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在中国高等学校同时展开,两者是否一致,有什么差别,应当如何对待?本文在对这两种教育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从"名正言顺"的角度,从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整体层面上,无论在教育理念、模式和内容上,"通识教育"名称都是不合适的.而文化素质教育则是统贯本科教育的全过程的,它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模式,具有可操作的运行方式.但是,作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一部分或一个阶段,通识教育则无论从理念、模式和内容上都是有意义的,其目标是为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这与文化素质教育是相通的.通识教育可以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方式,与养成教育共同构筑起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作者提出了包含通识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架构图,还对不同类型高校提出了多样化的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2.
一般意义上的通识教育通常包括"相互融通"、"培养理性"、"守护大学精神"三层基本涵义,"通识教育"是构成大学文化、大学精神的核心部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应是其基本宗旨之一.时下,一些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存在着若干困境,为此,高职院校要走出观念上的误区,积极开发精品的通识课程,提升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文化素养,走通识式的道德教育,推进人文校园建设.  相似文献   

3.
实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工程,文化素质课程体系优化配置与构建是题中应有之义.这里以长沙理工大学为例剖析地方性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现状及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文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原则和文化素质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方案,把课程体系整合成“文化素质通识课程”、“文化素质技能课程”、“文化素质拓展课程”三个模块,认为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应该走科学与人文融通之路,同时应注意课程开设的序列,促成“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形成联动机制,切实加强文化素质课程的管理,激发学生参与热情,真正提升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正>有人说:在这个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上,你为什么来讲通识教育的使命呢?我想,关于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我已经在多篇文章中阐述过了,基本看法是: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观念,有丰富的内涵和多种实施的方式与手段,通识教育可以作为其中的一种,而且是主要的一种。现在我国高校实行通识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大势,不少大学的本科教育方案上都写着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的话,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北京  相似文献   

5.
通识教育的三个层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识教育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它首先是一种教育理念,既是面向所有人的教育理念,更是一所大学的办学理念;其次,它也指教育内容,即为实现通识教育目的的那部分内容;第三,它还指一种教育模式,是体现通识教育理念、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三个层面之间彼此作用、相互影响,我们必须从三个层面去理解,才能全面把握通识教育的内涵,正确推动通识教育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围绕国外通识教育及我国大学文化素质教育基本理念,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了高校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国外大学"通识教育"的精华,提出我国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应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学科为核心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让人自由的大学精神.将通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我国大学践行通识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可以在理念层面设计清晰的培养目标,在制度层面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模式,在组织层面推进深层次的变革,在执行层面注重师资的培养以及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8.
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关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在中国高等学校同时展开,两者是否一致?有什么差别?应当如何对待?本文在对这两种教育进行历史回顾的基础上,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者认为,从"名正言顺"的角度,在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整体层面上,无论在教育理念、模式和内容上,"通识教育"的名称都是不合适的。而文化素质教育则是统贯本科教育的全过程的,它既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观念,也可以成为一种教育模式,具有可操作的运行方式。但是,作为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的一部分或一个阶段,通识教育从理念、模式和内容上都是有意义的,其目标是为了培养负责任的公民和有教养的人。这与文化素质教育是相通的。通识教育可以作为文化素质教育的一种实施方式,与养成教育共同构筑起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方式。作者提出了包含通识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架构图,并对不同类型高校提出了多样化的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实施意见。  相似文献   

9.
对通识教育构造的一种认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舒志定 《江苏高教》2003,1(1):15-18
通识教育已被认为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的教育观念 ,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体现。但对通识教育的理解存在着偏误。本文认为 ,讨论通识教育 ,必须认识通识教育内在的层次结构 ,但要揭示内在结构 ,本文主张应该以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结构思想作为理论基础 ,从人与世界、主体性、主体能力三个层面揭示通识教育 ,反对把通识教育解析成是各种知识的拼贴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大学通识课程暨文化素质教育研讨会于2001年11月27日至28日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来自内地、香港、台湾的我国海峡两岸三地的100多位知名专家、教授和研究人员与会。会议主题 :通识教育暨文化素质教育。会议分三个专题 :文化素质教育、社会发展与全人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与教学 ,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与中国文化教学。参加本次会议的代表有教育部高教司负责人 ,有内地文化素质指导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部分委员 ,有两岸三地的许多从事通识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专家学者。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金耀基、香港文化委员会…  相似文献   

11.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梳理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以台湾"清华大学"和元智大学为例分析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组织机构与课程,同时,结合大陆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反思,指出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王倩  赵娟  张小倩 《文教资料》2008,(23):219-221
1995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开展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国许多大学便开始以不同方式尝试与推动"大学本科通识教育"的开展.语文课程是应作为核心课程之一,成为有针对性、集中发展的最基本的通识教育课程.文章主要以通识教育理念下的大学语文教育为着力点,分析了要成为一个具有整体性的系统性教育课程的几个必备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台湾与大陆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通识教育的发展经历了萌芽、起步与发展三个历史阶段,自1984年开始,台湾高校普遍开展通识教育。1995年以来,大陆高校开展了文化素质教育,2000年之后,许多高校将“通识教育”概念引入教学计划。对比分析台湾的通识教育和大陆的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二者既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一些不同之点,对我们进一步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通识教育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通识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对自由文化精神理解的教育,其所提倡的自由、独立、追求卓越等精神正是大学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点。但是通识教育在移入我国时却变了质,不仅被窄化为一般意义的通识必修课程,而且还表现为大学通识课程对通识教育精神的偏离,致其在大学文化创新中的作用不足。为此,大学必须回归通识教育之本质,实现自由与创新的积极互动,更好地发挥其对大学文化创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发掘现代大学体育的通识教育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大学教育理念,以"人"为逻辑起点,体现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大学体育同样具有深厚的人文性.然而,忽视作为身体主体的"人"的教育,是当前大学体育教育之病.发掘体育的人文内涵,丰富大学的通识教育,将大学体育纳入通识教育视野,是提高大学体育质量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通识教育与大学教育精神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识教育是带有普遍性意义的人生教育,目的是使学生得到健康发展。它与专业教育相对而言。香港中文大学指出:“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推行均衡教育,以扩展学生之视野,培养其抽象与综合思考之能力,使其在瞬息变化之现代社会中,能内省外顾,高瞻远瞩。通识教育为大学整体教育之重要部分。”本文主要以香港推行的通识教育为基础,讨论通识教育对模塑大学教育精神的作用。一、通识教育的源起与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通识教育源于西方大学的博雅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注重人文精神熏陶,强化人文社会科学在高等教育中…  相似文献   

17.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引入通识教育,历经了矛盾萌发、质量改善和通专结合这三个改革阶段.1991年后,日本文部科学省针对大学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在理念上分庭抗礼、课程上割席分坐、体制上分门别户的问题,发布了一系列咨询报告,积极倡导通专结合.具体包括:其一,以"能力"培养为目标,重塑大学理念,搭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互通之桥梁...  相似文献   

18.
似曾相识燕归来--评《中国现代大学通识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4年以来,我国大学推行文化素质教育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还很不理想。主要原因是习惯势力很深,总觉得文化素质教育是现行教学计划以外附加的内容,与现行教学计划格格不入。因此,要进一步落实文化素质教育,必须实施通识教育。通识教育使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学计划融为一体。我曾向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的倡导者、教育部前副部长、现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建议,将文化素质教育改为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强调通过对学生进行广泛的、共同的文化教育,以提供学生整合的知识与眼光。它不仅重视人类社会多种领域知识的传授,而且强调对学生的能…  相似文献   

19.
程千 《教书育人》2022,(1):13-16
随着大学社会服务的功能逐渐被强化,追求功用与实用的功能主义的观点成为大学的主流价值观.作为大学基石与根本的人文主义精神亟待被重新唤醒与强调.教育需要重返人文主义精神,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回到大学理念的逻辑起点.然而现实中通识教育经历重重困境,大学应该通过重视通识教育、改变评价模式和引入"捆绑式课程"的方法来推进通识教育的...  相似文献   

20.
通识教育中蕴含着"立人"的教育理念,其根本旨趣是促进青年学生精神成人,拥有完整、独立、自由的精神品格,能实实在在地立足于现实世界之中。通识教育要追寻"立人"教育的理念,需要有科学合理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优秀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和博大精深的大学文化为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