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为了解读者朋友们对《新校园童谣31则》的反映,2月26日下午,本刊记者在北京市的某些学校召开了座谈会, 下面是座谈记录摘登:孩子的话孩子们本来不是本刊的预定读者,却读到了这些校园童谣,一说起此事,他们还兴奋不已。A:刚一拿到杂志,我就看到了这些童谣,觉得特别好玩,看了忍不住哈哈大笑。我还把童谣推荐给我父母看,他们不让我乱说。B:我拿回家给我爸爸看,被我爸爸骂了一顿,他说这些没有什么知识性。我觉得有些好玩,有些就没什么意思。C:我觉得很好看啊,但是拿回家以后,我给爸爸妈妈看,他们不但不觉得好玩,还骂了我…  相似文献   

2.
本刊2001年第一、二期合刊刊发了《新校园童谣31则》以后,引起了很多读者朋友的关注和争议。童谣是非常重要的儿童文化现象,值得每一位父母与教师关注。究竟该怎样看待孩子们口口相传的童谣?譬如,孩子唱一些对大人或学校不满的童谣,是否属于“不健康”?爱唱一些语言不美的童谣的孩子,是否容易变坏?孩子为何那么热心于童谣?父母与教师怎样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童谣?为了全面深刻地认识这一“新童谣现象”,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辟新专栏“童谣大家谈”,欢迎读者朋友踊跃来稿,或谈谈您对童谣的看法,或推荐优秀的童谣。 主持人/孙宏艳  相似文献   

3.
黄伟林:潘主席好,您写过大量散文随笔,也写过一些小说,是一个作家;您也写过不少歌词,您作词的歌曲《三月三九月九》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是一个作词家;您还出版过多部书法作品集,如《潘琦书法作品集》、《墨海探笔》、《唐诗墨韵长卷》,是一个书法家。今天我想了解的是,作为一个生长在罗城的仫佬族人,您是什么时候接受的书法教育,从什么时候学习书法的?仫佬族生活环境中,有怎样的书法学习氛围?我想问的是,您在童年、少年时代,曾经学习过书法吗?当时的罗城,有怎样的书法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4.
亲爱的小朋友:你好!我们是编《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的叔叔阿姨,如果你读过这本杂志,这封信就是写给你的。我们非常惊讶,你小小年纪就能读《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了,真是了不起!要知道,这是一本给父母和老师看的杂志,虽然讲了许多与你们关系密切的事情,却没有想给小朋友看,因为目前的杂志不太适合小朋友读。最近,有些小朋友读了第一、二期合刊中的《新校园童谣》,有人感到很开心,也有人感到奇怪:为什么要登这样的童谣?小朋友该不该传唱这些童谣呢?我们登出这些童谣,是为了让父母和老师了解你们,知道你们在唱什么想什么,以便…  相似文献   

5.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 一、念背童谣 师谈话:同学们,有人说,童谣就是童年的歌,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有多少童年,就有多少童谣.是啊,在妈妈的怀抱中,在外婆的摇篮里,在我们的校园中,多少美丽的童谣伴随着我们健康地成长。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背的童谣多!怎么样?  相似文献   

6.
倪 :孙甘露先生 ,能采访到您我感到很高兴 !我想就语文阅读与写作方面的一些问题对您进行访问 ,还要问及一些与您创作有关的问题 ,您看可以吗 ?孙 :可以。倪 :您在读中学的时候都读过哪些课外书 ?孙 :我中学时接触的东西很少 ,“文革”时期的课外阅读不像现在这样丰富。那时我家里有一些藏书 ,我也从朋友和周围的人那里借来一些书 ,主要是中国古典小说 ,也有从国外翻译过来的书籍 ,当然也包含了当时出版的一些各种各样的读物。中国古典的作品我读过一些 ,像《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 ,这些书在当…  相似文献   

7.
教学过程和教学策略一、念背童谣师谈话:同学们,有人说,童谣就是童年的歌,没有童谣就没有童年,有多少童年,就有多少童谣。是啊,在妈妈的怀抱中,在外婆的摇篮里,在我们的校园中,多少美丽的童谣伴随着我们健康地成长。现在,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背的童谣多!怎么样?生:好!师:让老师先来念童谣:摇啊摇,摇啊摇,一摇摇到外婆桥……你们看,老师小时候念的童谣现在还记得。现在请同学们也来念一念。生:我会念《刷牙》这首童谣:小牙刷,手里拿,早晚都要刷刷牙。小牙刷,手里拿,满嘴小牙白花花。……师:真棒!同学们记住的童谣真多,可见大家都很喜欢童谣,…  相似文献   

8.
“谁能告诉我,童年和儿童文学消逝以后,人类的生活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这是我在2002年发表的《童年和儿童文学消逝以后》一文的最后一句话。在那篇心境迷茫的文:章中,我还写道:“鲍斯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所指出的问题和提出的观点是令人震惊和惶恐的。作为宣扬儿童本位的儿童文学观的研究者,我一方面认为人类的童年蕴涵着珍贵的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与语文教育——孙文宪教授访谈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娜 :孙老师 ,您好 !听说您在讲课中曾经提到作给孩子们看的动画片《怪物史瑞特》、科幻片《哈利·波特》 ,以及在欣赏趣味上被某些人视为庸俗的港台娱乐片《大话西游》等。我想 ,这说明您对方兴未艾并引起普遍关注的大众文化有自己的看法。今天我受《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之托 ,对您作个专访 ,请您就大众文化与语文教育的关系问题谈谈您的看法。孙 :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个机会 ,借《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 ,谈谈语文教育和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娜 :现在对大众文化的看法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 :一种是认为大众文化是一种贬值的、浅薄的、表面的和…  相似文献   

10.
博士信箱     
亲爱的Q博士:你好!自从我们班订阅了《创新作文》后,同学们的写作能力都提高了!大家都说《创新作文》太好看了!有的喜欢看“成长Q滋味”,有的喜欢看“悦读桃花源”,有的……当然,“Q博士信箱”也是我们大家最喜欢的栏目之一。感谢一直任劳任怨的Q博士,我们会一直支持您的。在我们班,有一些同学订阅了别的作文杂志,但我始终坚持订阅《创新作文》。因为我觉得《创新作文》里有许多新的写作方法,还给我带来了许多快乐……新的一年,祝愿《创新作文》越来越红火!  相似文献   

11.
播放歌曲:“人之初,性本善……”(音高而亮,几句之后渐弱,主持人上场)甲:小时候,我们在妈妈的催眠曲中入眠。乙:长大后,我们唱着新童谣快乐成长。甲:童谣记载着我们童年的梦。乙:童谣寄托着我们纯真的情。甲:但是最近,我们却发现一些“另类”的童谣在队员们中间传播、流行。乙:为此,我们中队开展了“传唱校园新童谣,争做文明小公民”活动。甲: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流传着这样一些童谣,请看:(多媒体演示动画,配音)1.背上炸药包,我去炸学校。一拉线,我传2.我在马路边,捡到一枝烟,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叔叔…  相似文献   

12.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13.
姚秀蓉 《贵州教育》2009,(13):27-27,29
假如五年前您问我:“《品德与社会》怎么上?”我会说:“照本宣科。”假如三年前您问我:“《品德与社会》怎么上?”我会说:“看教材、教参上呀!”假如今天您再问我:“《品德与社会》怎么上?”我会说:  相似文献   

14.
爸爸,我在您的眼中永远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可我觉得您的话不值得我听。您记不记得,有一天晚上我在同学家中玩得稍微晚了一些,到九点半才回到家,您什么也没说,就掴了我一巴掌。您知不知道当时我多么委屈,多么伤心啊!但是我能怎样呢?那时我才读初一,您了解我吗?慢慢地,我上了初三。记得您每次看我的成绩单时,不管我考得怎么样,总会说一句:“是不是又偷看了?”您为什么总不相信我的实力呢!难道在您的眼中我永远都是一个没有用的人吗?我真怀疑您是否真正地关心过我,因为从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的成绩单,您都很少过问。到…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教育》2003,(7):23-24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17.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18.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19.
请理解我们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20.
2001年第1-2期合刊的《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发表了《新校园童谣31则》,引起了社会很大反响。近几年对校园童谣的关注有增无减,其观点也众说纷纭:一种观点认为,童谣是孩子们自己编的,不可能都是具有教育意义的。“也许有些就是孩子们觉得好玩而已,也许有些是孩子消极情绪的发泄。”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御。孩子们可以借此使紧张的心理得到缓释和放松。自我防御机制有时可能是消极的,但对于一些有心理问题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摆脱心理紧张的办法。另一种观点认为这些新童谣在学生中早就开始流传了,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真实生活。现在的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但和成年人相比,他们属于弱势群体,所以只能采取这种调侃的方式排遣和宣泄心中的烦恼。同时,新童谣也给学校、父母和整个社会敲响了警钟,全社会都应该关心孩子的生活压力,应该多与孩子沟通,给孩子表达的机会。儿童诗人们也要多为儿童创作一些符合时代特征、真正描述儿童天性、表达儿童心声的积极、健康的童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