出满野白灿灿的一片春暖花开的动人景色。诗人正是借白灿灿的梨花之美衬托出白皑皑的雪花之美,借千树  相似文献   

15.
古诗的意境抽象而无形,它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与统一。而客观之象极富画面感,在古诗教学中可以把图画作为凭借,通过引导学生欣赏画面,描述画面,以及在诵读的促发下回味画面的方式,把握诗人所写之景、所咏之物的特征,进而理解意象,体会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16.
听雪     
夜静,无语。淡淡的月光洒下淡淡的青辉,无以衬,唯飘落小雪。聆听雪的呓语,欣赏其广阔,怜爱其洁白,尤喜其无声。雪之阔。古龙有云:“冷风如刀,以大地为砧板,视众生为鱼肉,万里飞雪,将苍穹做洪炉,熔万物为白银。”可显大雪之中,壮阔为背景,亦有“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之势,欣赏雪之阔,美在其中,而乐意无穷。雪以圣洁著称。古人视雪为神圣之物。有诗为证:“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雪在纷飞,心随雪动。雪中听趣,听出其白似雪而胜于雪。哼着任贤齐的《小雪》漫步于雪中,有种仙境之感。“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  相似文献   

17.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自然美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情有独钟的诗思寄托物。从春秋到晚清,我国诗歌史上出现了难以数计的咏雪诗句,它们组成了一幅绵长的雪的瑰丽画卷。下面就让我们置身其中,来品味诗人笔下雪的形象吧!  相似文献   

18.
大千世界之美如同美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和谐统一之美,能使人悦目赏心,而矛盾冲突之美,则更能勾心摄魂。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或明用矛盾修辞,或暗用抑扬逆折,通过语言的矛盾、构思的矛盾、表里的矛盾等形式,创造出矛盾的感情美,矛盾的哲理美,矛盾的意境美等名篇佳什,成就诗坛一道永远的诗学景观。  相似文献   

19.
大千世界之美如同美的大千世界,千姿百态,美不胜收。和谐统一之美,能使人悦目赏心,而矛盾冲突之美,则更能勾心摄魂。古往今来许多诗人或明用矛盾修辞,或暗用抑扬逆折,通过语言的矛盾、构思的矛盾、表里的矛盾等形式,创造出矛盾的感情美,矛盾的哲理美,矛盾的意境美等名篇佳什,成就诗坛一道永远的诗学景观。  相似文献   

20.
岑参写景诗艺术美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诗与中国古典艺术的融合、渗透由来已久,特别是到了唐代,相互间的影响更为突出。画、乐、舞、书法、雕塑等的艺术美往往被诗人借鉴、吸取,不仅“田园山水诗派”的创作往往呈现出“诗中有画”、诗中有乐等特色,即使“边塞诗派”的诗人,在其描绘自然风光之时,也时常淡妆浓抹,充满画意之美、韵律之美.岑参就是这样的一位诗人。在其一生创作中,有为数众多的写景诗,它们千姿百态,或壮美、或秀美,有如姿态万千的艺术长卷。本文试图从动静关系、虚实技法、情景互生等角度对其写景诗所呈现出来的艺术美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