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聚焦     
《教学随笔》2016,(4):6+169
<正>一是广泛推行中华经典诵读活动。2015年,组织开展"品味书香、诵读经典"读书征文活动、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中国风古韵新诗词"创作诵读大赛等活动,吸引超过20万人次的中小学生踊跃参与,杭州网经典诵读专题页面浏览量超12万,诵读大赛复赛视频观看人次达2.3万。二是大力推动文化名家走进校园。市教育局积极策划开展"名家校园行"  相似文献   

2.
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振兴国学,关系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也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区为了能让孩子们更系统地接受国学熏陶,2009年在广泛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学校实地考察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开展"国学进课堂"实验课题研究,以"国学经典诵读"为突破口,积极探索"国学立校、国学育人"的教育新模式,打造"诵读国学经典,积淀文化底蕴"的书香校园,逐步把"阅读经典"、"诵读国学"作为一门区域校本课程,科学规范地指导学生阅读,从而打造出书香桥东,促进了区域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诵读经典美文,可启迪学生心智,净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提升其语言表达水平、思维能力。因此,诵读经典,建设书香班级,在小学显得尤为重要。其途径是: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经典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好书推荐;利用主题队会,结合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亲子共读经典,家校同飘书香;教师自己也要诵读,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诵读。诵读中华经典,更是书香班级建设的动力和源泉,让每一位学生与经典为友,与美文同行,在溢满书香的班级和校园中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4.
诵读经典美文,可启迪学生心智,净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提升其语言表达水平、思维能力。因此,诵读经典,建设书香班级,在小学显得尤为重要。其途径是:重视班级文化建设,营造经典氛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好书推荐;利用主题队会,结合重大节日开展教育活动;亲子共读经典,家校同飘书香;教师自己也要诵读,发挥引领示范的作用;多元评价,激励学生诵读。诵读中华经典,更是书香班级建设的动力和源泉,让每一位学生与经典为友,与美文同行,在溢满书香的班级和校园中不断成长!  相似文献   

5.
2012年8月,由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组织开展的"2010~2012年全国阅读教育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活动中,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临城实验小学以浓郁的书香氛围、丰硕的教育教学成绩被评为"全国阅读教育先进集体"。自书香校园建设活动开展以来,临城实小以"诵读经典诗文,弘扬传统文化"为源头,倡导读书理念,  相似文献   

6.
《广东第二课堂》2014,(9):50-50
为提升中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艺术修养,营造“书香校园”的读书氛围,推动“全民阅读”热潮,南方分级阅读研究中心根据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千万少年快乐阅读”系列活动的文件精神.并配合好广州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举办的2014年广州市小学生美文诵读活动,特组织开展了2014年广州市中小学生“读国学经典,育道德人才”中华美文诵读和演讲比赛。  相似文献   

7.
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师生受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多年来,学校特别重视经典诵读活动的深入开展,以省重点课题"阅读中外经典,享受读书乐趣"为引领,注重工作机制创新,强化活动渠道拓宽,引导师生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沐浴氤氲书香,奠基多彩人生。特别是上个学期,学校组织部分语文骨干教  相似文献   

8.
经典浸润人生,书香伴我成长。近年来,淮纺路小学的经典诵读活动正热火朝天地开展着。通过经典诵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健全学生阳光健康的心理,努力打造书香校园,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一抹春色,力争"让读书成为习惯,让经典点亮人生"成为淮纺路小学的特色办学项目。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农村小学开展经典诵读应避免功利性的误区,要立足经典诵读的本质,挖掘经典内涵,积极营造诵读的氛围,提升一线教师文化修养,编制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锻炼学生,坚持科学评价、立体评价,进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缩小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0.
我校自2003年9月起开展了经典诵渎活动。此项活动在注重科学教育的同时,倡导文化育人,创建"书香"校园,融中华经典古诗文所蕴涵的人文精神于德育之中。通过营造诵读氛围、培养诵读兴趣、探讨知行结合的途径、研究诵读方法等,为学生进行经典诵读构建平台,为弘扬民族精神和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基。  相似文献   

11.
读经典美文,育少年君子。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化灵魂与核心代表,通过经典诵读,能让学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亲近、认同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深入扎根、传承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先烈东小学从2000年开展经典诵读教育活动以来,致力于把经典诵读与学校文化、课程改革、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2.
周洁  蔡雅杰 《广东教育》2007,(12):14-14
书是人类的朋友,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从小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书香浸润孩子稚嫩的心田,陪伴孩子迎着朝阳健康成长,我校在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大德育课题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以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为引领,以小手拉大手的方式,积极开展"诵读中华经典文化,建设石牌学习之邦"活动.通过建设书香校园,书香社区,使学校孕育浓郁的书香味,成为传播知识与文明的殿堂.  相似文献   

13.
<正>为引导广大职工多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加深对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推动"书香社会"建设,中华全国总工会日前启动全国职工经典诵读大赛。活动时间将从4月持续至9月,致力于推动中华经典文化进企业、进班组。本次大赛以"传承文化,提升素质"为主题。各基层工会将在初赛阶段开展以中华优秀经典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诵读比赛、文化讲座、读书交流会、知识竞赛以及征文等群  相似文献   

14.
璀璨的中华古经典诗文,是我们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结晶。近年来,嘉峪关市长城路小学开展了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活动。学校以"精耕传统沃土,让校园诗飘词舞"的校本活动为依托,扎实开展了"诵古经典诗文,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使学生受到心灵的熏陶。主要做法是:一、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首先,激发学生诵读古经典诗文的兴趣,以能吟诵千古诗文为荣。为此,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古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  相似文献   

15.
刘兰英 《现代语文》2009,(9):159-160
大学生经典诵读与经典阅读有着密切的关系,经典阅读的推广是开展高校学生经典诵读活动的前提,经典诵读活动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积极性,两者相辅相成,成为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6.
正经典诵读是培养学生高尚人格,塑造良好行为习惯,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2008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通顺街小学确定以"诵读古诗文,学做儒雅人"为主题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开展诵读工程。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讲话精神,也为推进国学特色教育,提升办学品质,我们把经典诵读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相结合,把经典诵读与学生德育教育相结合,把经典诵读与培养学生特长相结合,在师生中开展了系列活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相似文献   

17.
从2005年开始,我们在全市中小学系统开展了"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历史是根,文化是魂。诵读经典,对青少年来说,就是扎根固魂的育人工程。8年的教育实践证明,在中小学生中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有助于铸造下一代的民族魂,开启青少年的人生梦,使"中国梦"在每个中小学生的内心深处慢慢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8.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3):F0003-F0003
阅读,决定思想的宽度;书香,涵养师生的气质。莆田市实验小学围绕书香校园建设主题,致力于书香环境建设,开展了一系列读书活动:激情早读、课间静读、课堂享读、家校共读、闯关趣读、周末听书、专家进校园……阅读融入日常,读书成为习惯。校园里,处处可见读书的画面,时时响起诵读的声音,书香飘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师生尽情徜徉在阅读海洋里,学先贤精神,锻造核心价值观;与经典同行,铺就人生底色;以名著为伴,塑造美好心灵。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诵读、书写及讲解经典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审美情趣及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是教育部对于学校开展国学经典教育的要求。为了落实这一要求,很多学校开展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教师从设立校本课程、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方面,来谈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赵玉成 《上海教育》2023,(13):36-37
<正>2023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开展读书活动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引导学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在今年的“世界读书日”之际,申城教育系统掀起了一场建设“书香校园”、推动青少年学生阅读、加强教师阅读的新高潮。书香,传递着一个家庭的温馨,书香是一座城、一个人最好的软实力。随着全民阅读的深入普及,上海从全球众多城市中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