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教材“浮力产生的原因”一节中.用一长方体蜡块放入平底容器中做演示.该实验能很好地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向上的压力和向下的压力之差. 但实验中,对“蜡块平整面与底面紧密接触.注入水时蜡块不上浮”  相似文献   

2.
在浮力教学中不少老师在讲解浮力产生原因时,为强调浮力是液体对浸入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常做这样一个实验:如图1,使石蜡块底部与容器底紧密接触,将水缓缓倒入容器中,水不能进入石蜡块底部,不能产生向上的压力,即无浮力,石蜡块不上浮;用棒轻拨石蜡块,水浸入石蜡块底部,产生向上的压力,石蜡块受到浮力浮起.这个实验能很好地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但往往也会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物体与容器底只要紧密接触,则不受浮力.究竟是不是这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研究下面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读者可先做以下一个小实验:取一长方体蜡块,放入平底容器中,使蜡块的粗糙面与容器底部接触,将水缓缓倒入容器,蜡块上浮;如使蜡块的平整面与容器底面紧密接触,重复上述步骤,蜡块不会上浮.后一种情况.蜡块没有上浮,说明蜡块没有受到向上的浮力.但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这两种情况中,蜡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是相同的,水的密度也是没有变化的,蜡块受到的浮力也应是相同的.这是否是阿基米德原理有错误呢?事实是:上述实验不能使用阿基米德原理,即阿基米德原理有使用条件:物体首先应受到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只是用来计算浮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1.浮力是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水的压力之差.当柱状物体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时,液体对物体没有向上的压力.因此用F浮=ρ液gV排计算浮力时要注意:物体的底部不能与容器底部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为了能让同学们搞清浮力的本质,我们经常做这样一个实验:将一长方体蜡块.放在平底水槽中.使蜡块与水槽底面紧密接触。向水槽中缓慢注水,可以看到水没过蜡块以后,蜡块并不浮起。当用细棍轻轻拨动蜡块,使水进入蜡块与水槽相接触的底部表面之间时,蜡块立即上浮。  相似文献   

6.
请看初二物理(沪科版)第138~139页的[观察与思考]:取一长方体蜡块,放入平底容器中,使蜡块的粗糙面与容器底面接触,将水缓缓倒入容器,蜡块上浮如图1-(a)。若使蜡块的平整面与容器底面紧密接触,重复上述步骤,蜡块不会浮起来如图1-(b)。解释图1-(a)蜡块上浮的原因较容易,学生也能理解。可图1-(b)中的蜡块与容器底面紧密接触时,蜡块与容器底面有一个黏着力。学生会误认为蜡块不能上浮的原因是容器底面对蜡块的黏着力大于水对蜡块的浮力。如果老师使蜡块的平整面与容器底不再紧密接触,学生又误认为蜡块上浮的…  相似文献   

7.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F浮,由于力的相互作用,物体同时对液体也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使容器底部所受液体压力增大.对于正柱形容器而言,设其底部受到液体的压力较之放人物体前增大△F。  相似文献   

8.
<正>物理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往往会引出新的问题。对于教学中自然生成的问题,教师不应回避,而要因势利导,将学生的探究活动引入“深水区”,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建构物理模型,进而解决问题。在实施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规律数字化创新实验教学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巧妙地设计出可活动、可测压力的容器底板,制作了可绕轴转动、由可向两侧自由伸展的两块侧板与前后面板构成的形状可任意改变的用于探究液体对容器底部压力规律的数字化演示仪,提升了科学思维品质和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在已有的浮力产生原因演示仪的基础上改进的浮力实验演示仪,改进后的仪器可以完成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等有关浮力的探究实验,并且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0.
在柱状容器中,随着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增加或减少,浮力随之变大或变小,液面上升或下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和压强也随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在已有的浮力产生原因演示仪的基础上改进的浮力实验演示仪,改进后的仪器可以完成探究浮力产生的原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阿基米德原理等有关浮力的探究实验,并且操作方便、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12.
浮力这个知识点的综合性和应用性都比较强,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本课例是八年级"沪科版"教材"§7.4阿基米德原理"的一节片断教学课,其设计的教学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浸在液体和气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二是认识浮力的产生原因。教学设计思想:采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并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及产生原因,在探究过程中领悟科学探究的一些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对浮力有进一步的感  相似文献   

13.
题目 :如图 1所示 ,容器A的底部有一个半径略小于r的圆洞 ,上面用一个半径为r的小球盖住 ,容器A内的液体密度为 ρ1,容器B内的液体密度为 ρ2 ,两容器内的液面相平 ,液面距容器A底部高为h ,求小球受到的浮力 .本题中 ,小球一半体积浸在密度为 ρ1的液体中 ,另一半浸在密度为 ρ2 的液体中 ,因两种液体不连通 ,故不能用阿基米德原理来求解 ,下面介绍三种解法 .图 1           图 21 等效假设法根据浮力的产生原因 ,浮力可以通过球体受到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之差求得 (如图 2 ) ,而利用初等数学无法求出球体所受向上和向下…  相似文献   

14.
一、本月知识学习指要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由于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或气体对它的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当方形或上下均匀柱形物体的下表面紧贴容器底部没有液体进入,则该物体不受浮力.理解公式F浮=ρ液gV排的物理意义.知道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  相似文献   

15.
一、知识结构二、知识要点(一)浮力存在实验把物体挂在弹簧秤下,空中称物重G;侵入液体中称读数F,且F<G,得到物体受到的浮力;浮力方向一总是竖直向上(二)浮力产生原因由于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向_L压力产和向下压力F的压力差而产生.[注意〕①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就着物体是否受到液体向上与向下的压力差,有压力差就一定有浮力;②物体放在液体里不一定受到浮力.如悬吊着使物体底面刚好接触液而成物体底面完全跟容器底粘合,这两种情况物体就不受浮力.②物体侵入(包括侵入一部分和侵没)液体,物体一定受到浮力.(三)…  相似文献   

16.
一、一个演示实验的改进在初中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为了能让学生搞清浮力的本质,我们经常做这样一个实验: 将一长方体蜡块,放在平底水槽中,使蜡块与水槽底面紧密接触,往水槽中缓慢注水,可以看到水浸没蜡块以后,蜡块并不浮起。当用细棍轻轻拨动蜡块,使水进入蜡块与水槽相接触的表面之间时蜡块即上浮。  相似文献   

17.
赵建荣 《物理教师》2007,28(5):18-18
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2(人教版)第6章第2节“运动的合成与分解”中介绍了“红蜡块的运动”演示实验,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该实验至少存在两点不足:(1)玻璃管水平移动很难保证其匀速运动;(2)蜡块的运动轨迹是不是直线,很难观察清楚.为了丰富探究内涵,提高演示效果,使实验现象与理论分析更加吻合,笔者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  相似文献   

18.
《浮力》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浮力概念和阿基米德原理是掌握这章知识的关键.以下就几个疑难问题谈谈看法.例1物体排开多重的液体,就一定受到多大的浮力吗?许多学生会想当然地肯定这种说法.这主要是没有真正领会阿基米德原理造成的.他们只考虑原理内容中“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部分,却没有想到产生浮力的先决条件是什么.而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只在一定条件下才受到浮力作用.我们可以用实验来看看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取一块石蜡紧压容器底部,使其紧密接触,注水后石蜡不浮起;若使石蜡不与容…  相似文献   

19.
针对“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利用Scratch软件设计了仿真实验平台。该仿真实验平台具有可以显示物体大小、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大小、浮力大小等功能,学生可以直接从平台中读取实验数据,从而充分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利用该平台进行辅助教学,让“浮力产生的原因”这一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另外,学生还可以在仿真平台的搭建过程中复习和巩固相关的物理知识及原理。  相似文献   

20.
在探究浮力产生原因实验中,乒乓球实验因其具有取材简单、现象惊奇、对比鲜明的优点常被用作演示实验.将一个矿泉水瓶底部剪开后倒置,放人乒乓球后注水,虽有少量的水会从乒乓球与瓶的缝隙中流下,但随着加水水位的升高,乒乓球被稳稳地压在近瓶口处.若将瓶口堵住,仍有少量水往下流,当乒乓球下方还有很大一段空气柱时,可见乒乓球已经浮起来了.乒乓球下方并没有水,因而该实验并不能真正揭示浮力产生的原因,使球上浮的原因是由于球下方的气体压力大于大气和水产生的向下压力以及乒乓球自重.为何当缝隙中只流下极少量的水时,乒乓球就会向上运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