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题目写得甜蜜蜜,其实是他太痴迷。痴迷谁?新闻:谁痴迷?两杠三星的长垣县人武部政委赵丙元。读者您说说,他一个人武部政委,抓抓民兵、抓抓征兵就行了,可他倒好,常“大言不惭”地说:“工作出报道,报道促工作”。一套一套的,没治了。27年前,他还不够应征的年龄,就抱着一大堆批满“优秀”的作文本死磨硬缠着接兵干部,扬言“要到部队长才干”,非要人家收他到军营。当时的接兵干部看这“小孩”字写得不错,文章也“马马虎虎”,条件一松,他成了一名名副其实的“嘎子兵”。看接兵干部对他挺“感冒”,这小孩干脆显山露水,当面背…  相似文献   

2.
“啊”与“哇”(西非、北非)一个富翁雇了一个工人,叫他干一个月活,并答应付给二百个里亚尔(按:也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的钱币。)可是到了月底,富翁却说:“你必须先到城里拿两样东西来,否则就别想拿到工钱。”其实,他要的那两样东西,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他...  相似文献   

3.
(一)1993年10月,一位初学报道工作的战士小张,找到我抱怨说:“不认识编辑就是上不了稿,真没办法,要是像你认识那么多编辑就好啦。”我问他“因何发这样的感慨?”他说“7月初,我团战士柳青在长途汽车上抓住了七个掏包歹徒,这么好的新闻,我邮给了六家报纸,居然一家都没用,你说这不是因为没关系么?”原来,小张是在8月初投的稿,他只是简单地写了一下抓歹徒的过程和结果。我给他解释说,别怨天尤人,你这篇稿子写作质量还有待提高,本来抓歹徒的事迹就经常见诸报端,你又把它变成了“旧闻”,当然见报的可能性就小了。并不是编辑…  相似文献   

4.
“厚黑教主”李宗吾的读书诀以一部《厚黑学》名世的李宗吾先生,被人们推为‘“厚黑教主”。他在《厚黑大全卜一书中说:“每读古人之书,无不在疑,固定下读书三诀,为自己用功步骤。”他的三诀”是:第一步,以古人为敌。读古人之书,就想此人是我的劲敌,有了他,就没...  相似文献   

5.
海上大闻人杜月笙,能在风云际会的上海滩发迹成为“社会领袖”,尔后又能历经风雨数十年不倒,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亦有他个人的因素。后者细究起来,识者说他“会做人,会赚钱,也肯花钱”,或许有道理。会做人,会赚钱,一般人也做得到,无非是手段高明、巧取豪夺那一套,关键是“肯花钱”,不是每个大事都能做到的,如他的师傅黄金荣就不行,而他则出手不凡,在赌台上把赢来的价值数十万元的房契、支票轻轻撕掉,说一声:“朋友之间玩玩,不必当真”,便过去了,对方从此以后感激不尽,说不定就到了他的麾下效劳。杜月笙“肯花钱”的另一…  相似文献   

6.
“小应”大名叫应学良.人长得白白净净的,满脸书卷气,一看就知道是“舞弄墨”的。在团里,如果你连他都不认识.那真是孤陋寡闻。他可是在报纸频频露面的“兵记”哩!  相似文献   

7.
新闻稿件最讲究时效,时间一过就没有了价值。有些故事性较强的新闻素材如果不及时变成铅字,总会为采写者留下遗憾。这时,我们不妨多从可读性和故事性上下功夫,换个体裁写一写,或许“死鱼”也能变“佳肴”。我在支队参加报务员培训时,台长赵湘平给我讲了他妻子帮他戒烟的事。原来赵台长爱抽烟,妻子为了帮他戒烟,给他立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赵台长再抽烟,她就剪短自己的头发。嫂子长得漂亮,那头披肩秀发更是好看,这头秀发也成了嫂子最大的骄傲。一次,赵台长回家后情不自禁地又掏出烟来抽,嫂子看到后马上拿起剪刀剪掉一大截…  相似文献   

8.
梧槐  宏剑 《新闻世界》2005,(7):31-33
他是一个自考生,一度在北京打工。一天,他竞冒充“北大博士”混进了郑州一所高校的队伍。不但获得4万元安家费,还得到一套120平方米的住房,6000元工资。骗局仅仅在两个月内就被揭穿。“北大博士”制造虚假简历案一度被闹得沸沸扬扬,此案可谓全国“注水简历”官司第一案,背后折射诸多法律问题。2005年5月19日,郑州市二七区法院对此案进行公开审理,当庭作出判决:打工的假博士获刑三年半。  相似文献   

9.
“亮”红灯     
“这稿子不能发!”小李写了篇关干制配连举行“党在我心中”庆“七一”文艺晚会的稿子。不曾想,在发稿时碰上了部长姚明林亮出的“红灯”:“这稿不能发!”原来,小李认为“七一”、“八一”之类的应景稿,等过后再写,十有八九是马后炮,只有提前写,待稿子寄到报社,正好编辑部需要这类稿子。于是,“六一”才过不几天,“七一”的稿子他就写出来了。姚部长像是瞧出了他的心事,说:“这样写稿不好,稿子见了报,官兵有意见。你看这样写行不行?”最后,姚部长帮他定了一篇言论稿。“这假不能批”小于写稿写了半年多,稿子寄走近百篇,…  相似文献   

10.
“向报道员传达上级的指示精神色”、“向报道员汇报线索急”、“解决报道员的实际问题急”——这是某师报道人员给政治部副主任王志强重视抓好报道工作总结的_:大特与,故称他为“三急”副主*。自他上任以来,经他审阅的上h篇稿件,无一篇掺有水分。大、<那说,这应归于“三急”副主任的“慢三步”。慢一步———形成事实再写稿有些报道员在写迎接节日之类的应景稿时,往往节日还差十多天,活动计划安排刚刚列出,稿子就写了出突。报道员说,安排好的活补.巴协部要搞,提前把稿子写好,邮j收辑部,这算不上失实。若是Hg邓天搞完活动…  相似文献   

11.
李义福这个名字,时常见诸报端,可谓“老相识”了。就是他,几年来的辛勤笔耕,在军内外数10家报刊发稿400余篇,并10多次获奖,成为5家颇有影响新闻单位的特约记者和特约通讯员。笔者敬慕之余,向他讨教业余报道取得成绩的秘诀,他神气十足地吐出了一句话——“掌握‘金刚钻’,敢揽‘瓷器活’!”19明年初,刚满18岁的他一跨出校门就幸运地步入向往已久的军营,来到沈阳军区空军某部。在紧张艰苦的集训中,他十分留意把自己的感受和身边发生的事情记在日记本上,一有空就捧着新兵连仅有的《解放军报》和《空军报》翻来复去地看,渐渐爱上…  相似文献   

12.
今年76岁的王士栋老先生家住天津河西区宾水坚,虽然房间不大,但他的家却有一个特别之处,他就是坐在屋里就能看见刚刚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天津市奥体中七一“水滴”。他和老伴亲眼见证了“水滴”从无至惰,从一片养鱼池到国际级运动场馆的变迁。  相似文献   

13.
李云龙 《新闻世界》2006,(11):40-41
修鞋也能成为百万富翁!你相信吗?在深圳,一位名叫洪永世的打工就一直坚信这一点,并构想如何把修鞋这种被人们认为“低贱”的行当做成一种事业。他费尽心思,几经“折腾”终于想到这样一个绝招:把修鞋摊办成“鞋子院长”……如今,他不仅把“鞋子院长”办得红红火火,成了全中国最“牛”的修鞋匠,并且积聚了百万资产![编按]  相似文献   

14.
当下,社会上一些人群中的“精神滑坡”、“精神退化”及“精神错乱”是显而易见的,真善美与假恶丑混淆乃至颠倒,正义受到嘲弄,坏人坏事成为“偶像”,时常见到诸如此类的案例。比如说吧,当过几天明星,犯了事了,“出来”后或“重新出山”后倒成了香饽饽,成了所谓的“与众不同”、“有个性”、“酷”的代名词。最近,一位曾吸过几年毒的男演员带着他主演的自传性影片到南京举办首映式,就受到南京追星族的“更加狂热的追捧”。扬子晚报的报道说,“一位中学生模样的男生坦然地告诉记者,他是逃了学来见自己心仪已久的偶像的,本来他并…  相似文献   

15.
采访难。难在哪儿?首先难在入门。这个“门”,是采访对象的心灵之“门”,也是采访对象的自卫之“门”。记者职业特点决定了工作对象的复杂性、多变性和随机性。与采访对象的多数情况是各为一方,从未谋面,自我介绍,握手相识,然后便相向而坐,“舌耕”开始,你急不可待地“取”,他慢若抽丝地“予”;你要求对方一下子打开心灵之门任你“探囊”,他却抱怨对你毫不了解,“顾左右而言它”;你费尽唇舌,他也急得冒出汗来……这是一幅多么不谐和的场面!入门的“钥匙”到底在哪儿?其实不用四处寻觅,就在你身上,具体地说就是你的口。记…  相似文献   

16.
编辑其实也是一种多重身份的人。在出版社,他是编辑,以编书为己任;为了编好书,他得买书、读书,这时他又成了读者,他要写点书评,读书札记,乃至洋洋论文,他就成了作者;如果,他要去听听营业员和读者的声音,抓一点“信息反馈”,帮助书店做些卖书的工作,那么,他又成了营业员了。这四重身份,被“书”一以贯之,最终当然还是编辑的本来面目。但是,每变换一重身份,对“书”的观察就换了一种角度,对书”的感受和体会就会出现变化,变得更“立体化”、“多样化”。这比单纯以编辑身份  相似文献   

17.
『快枪手』梁恩洪野箸梁恩洪是昭通报的年轻记者,他以“快”取胜,昭通新闻界的朋友送他一个雅号:“快枪手”。他对这个雅号也欣然接受:“当记者快不了,就不可能成为合格的记者。”1992年,曲啸在昭通演讲,引起了昭通人的很大反响。报社领导指定梁恩洪对曲啸进行...  相似文献   

18.
初次和他相识,是我出差归队后的第一天,一见面他就很坦诚地与我握手并自我介绍:“我叫季文豪,从某团宣传股刚调来,以后和你在一块儿工作,还请多关照!”季文豪,一个自命不凡的名字,听起来好熟悉!当我问及他是否与我常在报刊上见到的季文豪是同一个人时,他憨憨一笑说:“那不值得一提,习惯了,手中的笔闲不住”。好一个“习惯了,闲不住”!当翻开他的剪报本时,首先映眼的是扉页上的三句话:“两眼多看,脑袋多想,腿脚多跑。”从这三句话及那厚厚的剪报本中,我领悟到了他“闲不住”的执著追求。1983年,他来到胶东半岛服役。半…  相似文献   

19.
我熟识一位老裁缝,每次上街都得到他店里坐一会儿。最近,我请他给我做了一件春装,尺寸已经量好了,他忽然想起了去年曾给我做过一件秋装,硬是让我回家取来穿给他看一看,经过他仔细地对照反复修改尺寸之后才放心。我说做件衣服怎么这样麻烦。他说“七次量衣一次裁嘛。”尺寸量好了再看他操起剪刀,只听得一阵卡嚓卡嚓的声音,一件衣服三剪两裁就成了,真是游刃有余。我们搞新闻报道,不也同老裁缝师傅一样吗?应该把功夫用在下笔之前。诗人陆游“功夫在诗外”与老裁缝“七次量衣一次裁”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实“七次量衣一次裁”就是老裁…  相似文献   

20.
迄今为止关于张季鸾的研究章大多集中于他的“人论政”、“四不主义”等新闻思想,而对他的报业经营观论述较少,本试就他在这一方面的观点作一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