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处于基态(或较低激发态)的氢原子,吸收能量能够向高能级跃迁.能量的来源可能是吸收入射光子的能量,也可能是从电子、原子等粒子与氢原子间的相互碰撞中获得的能量.玻尔理论中原子跃迁条件hv=E2—E1只适用于光子与原子作用而使原子在各定态  相似文献   

2.
激光原理     
激光又名莱塞.莱塞是英语Laser的译音,是由Light Amplification by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受激辐射引起的光放大)这几个词的第一个字母拼成的.故激光器就是指受激辐射引起的光放大器.激光的主要特点是能对光进行放大.这点和电子管、晶体管能放大电压、放大电流相类似.电子管、晶体管的放大原理大家都较熟悉,但激光的光放大原理却涉及到原子结构和量子力学.原子具有不同的能级(或称能态),这些能级好比一个梯子的级,由下而上:1、2、3、4级.一个物体中的原子,在室温下,大多数处于最低能级,即基态.基态的原子可以吸收能量并受激而升到较高的能级,即激发态.当物质处于热平衡时,在各个能态的原子数目,低能态的平均原子数总是比在高能态的多(见下图).  相似文献   

3.
一、光子使原子跃迁 原子的跃迁条件hv=Em-En,适用于光子使原子在各定态之间跃迁的情况,当光子能量较大时,与原子作用而使原子电离,产生离子和自由电子时,原子结构被破坏,如基态氢原子的电离能为13.6eV,只要大于或等于13.6eV的光子都能被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吸收而发生电离,电离所产生的自由电子的动能等于入射光子能量减去电离能.  相似文献   

4.
一个原子吸收能量之后,从低能态到高能态的过程称为激发过程。处于激发状态的原子是不稳定的,总是自发地回到低能态, 同时有光子发出,这一过程叫“自发辐射”。如果原子吸收外界光能则跃迁到高能级,而受外界光感应产生辐射则又回到低能态,这一过程叫“受激发射”。但是,只有采用一种办法使物质中大量粒子同时处于激发态,并通过外界光感应,使所有处于激发态的粒子几乎同步完成受激辐射回到低能态,这时物质才能发出一束强大的光束,称为“激光”。打个比方,激光的产生过程好比用水泵将水抽到水塔顶部,然后突然打开闸门,这时水就会以强大的力量喷射而出。当然,激光的产生过程要远比上面的例子复杂得多。在固体激光器中,能产生激光的晶体或  相似文献   

5.
一、光子使原子跃迁玻尔的原子理论是以三个基本假设为基础的,其中频率假设为:原子从一个定态(设能量为En)跃迁到另一定态(设能量为Ek)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级差决定,即hν=En-Ek.光子是一份一份的,光子的能量hν也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光子、每一份光子的能量均不可“分裂”.原子吸收的光子只有满足En-Ek时,才能使原子吸收光子的能量(hν),向高能级跃迁;也就是说,要用光子使原子激发,就必须使光子的能量(hν)等于两能级的能量差(En-Ek),光子的能量(hν)大于或小于这个值(En-Ek),都不能使原子跃迁…  相似文献   

6.
考虑原子的发光过程,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原子连续地释放能量而发出光,释放的总能量为hv,这份能量以波的形式沿一定方向传播,形成一波列,其频率为v。我们知道,在真空中,对电磁波,波列形状不改变(见曾谨言《量子力学》P.617).在光现象中质能转换关系E=mc~2表现得较为明显,我们既可把光看成是携带能量hv的波列的传播,也可把光看成是质量为m=E/c~2=hv/c~2的光子的运动,只不过在某些方面光以波动的能量形式出现,而在另一些方面则以粒子的形式出现(光与物  相似文献   

7.
1.光压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在空间传播的光不是 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做一个光量子, 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E跟光的频率v成正比,即 E=hv,h是普朗克常量,这个学说后来叫做光子说。 根据量子理论,光子具有动量,光子的动量P 和光子的能量E之间的关系为p=E/c,c为光速。光 照到物体表面时,会对物体产生压强,这就是"光 压"。光压是光的粒子性的典型表现。光压的产生机 理如同气体压强:由大量气体分子与器壁的频繁碰 撞产生了持续均匀的压力,器壁在单位面积上受的 压力数位上等于气体的压强。  相似文献   

8.
原子的跃迁是指原子核外电子的跃迁,电子所处的轨道决定原子的定态,玻尔理论的跃迁假设是:原子从一种定态跃迁到另一种定态时,它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个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h_v=E_初-E_终,这只适用于光子和原子作用而使  相似文献   

9.
一般来说,粒子可能具有的能量的分布是不连续的,因此粒子可能处于的能级的分布也是分立的。当粒子所具有的能量发生变化时,不论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还是由低能级向高能级跃迁时,必须伴随着该粒子与外界能量的交换。本文论述粒子能量与外界光能之间的转换或交换过程。 对于物质中处于较低能级的粒子而言,可以吸收特定频率的光子的能量而跃迁到较高的能级,这种过程,称为粒子对入射光场的受激吸收过程。通常我们称为吸收过程。对于物质中处于较高的能级粒子而言,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向外界发射出特定频率的光子。其中一种不依赖于外界光场的方式,自发地辐射出一个特定频率的光子而跃迁到较低能级(即ν=  相似文献   

10.
尼尔斯·波尔(NielsHenrikDavidBohr,1885-1962)因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波尔运用光谱分析米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第一次合理而又富有成效的尝试是在1913年进行的。为了解释原子吸收和发射,他力图把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和普朗克的量子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著名的“波尔理论”原子的定态假设和频率法则,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规律。他认为,最简单的氢原子具有确定的、量子化的能级。他假设,电子只有从一个允许能级向另一个较低能级跃迁时才辐射能量,而原子也只能以量子(hv)化的形式吸收能量,这里的hv对应…  相似文献   

11.
使氢原子从低能级跃迁至高能级有两种方式:一是用光子照射;二是用实物粒子轰击. 根据光子说,光子是一份一份的,其能量也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个光子的能量为E=hv,不能被分割.用光照射原子使原子跃迁的实质是通过共振实现的,入射光的频率要满足选择性原则:  相似文献   

12.
光是电磁波,同时也是粒子,它具有波粒二象性.在光的波长较短时,其粒子性较为突出.能证实光的粒子性的实验有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等.爱因斯坦的光子说认为,光是不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光叫做一个光子.光子的能量为E=hv(v是光波的频率),  相似文献   

13.
一、光子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与实物粒子 (如质子、电子等 )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的区别 .用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实物粒子都能使原子发生跃迁 ,处于基态 (或激发态 )的原子受光子照射或被实物粒子轰击是怎样跃迁的 ?它们又有何区别呢 ?下面分析光子使原子发生能级跃迁的实质 .根据量子观点 ,光子是一份一份的 ,光子的能量 hν也是一份一份的 ,每一份光子 ,每一份光子的能量均不可“分”.用光子 (电磁波 )作用到原子上 ,使原子发生跃迁 ,就必须满足“hν=En- Ek”(光子能量超过原子电离所需能量除外 ) ,只有频率ν=( En- Ek) /h的光子才能使 …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两定态间的原子跃迁过程做的一点探讨,认为玻尔理论给出的发射或吸收光子的能量等于两定态的能量差只是一种粗略的描述,忽略了原子放出或吸收光子后的反冲动能。  相似文献   

15.
在光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干涉和衍射等现象的存在,证实了光具有波动性,麦克斯韦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光的电磁说,认为光是具有一定频率和波长的电磁波。在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由于光电效应黑体辐射、康普顿效应等现象的存在,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学说,认为光是具有一定能量(E=hv)和动量(P=h/λ) 的粒子——光子。因此,光既表现出被动性又表现出粒子性,称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相似文献   

16.
1激光的理论 激光就是因受激辐射而得到加强放大的光.很显然,要形成激光,需要2个条件:1)受激辐射,2)光放大.  相似文献   

17.
李家利 《物理教师》2006,27(7):4-46
学生在学习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时,认识了微观领域中能量的不连续,每个光子的能量是E=hν(也叫光量子或一个小能量包);学习玻尔氢原子理论时,知道氢原子的能级是不连续的,氢原子在吸收或辐射光子时不是任意的,要满足能级的跃迁假设,即吸收或辐射光子的能量等于前后两个能级之差(  相似文献   

18.
原子物理教学中有一类常见的问题——用具有一定能量的光子、电子使处于基态的原于跃迁。处于基态的原于受光子照射,或电子轰击怎样跃迁呢?跃迁后光子、电子的能量怎样呢?光子、电子使原子能级跃迁有什么区别呢?就这几个问题,现通过两个例子作如下解释。  相似文献   

19.
赵坚 《物理教师》2006,27(3):35-36
1引言图1最近,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个问题:处于定态E1的电子能不能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跃迁到不是定态的某一位置E′(图1)呢?文章作者认为,这种跃迁是可能的,理由是“在量子理论中,由于E′不是实际的能级,称之为虚能级,实际的能级E1、E2称之为实能级.在虚能级E′与其附近的实  相似文献   

20.
尼尔斯·波尔(Niels Henrik David Bohr,1885-1962)因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的研究,获得了192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波尔运用光谱分析来探索原子内部结构的第一次合理而又富有成效的尝试是在1913年进行的。为了解释原子吸收和发射,他力图把卢瑟福的有核原子模型和普朗克的量子论结合起来,提出了著名的“波尔理论”原子的定态假设和频率法则,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的光谱规律。他认为,最简单的氢原子具有确定的、量子化的能级。他假设,电子只有从一个允许能级向另一个较低能级跃迁时才辐射能量,而原子也只能以量子(h v)化的形式吸收能量,这里的h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