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哲学思想的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哲学中的问题域的形成及理论上的差异,很大程度上都源自于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20世纪社会科学哲学思想发展的起点。实证主义对于这之后的哲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之后的科学哲学都是从实证主义作为原点来看的,因此,研究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思想对于我国社会科学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作者在本文中主要介绍了实证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的社会科学哲学思想的兴起。  相似文献   

2.
陈独秀的科学思想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独秀阐发了科学的社会价值 ,论证了发展科学、弘扬科学精神的必要性。其科学概念的内涵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尤指科学方法及科学精神 ,其科学观则从实证主义逐渐发展到唯物史观。陈的科学思想具有浓厚的唯科学主义色彩 ,并主要在伦理道德和信仰领域应用科学概念 ,视科学为一种准宗教信仰。这些倾向对于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创始人孔德阐释实证精神,关联工业社会之理性,亦是社会学学科奠基之石。法国孔德及英国斯宾塞的社会学思想及其实证主义指向工业化分析,涉及“物理之学”转向“社会之学”时代语境。孔德实证主义及其精神,涉及工业社会的价值及其类型建构。一方面,孔德的实证主义学理及工业社会的新哲学省思,提升了实证主义普及大众的理性教育,影响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另一方面,孔德回避了法国工人阶级所面临的资源分配与社会规则的核心问题。知人论世,孔德“工业社会”学理及其经验省思,仍须纳入社会学界及其先驱学者历史发展的脉络中加以辨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4.
反身性概念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替代了原有的实证主义争论,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科学哲学理论演进的新的线索。在反身性视野下,社会科学不再是一个外在于当代社会的独立变量,而是包含在它的研究对象之中,构成研究对象的一部分。基于反身性视角,实证主义、解释学与批判理论的传统分歧得到了弥合;同时,在建构论与实在论、知识的统一性与多元论等议题上,反身性也为当代社会科学哲学开启了新的张力。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以前,人们对社会的研究大多以直观、猜测、思辨的方法为主。社会科学在近代成熟以后产生了实证主义、人文主义、批判理论三种基本的研究范式,这三种范式在20世纪得到进一步的发展。20世纪的各种哲学思潮、后现代理论以及自然科学的进步都对社会科学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代,多元化方法的综合运用及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本土化成为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相似文献   

6.
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是社会认识能够科学化,从而使社会科学成为科学的一个基本条件.迪尔凯姆论证了社会现象的外在性、普遍性等客观属性,纽拉特从物理主义进一步要求社会现象的客观性是用物理语言表述和支持的.对社会现象客观性的实证主义论证,形成了一条具有方法论意义的可观察性原则,即社会科学中的客观性要素是以可测量的物理语言表述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森在批判"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的基础上提出"显示偏好理论",说明了现实的社会科学研究是如何贯彻实证主义的可观察性原则的.  相似文献   

7.
邓猛等在《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第10期撰文认为特殊教育要采用多元研究方法。建构主义及质的研究范式的发展对社会科学的发展及现实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特殊教育研究长期注重心理学、行为技术以及科学实证研究方法的传统,使得新的范式的接受和应用总是慢半拍,实证主义注重的工具(科技)理性阻碍了特殊教育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建构主义以及其他相关的理论与范式如后现代主义思想只是近来才成为特殊教育领域讨论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伟大的政治运动,也是一场深刻的科学活动。五四运动时期是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转折点。经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之后,中国国民的科学概念、科学观点以及科学价值取向和科学组织从无到有,与科学精神有关的实证主义精神、理性主义精神、怀疑批判精神和人道主义精神得到了广泛传播。以科学和民主为焦点的这次东西文化碰撞,其深远的社会影响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刘来 《考试周刊》2011,(20):34-35
"哲学"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式,并不是绝对纯粹的,而是与各种文化紧密相连的。一百多年中国哲学的创作史,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以西方的哲学文化框架(这种框架可能是实用主义的、实证主义的、生命哲学的,也可能是马克思主义的)重新释解、改造中国本土文化,构造适应当代社会生活场景需要的"新"哲学的过程。本文通过中国哲学来研究中国艺术,通过中国艺术表现哲学精神。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存在和发展,既要借鉴西方社会科学实证主义的传统,确立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的学术运作方式,又要吸收当代西方社会科学对传统社会科学的重思和否思的成果,避免"现代性"的后果,建立具有本上意识和特色并能与西方社会科学发展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的开放社会科学。没有脱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场域而独立存在的社会科学场域,任何从一极走向另一极的文化霸权都不能替代真正的学术交流和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科学主义和数理逻辑形式主义影响下,物理学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进一步扩张。逻辑实证主义通过对近代认识论进行批判地吸收和改造,在方法论上实现了实证主义的经验主义传统同现代逻辑分析方法一定程度的结合。科学理论构成思想的提出推动了经济学的形式化发展。实证原则方法论的确立对经济学可检验性提出了内在要求。在经济学数学化问题上应当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  相似文献   

12.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承载着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大使命。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阵地。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繁荣发展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贡献,是我们应该担负起的时代重任。一人类社会历史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互统一的发展过程,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  相似文献   

13.
实证主义哲学是西方科学发展的产物。但近代中国对西方实证主义哲学的吸纳和改造更多的是着眼于解决中国的具体问题,即它首先是被作为了一种改造社会、除旧布新的工具,其次才以哲学的面目出现。当然,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根深蒂固,而且近代中国也缺乏新式文明根源的社会机制,因此,中国的实证主义哲学在理论上没有建立多少令人值得称道的东西,但其令人耳目一新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走上了一条既面向世界又独立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与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相一致,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因此获得了充分发展并取得了辉煌业绩,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经验":注重顶层设计,以规划引领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加强学科建设,为学术繁荣发展强本固基;坚持开放包容,不断提升学术研究的方法论自觉;强化学术规范,为知识生产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撑;植根本土实践,专注于中国特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积极参政议政,服务政策制定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5.
社会的发展不断向以人类精神世界和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哲学社会科学提出新的课题和要求。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需要全方位探索的今天,哲学社会科学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具有复杂化和综合化的特征,打破单一学科的科学研究模式,实行跨学科研究已经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回应时代需要的必然。作为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在跨学科研究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6.
高校文科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管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  相似文献   

17.
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同样重要,培养高水平的哲学社会科学家与培养高水平的自然科学家同样重要,提高全民族的哲学社会科学素质与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学素质同样重要,任用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与任用好自然…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初古老的中国传统史学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兴起“新史学”思潮。此时,通过日本间接传入的西方实验证主义史学对这一思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实证主义史学倡导的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扩大历史研究的范围,引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新的研究方法等内容,暗合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需求。新史学和二三十年代的实验主义史学各有侧重地发展了实证主义史学的两个宗旨。  相似文献   

19.
国民性改造思潮是中国现代化进程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人对于国民性改造的思想,萌芽于鸦片战争前后,到20世纪初成为富有社会影响力的社会思潮,并一直延续至今。近代改造国民性思潮显示出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学习西方认识的深化。本文所考察的是国民性改造思潮兴起的背景与思想渊源、以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20.
社会学自1839年产生以来,实证主义与反实证主义的交锋一直不断,可以说,社会学170余年的发展历史,就是实证与反实证一路争论的历史。中国社会学继承了西方社会学实证主义的本质特性,以定量的方法为主,专注于社会实证调查,实证主义是中国社会学的主流。但同时,同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一样,中国社会学内部也存在着实证与反实证、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的二元分歧,尤其西方社会学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陷入"社会学危机"的争论以来,中国社会学实证与反实证、定量与定性方法的争论更加激烈,随之产生了中国社会学的实证主义道路能走多远的疑问。针对这一问题,应从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当前中国的转型实际予以正确分析和回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