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苗笑雨 《东南传播》2011,(10):58-60
人际传播理论在网络环境中的应用是传播学重要的问题。研究网络人际传播不单是对现实人际传播理论的解读和套用,更要明晰网络环境自身的特有意义。探讨网络人际传播,不能忽略人在网络环境中发生的新的变化。对于个体这些新的变化,传播心理学研究视野是必不可少的。网络的特性不能被看作单纯的技术特性,其真正动因来自人性。没有人性的支撑,网络技术也只能是一个简单的工具。  相似文献   

2.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 ,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在网络传播的发展过程中,网络表情也开始流行起来。网上大量传播的表情符号、图片、视频片段等丰富了网络表情的种类也表现出网络人际传播的多符号倾向。  相似文献   

4.
从传播的意义表达系统层面看,网络人际传播之不同于直接性人际传播的关键在于非语言传播的相对缺失.由于许多场域性信息均在非语言系统里,而非语言又不容易媒介化,导致网络人际传播的间接性至少在情感层面的传播效果上远不及直接陛人际传播.不过,如果非语言传播完全像在直接性人际传播中一样进入网络人际传播,也许会导致我们依托于网络的人际传播之梦也因此被惊醒乃至击碎.  相似文献   

5.
杨寅红  赵婧 《新闻世界》2011,(8):114-115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传播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方式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网络传播媒体已经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网络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决定了这种新型传播方式仍然需要把关人,但传统的把关人理论显然已经不再适应新型的传播方式的需要,网络传播背景下的新把关理论应运而生。本文就当下网络传播的现状、网络传播把关人理论等相关问题进行论述研究。  相似文献   

6.
网络人际交互中的信任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立足于对网络人际信任问题进行分析,辨识了网络人际信任的内涵、特点和形成基础,分析了网络人际信任建立的机制并构建动态模型,讨论了网络人际信任的现状与对策。  相似文献   

7.
文章概述了竞争情报活动中人际网络研究的现状,并从人际网络的构成、类型以及理论基础方面研究了人际网络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影响着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由于网络道德规范和法律机制的不健全,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征容易产生人际信任危机,影响网络中的社会活动。本文通过文献分析,对网络人际信任研究涉及的领域、研究方法、主要成果等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针对研究现状提出未来研究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大学生群体为代表的学生群体成为网民的最大群体,其中人际交流是大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QQ、微博、人人网、飞信等即时或非即时的通信工具则是他们人际交往的主要网络媒介。新兴的网络人际传播方式带给了大学生与传统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新鲜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这些媒介的深入使用,由此而产生的高校学生的网络媒介依赖问题引发各方关注,"网瘾"青少年、"网络成瘾症"或"病态网络使用"等概念被学者相继提出,并加以佐证。本文将以QQ这种人际传播的新形式为例,对大学生的网络媒介依赖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0.
石磊 《当代传播》2007,(1):57-59
网络的虚拟性、匿名性特征,在日益持续和深入的网络人际传播过程中将会逐渐被肢解,传播主体的个人真实身份属性也将随之逐渐显现出来,这是传播主体的需要,也是传播动机的需要,更是传播效果的需要.网络人际传播最终摆脱不了人际传播的本质,因此,传播主体的个人身份属性依然是影响网络人际传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冯广圣 《新闻界》2013,(17):11-15
乡村传播"场域"中的主要行动者是农民,转型期的农民身份发生了分化,农民在乡村社会传播中的行动直接影响着村庄社区的社会传播网络建构。借用社会传播网络分析工具考察当下中国乡村社会的传播网络结构是本文的旨归。经田野考察发现,现代中国乡村传播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互动的循环的网状模式:日常生活中人们选择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新媒介传播等不同传播方式来编织他们的信息传播网络,这些信息传播网络从不同层面推动着乡村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传播学领域内,"意见领袖"的发现和探讨是社交网络传播研究的重点。对此,国内相关研究方法大多采用了各类数学算法,主要通过社交网络用户表面的粉丝数量、转发数、评论数等作为意见领袖属性值。本文认为,这些数学计算都忽略了意见领袖人际影响链的传播特征。在复杂的社交网络中,这种基于群体间个人影响的动态链式传播结构,仅用数字反映其影响度大小是不够的。本文从传播学、社会学和心理学层面对意见领袖的存在条件、存在方式、存在作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社交网络中的个体是否对另一些个体产生了态度的改变或者行为的影响,应该作为判断意见领袖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3.
张景珣 《新闻世界》2010,(12):137-138
新兴网络交往方式——社会型网络社区的出现,在对网络人际交往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的同时,通过实名制等方式,促进了网络虚拟人际交往和现实人际交往的融合。并利用网络社区的多样化形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人际交往。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型网络社区背景下人际传播的新特点,以及存在的一些缺陷等,并对社会型网络社区的发展趋势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人际传播视野下的网络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德武  白京 《青年记者》2005,(12):65-66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人际传播是借助于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活动。网络人际传播在互联网传播活动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正如“语彭兰”讲的那样:“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大众传播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社交网络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人际交流的主要渠道和场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分析、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问卷调查,对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人际交流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社交网络上的交流主要是一种熟人之间的浅层次交流,通过“好友”的批量生产,建构了一种平面化、符号化的聚合圈。  相似文献   

16.
网络媒体的发展,网民群体的壮大,形成了虚拟的网络社会,网络提供的公共领域使得网络中的人际交流兼具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的特点。网民是多量和多质的集合体,无论各自的身份背景如何,在由信息构成的网络世界里,每个人都有权利、有能力进行文化创造、价值判断和价值评价,网络的价值体系也向着多元化不断迈进,相较于从前的单一文化价值体系是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人际传播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际传播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自我中心网络角度,以网络规模、关系构成、传播强度、网络异质性、传播内容等指标为切入点,发现农民工人际传播网呈现内聚性、差序格局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网络购物人际传播特性的分析以及对互联网络时代"长尾理论"的阐释,提出网络购物发展的利基点在于:利用数字化网络能够无限延伸的渠道,结合人际交流一对一的个性化传播优势,引导象征性符号消费,开拓建立在网络人际传播基础之上的"长尾"市场。  相似文献   

19.
方言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文化,在当前现实和网络社会中使用的频率越来越低.特别是在网络上,呈现出与现实迥然不同的状况.本文通过分析网络环境中方言的传播形式和传播特点,提出了从国家政策、平台设计、传播介质、用户素养等层面上改善方言在网络中传播现状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如今,网络社交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不再简单以血缘或地缘关系来连结彼此,而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信息需求,通过网络与志同道合的人联系起来。本文以网络社区豆瓣网为例,对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行研究,探讨基于兴趣建立的"陌生人"社交机制,并分析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所达到的文化认同建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