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琦 《现代语文》2014,(5):109-110
受西方叙事学与结构主义等理论的影响,有些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过度关注文本本身,无视“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传统教学方法;与之相反,另一些教师虽然习惯性地运用“知人论世”,却存在程式化、泛浮化等趋向。笔者以为:知人论世,“人”应包含作者、读者;“世”,不仅要着眼作者所处特定的历史情境,也要着眼当下时代语境。因此,知人论世,既要联系作者与时代背景,指领学生读懂文本的真实意蕴,又要适时观照时代流变中其人其文的评介,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深刻含蕴,还要结合当下语境,鼓励学生从文本中读出新意。  相似文献   

2.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语言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教师走进文本、与文本、作者的交流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围绕文本的互动对话过程,学生与文本、作者促膝谈心的对话过程。在阅读教学课堂中,关键是如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3.
一、“误读”现象产生的原因 阅读教学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它是文本作者——编者——教师——学生(包括学生集体)四者之间的对话交流的互动关系。“误读”便是学生在与读本作者、与编者、与教师对话交流中产生的理解结果,因此误读产生的原因与这四者都有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随文评注是阅读教学的深化和拓展。师生共同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之后,在学生意犹未尽或是感动之处,创设特有情境,引入随文评注,引导学生开展多层面的“研究性”学习,深化对文本内容及其主旨的领悟;搭建平等交流的平台,为学生与文本、作者的对话提供一个自由、灵活而广阔的介质,人人可以有感而发;随文评注把阅读教学带入了以读带写、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绝妙”境地,从根本上丰富了学生表达的需要,回归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真”。  相似文献   

5.
文本细读被英美“新批评”派奉为圭臬,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它对于帮助学生正确解读文本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以鲁迅的《药》为例,从篇名释义、开篇细读和“枯草”意象等三个方面予以分析,解决了文本细读法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蒋成瑀在他的力作《语文课文读解理论与方法》一书中提出了“读解课文的三极走向”学说:①作者一极,以恢复作者的原意为读解目标;②文本一极,以作品文本自身为意义,依文立解,以文本为出发点或原点的读解理论;③读者一极,以读者为中心,认为作品文本的意义是读者介入后赋予的。其中,以“读者为中心”的读解理论启示我们:阅读教学要从接受者,即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语言发展水平,珍视学生对文本独特的认识感受,引导学生多元读解,读出新意,培养阅读能力,使阅读教学从教师阐释课文转移到让学生学会阅读的轨道上来。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本文从文本与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的作用出发,阐述了“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之间的关系及在阅读教学中起到的作用;点明了这种新的教学理念体现了阅读行为中人与人之间确定的一种平等、双向互动的对话关系。在这场“对话”中关键的是“教师与学生的对话”。  相似文献   

8.
《祝福》作为经典文本,是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代表作。要想在教学中触发学生的深度学习,获取深入阅读的切入口,就需要从小说的独特性入手。本文以第一人称叙述作为文本解读的新路径,从关注“我”,到认识“我”、解读“我”,再到以“我”窥见鲁迅的深刻思想;最后,通过群文阅读把握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独特之处。立足小说的独特性,以“我”开启《祝福》的隐秘世界,以“我”挖掘鲁迅第一人称小说的丰富意义与深刻价值。  相似文献   

9.
孙剑 《学语文》2008,(4):40-40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读者求得对文本与作者理解的过程,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一种沟通与交流,其实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对话。而此种对话应该是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是生命对生命的深层对话。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怎样才能够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对话,  相似文献   

10.
骆亮亮 《考试周刊》2009,(44):53-54
“读懂课文”要读到“世界”、“作者”、“文本”、“读者”四个层次.让学生“经历”这四个要素之间的转换。依据这一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本文呈现了两个不同的阅读教学设计。《幽径悲剧》主要引领学生经历了“作者”到“文本”到“读者”的转换。《孔乙己》则重在引领学生经历“读者”到“文本”到“世界”的转换。  相似文献   

11.
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多元化解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并充分利用已有的阅读和生活经验与作者展开心灵对话,在对话中构建学生自己心中的文本意义,不仅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树立“以生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的核心。我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实践中,  相似文献   

12.
在鲁迅小说集《呐喊》、《彷徨》中,“我”的大量出现是其形式的重要表征,换句话说,“我”作为叙述者成为鲁迅小说中一种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叙事视角。“我”不仅具有形式的功能,即往往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叙述故事;而且“我”把小说作者鲁迅的价值观念、情感世界以读者更能够接受的形式带到小说的叙述中去。因此叙述者“我”的创造性的运用,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带有鲁迅鲜明的主体特征的高度理性化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燕琼 《承德师专学报》2006,26(2):78-79,100
鲁迅《在酒楼上》与米兰.昆德拉《不朽》为复调小说的文本代表。笔者从作品中叙事者、人物、作者不同声音及其关系角度出发,以文本细读方式,研究“复调”小说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小说《祝福》是一篇既难且长的经典小说.为激发阅读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执教者基于文本内涵和学生现状,以“变”和“不变”作为课堂的骨架,以“对主要人物形象的赏析和对小说主旨的探究”作为课堂的血肉,化繁为简地解读文本,实现了学生思维层次的逐步跃升和学生思想感情的积淀和顿悟,引领学生自然地走进了作者鲁迅的心灵世界.最后,执教者还启发学生联系现实,探讨了小说及作者在当代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骆冬青教授在《情性人生:心灵美学讲稿》中提出“心软”的重要性.而传统的中学小说阅读教学,往往忽视引导学生以“柔心”走进小说人物,而多是以客观的理性分析为主.以《祝福》为例,它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首篇,也是鲁迅作品在全国普通高中语文各版本教材中选用最多的文本.传统教学,对祥林嫂悲剧成因的解读,往往注重外在因素的理性分析,而忽视对主人公“哀莫大于心死”的多重感悟.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三问,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构建精神通道,引导学生从祥林嫂的心灵视角去探寻其沧桑心灵背后的深沉悲剧.由此启发学生到文中寻找相关词句,再循文入里,一步步探知祥林嫂的内心体验.从“心灵美学”视角感受祥林嫂,不但使人物由“藏在字里”变为“跃然纸上”,更使得读者与小说人物之间建立了心灵审美的阅读通道,形成心灵的深度共鸣,感受艺术的深度感染,提升小说阅读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阅读的真正发生.  相似文献   

1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教师、同学、作者、编者和文本的“六方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17.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前奏,毫不夸张地说,有什么样的文本解读就有什么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教学的核心,生本对话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必由之路,这是核心要义,是阅读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所在。笔者以为,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不能走马观花,急于求成,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正如叶老所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方能入情得意。”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教学层面上出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抛弃了“以本为本”的旧观念,确立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学过程中洋溢着“动态生成”的生命力。它一改原来那种教师是课堂主宰,学生是被动接受容器的做法,呈现给我们的课堂是:摒弃传统的“以本为本”、围着内容打转转、机械训练的做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阅读的主体。我们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是教师与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尊重学生独特的个性心理体验,让他们“在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中有所感悟和思考,  相似文献   

19.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则进一步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可见,新课程标准要求把阅读教学过程演绎为应用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曹晶 《英语教师》2023,(6):162-164+168
阐述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分析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结合实例,探究基于文本解读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即设置适宜阅读情境,激发学生思维想象;强调角色之间转化,接近作者思想情感;鼓励小组合作交流,深入探讨文本内容;深化分析文本主旨,升华学生解读效果;注重读写有机结合,强化学生解读能力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