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鸿雁 《新闻世界》2013,(12):20-21
新媒体环境下,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促使报纸版面设计向"易读"与"视觉化"方向发展。高校校报要利用视觉识别抓住读者,需充分利用报纸版面视觉语言元素如图片、标题、留白、色彩、字符、线条等设计报纸,使校报尽早进入视觉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2.
许莹莹 《新闻爱好者》2010,(11):117-118
副刊,是我国报纸的传统特色,它使报纸不再是简单意义上的新闻纸,而具有更加丰富的内容和更加多样的形式,强化了报纸传播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上世纪20年代,以北京《晨报》"副镌"为代表的副刊在中国新闻传播史上名噪一时。  相似文献   

3.
孙樱 《军事记者》2014,(10):38-39
报纸的版面,除了文字与图片,还有很多"元素"。它们造就了版面的个性,为整个版面凭添韵律,营造舒适的阅读视觉,活化报纸的灵魂。不管什么样的报纸,都要重视版面设计元素的视觉传播技巧。  相似文献   

4.
刘庆田 《新闻窗》2014,(5):33-35
贵州"号外"包括两部分,一是贵州报纸发行的"号外",二是外省报纸发行的有关贵州大事的"号外"。现在能见到的贵州最早的"号外"发行于1916年,距今已近百年。贵州报纸发行的"号外""号外"是报社为了及时传播重大消息而临时编印的读物,有着深深的时代烙印。贵州自1906年第一种报纸创刊以来,先后出过八九百种报纸,但发行"号外"的屈指可数。  相似文献   

5.
吴文婕 《新闻窗》2014,(5):39-40
一张报纸要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媒体传播力,必须是既好看又好读的,二者合二为一才是一张具有品质和影响力的报纸。特别是近年来,报纸不仅要在传统媒体里竞争,还要和新兴网络进行抗衡,双重挑战下,在新闻资源"渐同"的背景下,只有将报纸办得与众不同,让读者们与报纸"结缘",才能够区别于同类报纸,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全媒体时代呼唤报网融合。我们必须转变传播理念,掌握新的传播技术;转变传播方式,即由单一纸质载体传播转变为报纸、网络、新媒体等多载体、多渠道传播。转变生产流程,由过去纸质媒体的传统采编流程变成一次生产,经过精编细编,实现多介质、多层次发布;实施"报网一体"的运作模式,即网络实时发布、手机滚动发布、报纸精华发布,搭建报纸、手机、网络多媒体共生互补的全媒体形态。  相似文献   

7.
2010年"两会"期间,国内多家报业启动"全媒体"报道阵容,充分融合各种报道形式和传播介质,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报道形式,通过报纸、网络、手机、微博等各种传播载体,全方位传递两会声音、解读两会精神、反馈民情民意,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随着"厚报"时代的到来,读者的阅读方式也转变为速读状态。如何使可读性信息不至于淹没在大量的报纸版面中,是报纸版面设计工作者必须探索的问题。 版面设计作为报纸信息传播中的重要一环,其设计的水平高低,直接关系到其信息是否能有效地传播。版面编辑在报纸设计过程中,根据内容、目标  相似文献   

9.
程传军 《新闻世界》2014,(10):23-24
作为接"地气"和"底气"的地市级党报,做好新闻策划工作非常重要,通过新闻策划来着力提升报纸质量的"内功",彰显本土新闻亮点,更好地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增强传统报纸媒体的影响力、吸引力和战斗力,进而增强地市级党报综合发展力和应对市场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一家县市级的地方报纸,专门开辟一个英语版,6年来从不间断,每周推出一个版,至今已刊出200多期。这份报纸就是浙江省义乌市的主流媒体——义乌商报。义乌商报英语版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逐步形成"时尚、大气、原创"的版面风格,成为义乌商报独具特色的耀眼亮点。一、经营理念的地方性如今报纸种类繁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人们订阅报纸已经不是过去那种毫无选择的被动,而是有选择地订阅自己喜欢的报纸。在这样一个信息过剩、传播渠道多样化的时代,业界普遍认识到,报纸的传播效果怎么样,富有个性特色是其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的进步历史是一部媒介的发展史。随着人类在社会生产力方面的不断进步,作为人类信息传播主要渠道的媒介也在不断变化。2005年"报纸即将消失"的观点在美国学者菲利普·迈耶其《正在消失的报纸:如何拯救信息时代的新闻业》一书中第一次被提出,"报纸消亡论"自此成为媒介业热议的话题之一。2013年,《华盛顿邮报》易主亚马逊,使得"报纸消亡论"再一次引起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2.
刘自克 《新闻窗》2013,(3):94-94
电视新闻写作将广播新闻的"听"和报纸新闻的"看"等特点有效结合,实现通过语言、文字对电视画面进行全方位的判断与了解,才能让电视新闻传播更容易实现准确、清晰地完成叙事功能。下面重点对当今电视新闻写作传播优势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以期更好了解新闻写作。一、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与要求1.电视新闻写作的特点快速及时,线性传播电视新闻就时效性方面和其它媒介比较来说,优势非常明显,可以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因此新闻写作强调时效性。  相似文献   

13.
随着媒介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出现,单一媒介平台无法具备足够的传播力和掌控全部消费者注意力的能力,于是,"全媒体传播"的概念与探索应运而生。从全媒体的传播渠道来看,运用全媒体整合传播手段,可以协同不同的传播平台,对不同时间与不同空间的受众全覆盖,最大限度到达目标受众。以富阳日报为例,它是一张覆盖63万人口的区域报纸,去年以来报社通过及时组建全媒体中心,策划推出"全媒体大餐"。  相似文献   

14.
吕睿 《新闻通讯》2013,(3):23-25
本文在梳理、划分报纸形态演进历程的基础上,从"媒介进化论"的视角出发,运用媒介环境学和媒介地理学的相关理论,论证报纸形态的演进并不完全是回应新媒体技术和市场变革的被动应对过程,而是在"生成——批判——传播"基础上,不断确立自身新的文化话语体系和占领新时空权力的内在驱动下的变革。本文从技术动因、文化动因和控制力动因三个层面揭示了报纸形态演进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沈莲莲  楼文高 《新闻世界》2011,(10):167-168
本文以三份上海城市报纸2009年3月1日至2011年8月28日共两年半时间内有关"富二代"的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实证研究表明:作为大众媒介的城市报纸所构建的拟态环境,对公众对于"富二代"群体形象负面认知的构建具有重要影响。论文对城市报纸如何更好的发挥其传播功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6.
董清 《视听界》2014,(6):102-103
一、传播力就是生命力:做"好看、有用"的新闻当下的媒体竞争,其实是收视率、收听率、发行量表征之下的传播力的竞争,没有传播力,媒体就没有生命力。传播力何在?12年的电视采编、3年的报纸和新媒体融合采编实践,笔者体会到:电视、广播、报纸,好看(听)、有用必不可少。好看(听)体现在形式上。电视画面有表现力、富有逻辑性和层次感,同期声采访真实、生动、准确,能表现人物的身份特点。  相似文献   

17.
李本学 《新闻窗》2010,(6):121-122
报纸是单纯通过"视觉"传递信息,电视则是通过"听"和"视觉"的感观综合让人们得到享受。相对于这两种传播形式而言,广播似乎略处劣势。这就要求广播语言要有文采,  相似文献   

18.
田瑶  单志芳 《今传媒》2016,(11):76-77
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报纸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报纸媒体为突破瓶颈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在"互联网+媒体"背景下,传统报纸媒体不断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提升内容质量、明确受众需求、转变报纸的经营和服务方式来提高报纸媒体的影响力,这是提升传统报纸媒体传播品质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也是构建其新的经营模式和内容渠道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19.
帅志强  燕燕 《青年记者》2006,(16):19-20
近年,手机报纸“忽如一夜春风来”,许多报业集团都推出手机版报纸,手机报已逐渐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手机报能否被受众和市场所选择?美国传播学者施拉姆的信息选择或然率公式对处于探索中的手机报纸提供了一定的启示。手机报与信息选择的“或然率”手机报就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  相似文献   

20.
唐秀颖 《军事记者》2013,(10):10-11
"体系思维"一词惯常用于部队作战,即从多点多面、多组多层、多角度多空间、多要素多系统的结构关系上反映问题、思考提升战斗力整体效能的思维方式。军队报纸如何通过新闻传播为实现强军目标服好务,是军事媒体人一直思考的问题。结合办报实践,我感到"体系思维"不失为强军目标下开启报纸宣传新篇章的一个思路或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