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运用分形理论的知识,测算了武陵山区域著名旅游景区的聚集维数以及空间关联维数,显示武陵山区域旅游景区系统的空间分布聚集性较强,且具有多分形特征,空间结构呈现自组织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形理论,通过测算厦门市主要旅游景点之间的空间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探讨厦门旅游景点系统的空间结构演化的分形特征以及交通网络关联度。研究发现,厦门市旅游景点存在多个聚集中心,且有向带状、聚集融合发展的趋势,空间结构具有自组织优化的趋势,总体交通通达性好;厦门市景区布局具有明显组团向带状演变趋势,可充分利用交通优势和区位优势,发展多个聚集中心的景点组团区域,加强旅游资源要素关联度的空间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统计分组、综合指标和归纳推断等统计方法,对东、中、西部六省区2008年的经济发展指标与科技投入进行比较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六省区的高校科研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相似的区域分布特征,地区经济发展对高校科技投入具有较大影响,提高地区教育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提升教育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中国各省区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计算各省区碳排放,并采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分析经济因素与碳排放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从时间序列看,各省区碳排放、人均碳排放呈现逐年增加态势,而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从空间序列看,三者都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不同经济因素对碳排放的关联度存在省际差异;从产业结构看:东部地区碳排放与第三产业关联性最大,中西部地区碳排放与第二产业关联性最大。而居民消费水平和对外开放度与碳排放的关联度同样表现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规律,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区域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5.
在“倒u型”假说和“u型”假说的基础上,利用回归模型对全国及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演变趋势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全国和各地区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发展差距演变趋势。1978—1994年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符合“u”型,但1995年以后朝“倒U型”右端方向发展,呈收敛的发展趋势;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区域经济差距继续朝着“u型”左端方向发展,但是,近年来东部区域经济出现了一些新的经济特征,使得该地区有可能出现空间再结构化现象,这必将对其收敛的发展趋势造成冲击;中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符合“U”型,但2005年以后中部各省区紧抓发展机遇,经济差距开始朝“u型”右端方向发展,呈发散的发展趋势;1993年以来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朝“U型”右端方向发展,表现为发散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上海人口郊区化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分形理论,以上海为研究区域,结合统计分析、GIS分析技术,测算上海人口分形分维数,依据分形理论对上海区域进行人口分布和郊区化的分维刻画,探讨上海人口郊区化空间推进的规律,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人口分布分形维数的测算表明,上海人口郊区化以来,全市及中心城区的人口分布的集聚程度有所缓和,人口分形性态呈现优化,但是上海人口郊区化目前还只是近郊郊区化,还没有发展到远郊郊区化.  相似文献   

7.
发展旅游业对我国西部地区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西部各省市区均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但其总体水平仍然较低,不同尺度区域旅游发展的差异是主要原因。据此,本文获取2000-2017年西部12省市区旅游业相关数据,利用标准差、变异系数、Gini系数、Theil指数以及区位熵等方法对该区的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的区域发展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西部12省市区的旅游收入不平衡,且不平衡的格局相对稳定;西部12省市区入境旅游发展的非均衡程度、集聚垄断程度高于国内旅游,且呈逐年加大的趋势;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发展均呈现旅游地理单元内差异大于单元间的差异,且单元内差异是省际差异的主要来源;综合来看,陕西、云南的旅游发展位于西部省市区前列,宁夏、青海的旅游发展则相对落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西部省市区旅游发展差异、增强西部旅游整体竞争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分解式衡量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差异、省区差异和地区差异,发现总体上全国旅游经济差异呈现缩小态势,区域旅游经济相对差异在时序变化上有所缓和。国际旅游经济差异始终大于国内旅游经济差异,但国内旅游对旅游经济差异的贡献程度高于国际旅游的贡献度。区际贡献率整体呈现降低趋势,但区域内部差异贡献率属东部地区最高,东北地区和西部地区大致相当,中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9.
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综合性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基于我国经济与旅游发展的实际水平,以省市区为单位,运用波士顿矩阵法分析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区域比较。我国区域经济及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不平衡性,这两种不平衡之间又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我国区域旅游经济的差异主要表现为东部经济发达省区与全国其它省区,尤其是与西部省区之间的旅游经济差异较大,旅游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旅游产业的总体地位不突出,全国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更多地受少数旅游经济发达省区的高水平发展带动;旅游资源、产业结构、基础设施、区位因素、政策影响等方面是造成以上这些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利用颗粒成像技术对硫酸铝形成的高岭土和腐殖酸絮体在破碎后重新生长形成的絮体结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絮体生长一破碎一再生长过程中,腐殖酸存在时会导致絮体分形维数减小。絮体在生长过程中的分形维数随着粒径增加从1.60增加到1.80,破碎后絮体分形维数重新回到1.60。絮体重新生长形成的絮体的分形维数跟破碎强度有关,较长时间破碎形成的絮体分形维数没有明显变化,短时间破碎形成的絮体分形维数和生长阶段稳定阶段一致。絮体破碎后重构不是生长阶段絮体分形维数增加的原因,而是跟絮体分形尺度不变性及存在多级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1.
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东北三省的经济增长存在着分层现象,辽宁省对其他两省的经济增长带动作用不强,而黑龙江和吉林两省的经济增长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促进作用.此外,通过脉冲响应函数,进一步发现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强度较弱,且不稳定,东北三省作为整体并未形成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良性机制.最后,从增强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增长关联性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推动东北三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以人口为权重的泰尔L指数,对2001-2018年中部6省区域经济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差异呈上升趋势,各省份内部经济差异是中部地区经济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安徽省经济差异较大,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省内经济差异呈明显上升趋势,山西省和江西省省内经济差异较小,且变化幅度不大。在此基础上,从组间差异和组内差异两个角度进行了原因分析,并为缩小中部地区经济差异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国沿海发达省份服务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构建反映区域服务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沿海十省份的服务业竞争力进行了综合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和上海在服务业竞争力上明显处于领先地位,各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此外,我们通过因子分析得到服务业经济因子、投入因子、发展因子和潜力因子,计算了各因子权重及其指标构成。基于结果分析,提出提升各省服务业竞争力的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截面和面板数据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综合测度分析:首先基于 1978-2016 年各地区人均 GDP数据利用泰尔指数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而后基于我国 30 个地区2007-2016年的面板数据,在HDEA和SBM综合模型基础上得出我国四个区域 30 个省份的经济相对发展效率,并结合理论模型和静、动态面板模型对四个区域经济发展效益效率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特别是东、中、西部差异较大.对于区域经济效益效率整体上略呈 W型,并且伴有一定的省际差异,东西及东中西部差距较大,而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效益效率的影响机制作用效果有所不同,文章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因素给予分析,表明各区域之间应根据其实际情况对经济发展制定相应的政策,以此实现稳定、健康、高效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沿海12个省市2012年区域物流与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处于中下发展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利用2007-2012年福建统计数据,计算福建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灰关联度,考察指标间的关联程度,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自2009年以来,中国经济从宏观层面做了大幅规划与调整,区域经济新版图勾勒成型,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区域政策体系框架也在逐步建立并日趋完善。国家的区域经济新版图为各省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内蒙古地区如何利用此契机规划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本文基于密度、距离和分割的3D视角对内蒙古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和战略地位、市场前景、市场准入、技术特征、政策倾斜等方面进行描述与分析,找出其发展瓶颈,并从3D层面提出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抓手和引擎以及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红三角”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有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巨大潜力。“泛珠三角”是面对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及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而提出的包括香港、澳门以及广东、湖南、江西在内的九省、区的区域经济发展的“9+2”模式。“红三角”一方面有着经济发展的巨大优势,另一方面对“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但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差距,使得金融发展与城镇的协调度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本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协调度模型来实证分析各省域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协调性,分析我国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协调度不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因子分析的山东省区域旅游竞争力定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省旅游业发展迅速,但省内差距较大,存在一系列问题.定量评价山东省内区域旅游竞争力可找出不同城市的竞争优势与劣势,从而制定针对性的竞争策略.文中构建了一个评价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多维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借助层次聚类分析方法将17个城市分为三个等级,并分析其竞争优势与劣势,提出增强旅游竞争力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城镇化与金融发展具有很强的联动性,但我国区域经济与金融发展的差距使得金融发展与城镇的协调度不高且区域差异明显。通过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应用熵值法、协调度模型来实证分析各省域城镇化与金融发展的协调性,以及我国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协调度不高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