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很喜欢读新华每日电讯的“人物故事版”,常常刊登二、三则或三、四则人物故事,其实就是新闻里的人物通讯作品,因为所报道的人与事很使人感动,所以每次读到此版都会细看。  相似文献   

2.
石勇 《新闻前哨》2004,(9):45-45
写人物通讯,细节描写必不可少。如果说生动的事例和典型的环境是人物通讯的主体和骨干,那么精彩的细节就是镶嵌于其上的一颗颗闪光的珍珠。生动、精彩的细节,往往更加真实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3.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6,(12):52-52
读一篇好的通讯不仅吸引你一段一段地看下去,而且过后能不忘记,令你时不时地回味那些感人的情节。《检察日报》2006年5月12日第12版刊载的通讯《香炉里的秘密》就是这样一篇好稿。它是山东省临朐县检察院检察官冯恩国用第一人称讲述的生动故事。这篇1300字的通讯主要特点是人物刻画得形象逼真,在细节的描绘中凸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表露出的神情,生动地显示了通讯的主题。首先是写“我”的心情。作者本人随检察院科长老张去犯罪嫌疑人家中搜取物证。在路上,“我”对这次任务充满了信心:付某(受贿者的妻子)是一名农村妇女,丈夫(宋某)都被刑拘…  相似文献   

4.
周刚 《新闻通讯》2009,(4):58-59
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指做事。将这句话用在新闻通讯的写作上,同样经典。细节是构成人物性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环境特征的最小组成单位,是新闻的血肉,不可或缺。一篇好的新闻通讯特别是人物通讯,必然有精彩的细节;相反,没有精彩的细节,成不了好通讯。胡适先生说,《史记》中“奴婢与牛马同栏”,比楚汉战争重要得多。就是因为“奴婢与牛马同栏”这个细节,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生活。  相似文献   

5.
人物通讯是最容易感动读者的一种新闻体裁,在人物通讯中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既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也会让人物故事更加动人,为文章增彩,引起读者的共鸣。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采写人物通讯的实践,谈一下细节在人物通讯中的重要性,及写好人物通讯的细节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通讯中特别是在人物通讯写作中,了要有典型的骨干事例之外,还要运用人物有关的生动有力的情节与细节。俗说,红花虽好,还需绿叶相扶。精彩的情与细节有无穷的魅力,使新闻作品产生强的思想震撼力和艺术感染力。一、情节与细节在通讯中的地位和作情节是通讯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物通讯、事件通讯中尤为常见。著名记者柏生在谈论通讯采写时说:“通讯与新闻同,新闻强调用事实说话,而通讯除了事以外,还要有情节,有镜头,有联想。”(《采写通讯的几点体会》)通讯中有情节,是它有别于新闻的一个显著特点。比如,人物通讯里,如果没有情节,那就可能把…  相似文献   

7.
细节的描写对于通讯写作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能使人物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它能使事件场面生动地再现于读者面前,产生强烈的感染效果。特别是那些蕴含在事物内部、人物内心的东西,单靠语言或叙述是不能充分地表达出来的,这就需要选取一些深刻而富有表现力的细节来加以显现。比如通讯《车祸以后……》(《中国青年报》1988年3月23日)中,有两  相似文献   

8.
人物通讯《向旱魃挑战的科学家——记陕西省农科院原副院长李立科》(见《人民日报》1990年11月23日第三版,以下简称《向》)被评为陕西省1990年度全省好通讯一等奖. 这篇人物通讯所以成为上乘之作,正是因为突出了一个“情”字:科学家对人民之情,甘井老百姓对李立科之情,作者对笔下人物之情。字里行间,无处没有情,无处不动情。《向》稿一开头,摆在读者面前的就是严酷的事实:年迈的科学家、癌症、手术、遗嘱……在被推上手术台前,随着李立科一声“我死不瞑目啊”的遗恨和呼唤,读者的心怎能不顿时紧缩起来,一股又咸又  相似文献   

9.
秦殿杰 《新闻三昧》2008,(10):54-54
工人日报记者庞慧敏、实习生黎春香撰写的人物通讯《马路就是我的战场》(见工人日报8月26日第五版),充实、情景感人。全文2500字,通讯分为4个小标题:“开窍与不开窍”、“朴实的‘头尾’哲学”、“称职与不称职”、“马路就是我的战场”。  相似文献   

10.
《平顶山矿工报》的“人物写真”栏多次受到省评读委员会的好评,说这些人物写得活、立得起、有深度、有高度,把报道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人物写真”栏是《平顶山矿工报》新闻版的固定专栏,今年推出以来,已报道30多个典型人物。作为版面编辑,我在约稿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便是“新闻细节”。细节是新闻作品中使用最生动、最典型、最具体也最能反映人物个性特征的新闻事实。细节描写就是对事物的基本组成单位进行刻画,如对人物的一举一动、事物发展的具体环节、环境中的细小物体进行细微描摹。一、新闻细节在人物写真中的作用第一,彰显人物特…  相似文献   

11.
一篇好的人物通讯,除了主人公事迹本身 的过硬之外,就是作者笔法的生动感人了。那么, 作为新闻的采写者,怎样才能“笔下生花”,把通 讯写得一波三折,动人心弦呢?请读读《怎样打 动读者的心——关于人物通讯的创新》一文,可 能对你改进人物通讯的采写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采写人物通讯,最重要、也最难的是把人写“活”,让“人”不但有血有肉有灵魂,而且能从纸上“走”出来。读罢《栾城草农敢闹海》一文(载于2009年6月9日《石家庄日报》一版,作者赵俊芳、郝斌生),笔者的一个强烈感觉就是:真正把“人”写活了。  相似文献   

13.
刘亚东 《青年记者》2016,(16):45-48
科技常常蒙着神秘的面纱,科技人物又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所以,要想写好科技人物通讯,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 远离俗套 科技人物通讯是人物通讯的一种.一方面,人物通讯的所有采写要求对它来说都是适用的.作为一种最常见的通讯形式,人物通讯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启迪读者的目的.具体说来,比如人物通讯要有动听的故事、精彩的细节以及鲜活的语言等,而所有这些都是科技人物通讯必备的元素.  相似文献   

14.
白丁 《报刊之友》2002,(1):54-55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说真的。我打心眼里赞同和钦佩李清照这种感人心魄、催人奋进的生死观。所以,平日阅览书报杂志,对于那些敢于同命运抗争的人物故事特别关注。《中国新闻出版报》刊登的抗癌奇人顾德如的故事(2001年10月10日第二版),就是诠释这种生死观的又一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15.
综观本刊2001年以来刊发的一系列人物通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诸如<残肢走出非凡路>(2001年第2期)、<夕阳更灿烂>(2002年第5期)、<温柔女侠吴艾萍>(2004年第1期)、<乐于清贫求真趣>(2005年第1期)等都有精彩感人的细节,但是从总体上来说,通讯中的精彩细节明显偏少,更令人遗憾的是个别通讯中缺乏精彩的细节甚至没有细节描写.从写作层面来看,这种情况足以表明通讯作者对细节的作用以及如何选择、使用细节缺乏正确、深刻的认识.比如通讯<撑起兰台一片天>(2005年第2期)中有一个描述主人公初到档案局上任时面对的工作环境的细节,这个细节很成功--显然作者具有较强的细节描写能力,但通篇作品中却找不到一个直接展示主人公的品质、精神、个性的细节--作者缺乏的是对细节的深刻认识和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新闻故事”这一生动活泼、富有魅力的新闻文体在近年来的报纸上日渐增多,深受读者的欢迎。如《北京晚报》就开辟了“新闻故事”栏日,《新民晚报》有“社会故事”,其它报纸有什么“破案故事”、“新风故事”等栏目,《人民日报》也从1984年9月起在一版开辟了“凡人新书”专栏,相当多的稿件属于新闻故事。在近年来的全国好新闻评选中,新闻故事获奖的不乏其作。故有人称它是新闻报道中的一枝奇葩。新闻故事从大概念讲属于通讯的范畴,由于它短小精悍,也有人称它为“小通讯”、“微型通讯”。什么叫新闻故事?说完整点,就是:写一人一事为主,篇幅短小(一般五六百字),内容单一的通讯报道,特点  相似文献   

17.
人物通讯是用来报道特定人物的一种新闻体裁,是电视上最为常见的通讯形式之一,也是较难创作好的。好的人物通讯不光要有事迹,还要有思想,让人物有灵魂、生命。如果说生动的事例和典型的环境是人物通讯的躯体和骨干,那么精彩的细节就是人物通讯的精髓。有了生动、精彩的细节,才能更加真实地体现人物的情感和精神,才能让人物"活"起来,从而增强人物的艺术感染力。那么在电视人物通讯中如何用细节来展现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从而去教育人、感染人呢?本人结合自己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实际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8.
在这个连吃饭都盛行快餐的时代里,人们对通讯的阅读需求远不如短快的消息,所以怎样把通讯,尤其把长一点的通讯写“活”,就显得尤为重要。“活”有多种手法,而细节在其中的分量则是不言而喻的。好的细节描写不仅可以渲染气氛,深化主题,而且能够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人物的“立体感”,甚至可以催人泪下,感染读者。那么,细节的描写从何处入手?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种渠道:一是靠观察。具备一双敏锐的“新闻眼”,采访也罢,调研也罢,都要靠记者的眼睛去用心观察,捕捉常人难以发现的细节。《人民日报》老记者柏生早年采写《韧性的战斗》一文时,一头…  相似文献   

19.
《文摘周刊》的“人物”版自创立以来,历经多次改版,以其大气、厚重、有思想、且富有鲜明时代感的编辑风格颇受读者喜爱。在报社组织的读者调查问卷中,其阅读率和二次传阅率一直领先。本文主要探讨文摘类报纸,“人物”稿件应如何选稿定稿、如何组织版面,使“人物”版成为读者爱看、耐看的一个珍藏读物。  相似文献   

20.
新华日报读者来信版曾刊载过读者来信,指出“村长”应该称“主任”。可是去年7月13日,该报在二版显著位置刊载的人物通讯《可贵尽在细微中》,副题中又出现“记向西村村长茅裕林”字样。也许有人要说,目前农村中就是这么称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