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锁春记》中美丽绝伦,才华横溢的知识女性庄芷言被称罹患“微笑抑郁症”而走向自杀悲剧。用阿尼姆斯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结合存在主义、尼采的精神三变理论可以进一步挖掘其死亡的原因及死亡悲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京华烟云》主要讲述了北京姚、曾、牛三个富裕家庭的兴衰起落。由于其独特性和生动描写,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读者的关注和研究兴趣。立足于文本分析,通过细致探讨文本,发现作品无处不是死亡,即所谓的"死亡情结"。希望通过对死亡情结的分析,能对理解作者生死观念有所帮助,进而为读者在解读《京华烟云》时提出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秋"有着独特的情结,他们大多从秋天的衰颓、零落、凄冷中看到季节更替、时光易逝,体会到时不我待的悲剧性人生,通过对秋景的描写,来表达自己深沉哀怨的心理体验,后人概括为"悲秋"情结。文人的"悲秋"情结随着中华两千年文明的发展得以延续,这种"悲秋"文化最终成为中国古代文人共同的文化情结。诗言志,词传情。"悲秋"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天上的"月亮"会和人世间的这些情结联系,认为"月亮和母性"、"月亮与团圆"的内在联系是我国古代文化中一种必然的心理定势,在这种心理因素作用的暗示下,"月亮"话语缠绕着中国人的乡土情结.  相似文献   

5.
长篇小说《弗罗斯河上的磨房》的故事结局颇耐人寻味。但是,从分析小说人物特征及作者的创作意图入手,并结合小说的主题思想及结构来探讨和阐述该故事结局的内在逻辑,显而易见主人公麦吉之死系主人公和作者心灵深处的"死亡情结"所致,而非单一或偶然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6.
安妮宝贝的作品,营造了一个非常个人化,同时也极度自恋的女性世界。安妮宝贝笔下的女性对自我给予了过度关注,她们的自恋通过追求有情调的生活、对爱情的依赖和怀疑以及对死亡的迷恋等方面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笔者试图以这三个维度为视角,对安妮宝贝创作中的"自恋情结"做深度剖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探讨苏童小说中的“怪圈”模式,即作家的创作规律。通过对这些规律的发掘,分析作家的先锋意识和带有寻根意味的写作手法,透视现代小说的叙述伦理。按照文中要谈的三种模式,论述分为三大部分:人物生命轨迹,悲剧命运的可循环性,南方情结。以苏童几部代表作为例,分析了作家在叙述中对空间维度、时间维度的把握,及这些把握对人物命运揭示的作用,同时在第三部分分析了作家的“原乡情结”,并对表现“原乡情结”的意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创的社会形态研究,至恩格斯逝世为止并未成熟.列宁提出了"宗族社会"的概念,但没有来得及深入研究.斯大林草率地将基本生产关系定为五种.郭沫若将"五阶段"视作研究历史的"先决条件",预伏了中国上古史研究的不幸.凡读过先秦典籍而又研究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都有一个"亚细亚形态情结",这一情结至今尚未解开.解开这一情结的关键,在于重新认定列宁当年提出的"宗族社会",实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9.
"约拿情结"是人在成长过程中逃避的心理结症,表现为难以克服的自我设限、拒绝成长、不愿承担自身应有的职责,逃避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最佳机会.这种使个体趋于"普通人"的情结被作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达出来,与读者产生视野融合,生发出无尽的艺术审美魅力,读者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体会到灵魂的"充实相",这也正是生命的重量所在.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怀旧"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赵薇导演的《致青春》、刘杰导演的《青春派》、王小帅导演的《我11》等以"青春怀旧"为主题的一批电影大受欢迎,成为当下怀旧情结的主要精神体现,在社会上掀起一股强劲的青春怀旧思潮。本文以探讨青春怀旧电影在我国发展到当今地步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为切入点,通过剖析怀旧情结在电影中的基本表现模式,由此对商业环境下电影中怀旧情结的错位价值以及怀旧电影的负面效应进行批判性思考,从而指出当下该类型电影中怀旧情结的弊端和对怀旧主体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1.
屈原以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高洁的人格,成为后代文人士大夫学习的典范。辛弃疾用自己的方式继承和发展着屈原精神及其创作上的艺术手法,屈原及其骚赋已深入到辛词内部,成为辛词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这一切都源于辛弃疾对屈原更深层意义上的相承关系,即辛弃疾身上浓厚的屈原情结:两人都有着执迷求索的悲剧人生,有着功名与诗名之间的理想困惑,都有依附与独立的矛盾人格。  相似文献   

12.
从社会、历史发展等多个角度探析了中国民众"奥运金牌情结"的成因,在调查当今民众对奥运金牌态度与认识的基础上,重新审视了奥运金牌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具有浓厚的乡土情结,这种情结影响到中国人的认知、生存观念、人生体验、价值观、荣誉观,甚至整个心灵世界。本文从广义修辞学的角度,以五个主题话语为切入点,具体分析了中国人的乡土情结的不同特点。  相似文献   

14.
1942年,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诞生,赵树理因在许多方面和<讲话>的要求相一致而"成名".经历了<讲话>发表之初的兴奋和激动,<讲话>发表10周年之际,他与之对照,作了真诚的自我检讨;<讲话>发表20时,他谦虚而虔诚地奉献"试笔"之作.<讲话>已经成了赵树理心头的一种"情结",但这种"情结"也在无形中禁锢了作者思想和创作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温庭筠词中禽鸟意象的频繁运用,充分体现了其诗歌创作的特色,不仅将许多色彩、景致、物件放在一起,使它们组织配合,形成一个美丽、和谐和画面,同时赋予一般化的事物以典型化的情结或感情,使所创作的词增添了丰富的情感内涵,不仅"句秀",更可谓"情切"也。  相似文献   

16.
《聊斋志异》写了各式各样的鬼,学人亦多有品评。但其中的“鬼书生”,做为一个群体,却鲜为人论及。本文正是从这个角度对它进行了探讨。群体的鬼书生,既有突出的共性特征,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性格。它们表现出的那种“科举情结”,实际上是封建时代广大读书人的悲剧。“鬼书生”们的身上显然有着蒲松龄的自况,它是蒲松龄刺向科举弊端的利剑,也是《聊斋志异》世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组群像。  相似文献   

17.
以扬州徽州籍盐商为代表的明清两淮盐商在我国历史上曾创造过惊人的辉煌,他们以其“儒商”的气质为世人所关注。其灵魂深处,有极其强烈的“入仕”情结。本文拟对其“入仕”情结背后的深层因素加以探讨,试图从其“入仕”情结的产生原因、表现、发展、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明清两淮盐商的“入仕”情结有较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霍桑的所有作品中都反映出了一个突出的特征,那就是自卑情结。这种自卑表现在作品的多个层面,能够解释其创作特点的形成。霍桑作品中的小说环境、题材、寓意、价值观都离不开他本人的心理。然而,对于这一自卑情结的产生,我们可以从其家庭历史、生理残疾、民族依附性这几个角度进行解读。霍桑作品中的自卑情结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下去。  相似文献   

19.
艾青诗作表现出浓浓的土地情结,阳光情结和宗教情结,这三种情结相互映衬,相互渗透、互为因果、和谐统一,共同贯穿着爱祖国、爱人民、爱世界、爱真理的母题,体现出艾青诗作的精神取向,具体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恋父情结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小女孩儿自幼年形成的亲近父亲、疏远憎恨母亲甚至与母亲竞争抢夺父亲的一种复杂的情感。《飘》的主人公斯嘉丽在其特有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恋父情结使其对父亲亲近依恋,对母亲则是一方面敬畏崇拜,另一方面极力反叛的复杂且矛盾的情感。斯嘉丽幼年成长的家庭环境以及其与父母双方特别是母亲的情感和关系,是斯嘉丽的恋父情结形成的重要原因,这种情结对斯嘉丽的性格和爱情婚姻都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