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考试周刊》2017,(50):191-192
根据拉康的三境界说理论,女主人公悲剧命运发生的原因包括自我身份认同的错位、对男权体系的矛盾认知与无法达成的欲望。在她的想象界中,布兰奇近乎完美的想象世界与现实截然相反,导致自我身份认知的错位。在象征界中,她对父权制社会的统治地位认知不清,排斥的同时还依赖于男权体系,造成矛盾。在现实界中,她强烈地想要满足自己的欲望,去做妓女,经常与陌生人调情,寻求安全的感觉。然而,她并未找到一个安稳的栖息之地,她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悲剧便就此发生。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呼啸山庄》和《还乡》中的凯瑟琳和游苔莎的悲剧进行了分析,认为她们在“镜像阶段”形成的理想自我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她们对大写的他者的欲望的无法满足使她们在现实中不断寻找欲望的对象。欲望的无法满足使她们无法过正常人的生活,最终走向毁灭,形成悲剧。  相似文献   

3.
在唯美的视觉盛宴里,电影让受众在美的艺术形式中消费欲望,满足自我的想象和审美的期待。《画皮》利用电影媒介的诱惑,召唤受众成为窥视欲望的主体,在男权话语的机制下,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可分为"天使"和"魔鬼"两大类,它满足了男性受众的情感欲望,同时让女性受众在潜意识中实现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4.
多种欲望符号的创造,满足了读者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欲望。作家虚构了中产阶层们以出入都市高档的消费娱乐场所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伴随着在以高档的时髦商品所构筑起来的性爱浪漫故事,虚构了都市男女以欲望为支点的性爱关系。整个文本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关于中产阶层的生活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5.
《榆树下的欲望》是尤金·奥尼尔第一部成熟的悲剧。《榆》剧是一部充斥着各种欲望的家庭伦理悲剧,剧中人物有现实与古希腊神话悲剧的原型。奥尼尔在剧中刻画了三位女性,表达出对男权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怜悯与同情,同时也对具有反叛精神的爱碧形象进行了颂扬。  相似文献   

6.
阿毛姑娘的悲剧是其成长过程中清新、合理的欲望受到外在现实的挤压和内在情感煎熬的无处排解的生命悲剧,是身为女奴而要成长为女人的悲剧。阿毛的悲剧启示读者:当欲望不能满足的外在客观条件无法改变时,或许可以尝试另一种缓解欲望的途径,给予欲望者一种人文关怀:即了解欲望者的精神本质,体贴欲望者的生命情绪。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拉康的欲望理论出发,对奥地利当代著名作家彼得·汉特克的小说《无欲的悲歌》中主人公"母亲"的命运进行了分析,说明"母亲"的一生是如何在"人的欲望"——包括主体和他人欲望——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自我消亡的。作为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母亲的一生都渴求着幸福,但现实生活的打击令她一次次受挫,最终在病痛的折磨下,她只能绝望地结束自己的生命。拉康认为,人的欲望是他人的欲望。笔者希望通过从欲望的视角剖析小说主人公的悲剧人生,从而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深入思考以及对自我存在的深刻认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奥尼尔的作品<榆树下的欲望>中的艾比进行分析,用女性主义理论对艾比短暂人生中的多个方面进行分析,从而指出,她短暂的一生是对男权社会反抗的一生,她的人生悲剧是由男权社会意识形态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在《欲望号街车》中,田纳西·威廉斯试图揭示了布兰琪徒劳地追求"自我实现"。布兰琪无法平衡"应该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关系,即社会约定和个人的渴望之间的关系,导致了最终的失败。女主人公寻求自我实现,但最终以悲惨的失败告终,根本原因是她的"理想"的抱负不能适应具体"应该"的社会规范。现实与个人抱负之间的冲突折磨着布兰琪,使她成为美国新工业化的局外人。本文采用希金斯1987年提出的自我差异理论来分析布兰琪的悲剧。  相似文献   

10.
安吉拉·卡特的《老虎的新娘》展现了女主人公发展自身主体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隐喻性的认知过程。美女将她对羊羔、老虎和木偶的认知映射到自我身份的理解中,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她要摆脱男权社会强加于她的"客体"身份,并积极地发展自身的主体性,最终以革命性的方式实现了真正的自我。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分析《啊,拓荒者!》中的人物形象,从女主人公对待自我女性身份和与其他女性的关系等来分析其女性意识,从她对待土地的态度来分析其自然观,结果表明:女主人公由于受到父权制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缺乏对女性身份及自然的正确认知,因而性格中曾经存在着男权倾向,排斥女性身份并以征服和利用土地来满足自我利益;但随着其认知的深入,主人公逐渐接受自我身份,并产生了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层认知。  相似文献   

12.
拉康认为主体的欲望在三界拓扑图上展开,在人的一生中,欲望处在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认同与自恋、凝视、异化与自我确证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主体的欲望的内容和表达方式,也共同揭示了主体欲望的复杂本质。  相似文献   

13.
受先进思想影响的普希金,是徘徊在进步和落后之间诸多俄罗斯贵族的代表。作家敏感地意识到自己和本阶级面临的矛盾处境,并通过他笔下人物命运的抒写,深刻地思考着贵族阶级的处境:自我意识觉醒,渴望挣脱封建专制和宗教传统对人性自由的束缚,同时又不愿放弃沙皇专制制度下贵族阶级的既得利益。文章从崇高美的角度,分析普希金作品中的人物为满足情欲、权欲的畸形行为及人生悲剧,揭示人物欲望悲剧蕴含的追求人性自由与实现自我价值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4.
《欲望号街车》中对布兰奇疯癫的命名,纠葛着强势的男权话语,美国工业社会的道德伦理观念渗透进了社会存在的所有层面。在文化转型时代,布兰奇难以适应新的道德价值观念,沉溺于过去旧南方的价值标准,从而在转型社会中屡受打击、迷失自我,最终走向毁灭,布兰奇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5.
张瑞 《天中学刊》2012,27(5):75-76
《榆树下的欲望》中的女主人公爱碧是一个沉沦于自己欲望的坏女人,一个不择手段改变命运的坚强女人,一个最终在爱中升华并救赎自己灵魂的奇女人。然而,纵使是这样的一个女子,也无法逃脱男权社会中女性的悲剧命运。而其多元化的性格却为这部戏剧的成功奠定了人物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想通过安娜·卡列尼娜寻找自我而又迷失自我、毁灭自我的人生悲剧,剖析她以及她所代表的同时代女性,为自我和时代所囿而产生的局限性和软弱性,以期探讨男权文化对女性广泛且深刻的精神毒害,同时透过作品了解作者托尔斯泰矛盾对立的人生观与妇女观。  相似文献   

17.
简评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主题意义、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和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三方面分析欣赏奥尼尔的著名悲剧《榆树下的欲望》,从而揭示了在以金钱为主的社会里,物欲横流,人性被压抑以及导致情感扭曲的社会现实,并且指出拯救人类自我的,也只能是人性的升华与灵魂的净化。  相似文献   

18.
在《欲望号街车》中暗藏有未出场的“父亲”形象。女主人公白兰琪与她一生中经历的四个男人——“父亲”贝尔里夫、丈夫艾伦、妹夫斯坦利和男友米奇之间是一种性别统治的关系。白兰琪的毁灭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中男女两性间的隔阂与悲剧性的矛盾冲突。作家呼唤入与入的和解与宽容。剧作主题与作家同性恋者身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身份就是人进行社会活动的另一个自我。文学作品中的表意和解释活动依赖于这种集合成符号自我的文本身份。意义表达依赖于文本身份;有准自我品格的复杂体系中的符号自我在自我进行的意义活动中产生。在主我与宾我之间,在过去、现在、将来之间自我随着表意的社会-生理品格作上下或者水平位移。因此,身份是处理意义过程的前提。《金瓶梅》中的宋惠莲是一个社会底层人物,其悲剧因身份压力下自我的变形而产生。宋惠莲本是位自我认同于"物"的异化了的女性个体,但后来她回归了一个有良心和自我人格的女人这样一个文本身份,她的悲剧降临了。她的悲剧的根本在于宋惠莲中途转换了元语言身份,从而引发了一场身份的对垒,但也正因此展现了一个真正的丰富的悲剧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20.
刘一涓 《考试周刊》2009,(13):24-25
奥尼尔是美国最伟大的剧作家,本文通过对其早期代表作《榆树下的欲望》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探讨在男权社会下,女性对男性的依附,与命运的抗争,以及最终的悲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