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2.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3.
目前关于汉译佛经被动式的研究,约略有四个方面:利用中古译经进行汉语被动式或佛经被动式研究;揭示汉译佛经被动式与中土文献不同的使用特点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挖掘,解释中古译经新兴被动式的来源、规律及成因;利用中古译经被动式的特点,进行早期汉译佛经的语料鉴别和考察。今后还应加强两方面的研究:揭示中古汉译佛经被动式的全貌;解释中古汉译佛经特殊被动式的产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语言接触与佛教汉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汉语是汉语历史文献语言的非自然变体,是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间接语言接触的产物,其中不但存在文言文和大量口语、俗语和不规范成分的混合,而且存在汉语与大量原典语言的混合。经由佛经翻译所导致的语言接触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佛教汉语是汉语语言接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我们总结汉语演变的机制和发展的方向。基于梵汉对勘的佛教汉语研究,指在梵汉对勘方法的基础上,将汉译佛经的语言与原典语言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其中与中土文献有异的语言现象,综合运用汉语史的各种研究方法对其进行考察,借以明确语言接触对汉语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古时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佛教的传入、风行乃至鼎盛时期。随着汉译佛经的大量产生,汉语中出现了许多当时典范的文学作品中难以见到的口语词及梵语音译词。这些佛经词汇正是中古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译佛经,在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方面具有其他中土文献所不能替代的重要而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汉译佛经在汉语词汇研究方面具有其它中土文献不可替代的特点和价值。但佛经中含有大量的口语词汇,有些词语因历时久远,不经考释难于理解。本文特选取《菩萨本缘经》中部分未被《汉语大词典》所收录的词条,采用传统的训诂方法,同时以其它经书为佐证,对这些疑难词语的语义加以考释,以利于更正确的理解原典。  相似文献   

7.
汉译佛典对中土文化影响很大,遍及于诗词、歌赋、戏曲、文论、小说诸多方面。早期的六朝小说中已经常常可以到佛经故事的影子。该文列举了六朝小说受到佛典影响的一些例子,从其对汉译佛典故事的引用,对汉译佛典语言的借用,对汉译佛典情节的化用几个方面加以证实,目的在于说明佛典影响六朝小说的确乎存在。该文所得出的结论是:六朝小说多有借用改造佛典故事的情况,但在改造的过程中有使其本土化的倾向。在佛教典籍流传过程中,本土的佛教著述也颇为丰赡,它们与西土的佛典一起共同作用于六朝文化。此外,佛教经典对于道教典籍的形成也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佛教起源于印度次大陆,大约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与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成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宗教。随着佛教广泛而深入的传播,汉语中的成语也极大地丰富起来。这些成语,有的来自汉译佛经,有的来自我国佛学家著述的禅宗典籍。在长期的语言交际过程中,相当数量的佛教成语在意义上发生了变化。例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前辈大师们讨论“浮屠”与“佛”的一条重要史料入手 ,对中国最早的汉译佛经《浮屠经》作了重新评价 ,认为在东汉末年译经之前 ,汉译佛经中最可靠的只有译自大月氏犍陀罗语的《浮屠经》 ,而来自大月氏地区佛教的影响 ,是汉末译经以前的汉明帝、楚王英、张衡、襄楷等人佛教知识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0.
假设类复音连词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变化,形式的复音化是其面貌发生裂变的主要标志,而隋前汉译佛经又含有较多的口语成分,可以较好地反映历史语言演变的真实轨迹,因此,我们截取隋前汉译佛经941部,对其进行了穷尽性的调查。提取出假设类复音连词44个,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同期中土文献中的用法进行了力所能及的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从汉简资料及传世文献的记载来看,汉代河西边郡的人口来源不仅有内地移民、罪犯,还有归降的乌孙、月氏、羌、匈奴、卢水胡等少数民族,他们对河西的开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朝鲜《吏文》是明代政府的公文集,内中含有朝鲜政府给明政府的公文,是研究近代汉语的珍贵资料.该书在语言材料上的价值具有“同时代性”“真实性”“复杂性”“公文性”等特点;该书在词汇上的价值体现在如实记录了明代初年词汇的实际使用情况及当时朝鲜社会使用汉语词汇的情况,朝鲜汉学家崔世珍对该书词语的注解为我们进一步了解明代的汉语词汇和朝鲜语词汇的面貌,以及当时中朝两国的社会生活状况提供了十分珍贵的材料.  相似文献   

13.
从《释名》声训看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文化背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中的词汇是人类认识史的活化石,特别是词汇中的名物词更是打上了人们思维的烙印。东汉刘熙《释名》一书,旨在探求事物得名之由,其立足点是人们思维感觉的相通性之上的。反过来,亦可通过他的声训窥探汉代人的思维特征及其化背景,印证汉语的人性。  相似文献   

14.
草原本位主义是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所建政权的通病。除了极少数的少数民族政权最后能成功汉化,大多都因这一政策而导致民族矛盾加剧,政权崩溃。元朝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取得全国大一统的少数民族政权,其草原本位主义的影响更是深远。其短暂的国祚和元朝所实行的草原本位主义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5.
《释名》释语中的复音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名》释语中的语词颇具特色,一是复音词数量多,在25000字左右的篇幅中,有不计重复的复音词1069个;二是复音词在构造、意义和使用上,完全符合汉代书面语复音词的一般特点,也能反映出汉语词汇中各种构造法从先秦到汉代的发展规律;三是在大量使用两汉产生的复音词的同时,还有300多个新词为本书所首用,其中又有200来个被后代书面语所沿用,为丰富汉语词汇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6.
汉代以来的以佛教为代表的西域文化对中华的本土文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汉语的语音和词汇也因此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汉语语言在积极吸收的过程中不断和自身文化相结合,使外来文化真正能为我所用,创造出本土的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7.
这里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从对历代学者有关《山海经》的不同看法中,就《山海经》的内容(山川、乐园、主神)、语言特点与考古资料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得出结论:《山海经》巴蜀图语本成书于西周前期,战国初中期,华文本《山海经》由定居蜀地的楚国贵族后裔综合图语本、口头流传,再加入楚地神话以及中原、海外历史地理知识编写而成。  相似文献   

18.
武威汉代医简形成于东汉早期,是珍贵的医药学著作,也是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要史料,在文字、词汇、语法及辞书编纂等方面均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及价值。学界对上述意义价值的研究尚不充分,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