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国初年,为了改变吏治败坏的现实状况,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也是出于对县知事在地方治理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北洋政府决心以考试来选拔基层官吏,希望通过举办知事考试重建公开的、程序化的选官制度,并制定颁布了相关的规章条例,使知事考试录用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1914年2月,北洋政府举行了首届知事试验,使知事考试制度正式进入实践阶段。第一届知事试验已初具现代文官考试的特征,是北洋政府推行的一项具有建设性的措施。然而,第一届知事试验依然带有浓厚的科举残余色彩,尤其是保荐免试制度的存在,使知事试验制度的功效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2.
为加强对县知事的监督管理,袁世凯政府时期逐步建立了知事惩戒制度。本文拟从制度创立、主要内容、运作情况等方面,来探究袁世凯政府时期的知事惩戒制度。  相似文献   

3.
一、高学历社会的实态与问题 每年,一到高考的季节,“考试地狱”问题就成为众目之的。很多人发出议论说,为了解决“考试地狱”问题,必须首先废除“学历主义”。其论据是,由于大企业实行看重学历的工资制度和雇佣制度,很多人为了追求好学历,就都去报考那些名牌大学,这才出现了“考试地狱”。他们的结论是:为了解决“考试地狱”问题,必须让大企业放弃“学历主  相似文献   

4.
全面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不能单纯地谈“坚持考试”或“取消考试”,而应客观地、冷静地探索“考试”存在的历史性和社会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而可行的措施,使得这一问题得到相对完善的解决,由于人们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以及办学能力与人口基数的差距,在目前情况下,“考试”不能完全取消,而应在强化考试的评价与反馈功能、弱化考试的选拔功能的同时,辅之以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相似文献   

5.
七十二变之“烤”“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快走,考试开始了。”同学们极不情愿地来到了这炎热的考场。等待着老师的一声令下后躲到阴处凉快。“同学们,我们今天进行体育测试,为了有良好的秩序,别的同学在考试时其他同学不准离开,都必须站在这……”“我的天啦,这岂不是要进行满汉全席之红烧大烤吗?”还没等老师说完,同学们就议论开来……  相似文献   

6.
考试的春天     
在我们国家,从古到今,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考试,一律都是冬天,天寒地冻,铁板面孔,让人望而生畏,瑟瑟发抖。邻国日本,也深受影响而有“考试地狱”之称。我们的中小学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这本来是一个不难回答的问题,可现在的统一的标准答案却是:为了考试,为了分数。还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于是,考试就成了冬天,成了地狱。1月16日中国教育报《青岛推行学生评价的改革思路》、1月24日扬子晚报《“另类”期末考试喜煞小学生》、1月26日盐城晚报《期末考试学生自己考自己》三篇报道犹如三朵报春花,考试应该有春天,考试春…  相似文献   

7.
考试     
到了这把子年纪,我实在可以算得上是身经百考了。上学读书时考试自不待言,参加工作后又参加了诸如为了“充电”抑或是“贴金”需要的各类考试。考试已把我“折磨”得够累了。我不知有人是否作过统计,一个人之一生究竟要经历过多少回考,平均一下,当是个挺吓人的数字。岁月悠悠,端的是个日月如梭也。现在又轮到了我儿子辈这些孩子来考试了,看势头,这考肯定是比吾辈所经历过的更加“凶猛”。儿子现在是高中二年级了,印象中,他大考小测验什么的,似乎就绵绵未断过。再过个一年多,他就要迎接他人生极为关键的高考了。阿弥陀佛,但愿他…  相似文献   

8.
“究竟什么是能力?”“怎样才能考察能力?” 知识与能力,知识考试与能力考试的区别。对于知识与能力乐得区别,古人早就做出了非常清楚的回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就是知识;渔,就是能力,知识性考试,就是看一个人篓子里有多少鱼;能力性考试,就是让打两网鱼看看,看其渔之高  相似文献   

9.
戏说考试     
读王迪的《戏说考试》有耳目一新之感。面对考试,无奈者居多;评论考试,往往“欲说还休”。王迪同学富于创新的“戏说”.以调侃的口吻,诙谐的语调描述了让人寝食难安的考试,寓庄于谐,但又不是挖苦讽刺,她说“考试这条路是必经之路,如同唐三藏去西天取经修成正果必定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一样。但愿。我们能微笑着面对考试”。身经百“考”,而言未有偏颇,不能不令人敬佩。  相似文献   

10.
考试     
石头 《高中生之友》2013,(11):12-12
考试是为了测试一个人的水平的。既然是测验,就应该是测试人的正常思维。可是,最近的考试却屡现“神题”,诸如“2/3青蛙=?”“脚-鞋袜+草地=?”。标准答案我不知道,有人说第一个的答案是“有头无尾”,第二个的答案是“脚踏实地”,在我看来都很勉强。  相似文献   

11.
一、高校学生考试舞弊现象的状况及沉思  高等学校历来是个神圣的地方 ,是知识和文化的象征 ,曾被称为“象牙塔”、“人才宝库”。高校担负着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的重任 ,为了培养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 ,各个学校都很重视作为检验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重要工具和手段的“考试” ,对考试的“质量”尤为关注 ,颁布各种条例 ,严厉惩处胆敢舞弊的学生 ,可谓用心良苦。然而 ,事与愿违 ,种种措施收效甚微 ,高校学生考试舞弊之风愈演愈烈 ,屡禁不止 ,尤其是在事关学生重大利益的全国四、六级英语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中 ,…  相似文献   

12.
“考试”杂感王虹宇虽然十几年的学生生涯中大大小小的考试也经历过无数次,但我对考试至今总怀着三分厌恶七分恐惧。俗话说“艺高人胆大”,看来只能怪自己学业不精了。现在终于从“奴隶”变成“奴隶主”了,不但免遭考试之苦而且还可以时不时地考考学生。每每看到他们的...  相似文献   

13.
考试     
这是一个多“试”之秋。我念了几个月的高三,天天与考试纠缠不清。日子已不能用星期来计算了,我们有固定的考试周期,那才是我们的日历。人生前二十年被小学毕业考、中考、高考划为三部分。我们已经习惯拿考试纪年。譬如,你随便拎个高三学生来问“你中考前两个月干过什么事?”  相似文献   

14.
一股清新的改革之风向“肃杀”的考场徐徐吹来。考试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体验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5.
也谈考试     
田桂芬老师在《漫谈考试》一文中(见本刊八○年第九期),对考试的概念和考试对提高教学质量的意义所作的阐述,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滥用考试这一“法宝”的原因所作的分析,则不尽全面。我以为,“有的教师把考试当成推动学生学习的唯一动力”,并不是问题的主要原因,主要原因应该是“层层统考”。教师为了应付“层层统考”,不得不跟着做。“一周内进行四门课的测验”不算典型,每天一门连续测验的现象,在“层层统考”压力下并不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6.
考试说     
王雪 《中文自修》2010,(5):37-37
疾书、搁笔、听铃、交卷。一场考试结束后,我瘫倒在椅子上大舒了一口气,不禁想到,人这一辈子,考试何其多?小时入学要测试,大时谋事要面试,老了还不免在医院里考考身子骨,看来那句“考而不死是为神也”绝非危言耸听,大大小小的考试在人生旅途上可以算是“附人之体,摄入之魂”啊!你看,那些纵使在平日玩物丧志惯了的人,临近考试也不免发愤一番。甚至一部分平时不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院根据国家教委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反复重申的“整顿考试秩序,加强考试管理,严明考试纪律”的总精神,本着“严格管理、严密组织、严明纪律”的三严原则,狠抓了考试整顿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具体作法如下: 一、修订和完善了各项考试规章制度,使之规范化和标准化 制订科学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这是严把考试关的保证,是从严治校的教学法规。自1986年以来,我院在原有“考试规则”,“考场纪律”,“监考守则”等制度实施基  相似文献   

18.
如果有一天,考试取消了,我想,那时最开心的还是我们学生。男同学们会吹着口哨,一蹦三尺高;女同学们会笑得流泪,笑得拥抱。我们不再为了考试而“奋战”到半夜,不再为了考试而“牺牲”课余生活,也不再因考差了而愁眉苦脸,更不用担心父母的反复训骂和老师的“思想教育”。总之,一切原属于我们而又被考试占用的时间都将还给我们,让我们去做更多有趣的事情。  相似文献   

19.
庚子国变后,清廷的统治有大厦将倾之虞。为了自救,清廷于1901年推行新政。各派政治势力为了争夺朝廷实权,明争暗斗。由瞿鸿裰、岑春煊等清流派官员掀起的“丁未政潮”,目的是借立宪之机扳倒政敌奕助、袁世凯等浊流,但最终失败。丁未政潮实质上是清末政坛清流派和浊流派借新政之机揽权攻伐、相互倾轧的一次交锋,其中还掺杂满汉、中央与地方、集权与分权等诸多矛盾。瞿鸿横和岑春煊的失败,不仅宣告清流派企图借助传统整肃吏治的方式实行新政自救的破产,也加速了腐朽清王朝的崩溃。  相似文献   

20.
强化考试管理 提高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汉胶高等学校中“厌学风”、考试作弊及考试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以加强考试管理的着眼点,从强化考试管理系统的各个方面入手,系统地阐述了实施考试管理系统的必要性、实施最优化管理的工作流程,并对今后考试改革提出了大胆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