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序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但“两点钟”除外。 二、基数可用“两”,也可用“二”。但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互代。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边,“二”和“两”一般都可以用。如“两斤米”可以说成“二斤米”(但“二两油”不能说成“两两油”)。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如“两支钢笔”、“两个小孩”,不能说成“二支钢笔”、“二个小孩”。大小单位连续使用的时候,大的单位前边可用“两”也可用“二”,最小的单位前边用“二”,不用“两”。  相似文献   

2.
“二”和“两”都是数词,但用法却不完全相同。一“二”和“两”都可作基数,表示数目的多少,但充当基数时,用法也不尽相同。单独用在度量衡量词前面,“二”和“两”可以互用,如“二文、二斤”可说成“两文、两斤”。但“二两”不能说成“两两”。大小度量单位联用,用“二”居多,只有最前面的单位才可用“两”,如“二丈二尺”可说成“两丈二尺”,不可说  相似文献   

3.
“尺和斤的认识”教材内容包括建立1尺和1寸的长度概念,尺、寸之间的换算关系及简单的应用;建立1斤和1两的重量概念,斤、两之间换算关系及简单的应用.重点是:建立1尺和1寸的长度概念与1斤和1两的重量概念.由于小学生接触计量单位  相似文献   

4.
正目前,学生要学习许多国际统一的计量单位(以下统称"新单位"),诸如:米、千克、升等等。但我也可以发现,由于历史和文化等原因,学生走出课堂,会遇到一些很常见、更具地域性的"旧单位",例如:质量单位中的"斤",长度单位中的"丈"、"尺"和"寸",面积单位中的"亩"等等。尽管,这些"旧单位"在教材中早已不出现了,教师在教学中也不怎么提及了,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旧单位"仍在世世代代  相似文献   

5.
小朋友,你已经学过长度、面积、体积和质量等单位,对“米”“平方米”“千克”等都很熟悉,这些多是国际统一计量单位.那你听说过“公里”“斤”“两”“丈”“尺”“亩”等单位吗?虽然在现在的数学课本上很少见到,但在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在“火冒三丈”“半斤八两”“一亩三分地”等词语中也常常可以发现它们的身影.认识并了解这些单位,对我们解决许多实际问题都有很大帮助.下面,我就从数学角度给你简要介绍几个.  相似文献   

6.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7.
《论语·子罕》云 :“麻冕 ,礼也 ;今也纯 ,俭 ,吾从众。”(纯 ,丝也。《说文·糸部》)其中似乎反映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即在某一段时期 ,麻比丝更加珍贵。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注 :“冕 ,缁布冠也 ,古者绩麻三十升以为之。”《礼记》以布八十缕为升 ,《汉书·食货志》曰 :“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郑玄注三礼 ,依据汉制 ,推测古代布幅也为二尺二寸。在二尺二寸的幅内容纳八十根经纱为一升 ,这就是古代的经密单位。三十升即在二尺二寸的幅内有二千四百根经纱。汉制一尺合今约二十三厘米 ,三十升即经密 4 7根 /厘米 ,使用现代化的手段纺织这样精细…  相似文献   

8.
释“匹”     
“匹”有多种含义,既有“合”的意思,故有“匹配”一词,又有“势均”、“齐等”之义,故有“匹敌”一词。此外,还有其它含义。这里,着重谈谈“匹”作为人、马、布帛的计量单位的来历。布帛四丈为一匹(疋)。《汉书·食货志》云:“布帛广二尺二寸为幅,  相似文献   

9.
商鞅量高鞅变法“平斗桶、权衡、丈尺”(整顿度量衡制度),这个铜量就是当时制定颁行的标准器。据铭文,作于秦孝公十八年,一升的容积是16.2立方寸。经学者实测,知道秦尺一寸等于2.31公分,即一尺等于0.231公尺,一升等于190.69毫升,即  相似文献   

10.
今有平地聚粟,下周三丈六尺,高四尺五寸。问:粟几何?答日:一百斛。术日:置周三丈六尺,自相乘,得一千二百九十六尺,以高四尺五寸,乘之,得五千八百三十二尺,以三十六除之,得一百六十二尺,以斛法一尺六寸二分除之,即得。题目是:现在平地上聚积着谷子,谷堆底面圆的周长是3丈6尺,高是4尺5寸。问:谷子有多少?  相似文献   

11.
教学随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毕业总复习期间,在《量的计量》复习课的课尾,我习惯性地问道:“谁还有问题?”一位学生发问:“老师,我想知道一亩地有多大?”询问后才知,她在家无意中翻到了一本《江苏省农民负担监督卡》,上面有这样的内容:土地承包面积0.73亩,每年上缴农业税40元。这一问题使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还大量运用着公里、斤、两、尺、寸等单位,学生对它们到底了解多少。我随即进行了一次调查,全班51名学生,调查结果如下:调查内容了解人数(人)占的百分率1公里=()千米2141%1亩=()平方米00%1斤=()克714%1两=()克612%1尺=()厘米1020%1寸=(…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人们常将成年男子称作丈夫,老年男子称作丈人。男子何以称丈人、丈夫?东汉人许愼《说文解字》中有个解释:“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卷十下“夫”字条)。千百年来,人们谈起丈人丈夫得名由来,自然要引述许愼的这一段话。许愼之说可信么?我们认为,由于许愼抓住了丈人、丈夫从身高得名这一要点,为后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其方法是可信的。同时,也有可议之处,因为许愼尚未能从长度单位量值的变化中去推求丈人丈夫得名的由来。长度单位发展轨迹是怎样的呢?数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卖炭翁》一文中有“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一句,多数学生对此叙述不太理解,究其原因,一是对唐代的长度单位了解得不够,二是不了解唐代“宫市”的实质。所谓“匹”,古今长度是不同的。现在的“匹”,一般是十丈,而唐代规制,布帛每匹长四丈,宽一尺八寸。半匹,只?..  相似文献   

14.
“度”和“渡”有时容易混淆,这里试作一辨析。“度”有两种读音。一读du:①表示长短的标准。如《书·舜典》: “同律度量衡。”郑玄注:“度,丈,尺也。”由此引申出“程度”、“限度”、“强度”、“适度”、“制度”、“法度”等;②表示有气量,有胸襟。如《汉  相似文献   

15.
初师函授试用课本《数学》中,数轴的定义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长度单位的直线叫数轴。”这里的“长度单位”应改为“单位长度”。因为长度单位是一种计量单位,它是公制长度单位米、分米…和市制长度单位丈,尺、寸…的统称。而单位长度则是取一定的长度作为一个单位,有几个这样的长度就是几个单位。新编《初级中学数学课本代数第一册》也指  相似文献   

16.
“二”和“两”,人人会用,但不是人人都能用对。许多文章中存在着“二”、“两”不分或滥用的问题。那么,“二”和“两”的用法应如何区分呢? “两”是基数词。它几乎可以加在任何量词的前面,如“两张”、“两年”、“两斤”等等。只有一处例外,即在旧的重量单位“两”的前面不可以用,不能说“两两”,而只能说“二两”。 “二”大多用作基数词。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一)只可用在传统的度量衡单位量词之  相似文献   

17.
足球运动员在中场发球时,对方运动员必须离足球9.15米以上.为了表示这个范围,人们就在足球场中央画一个半径为9.15米的圆,这个圆就叫做“中圈”,每场比赛都从这里开球.罚球时,也是如此.以罚球点为圆心,向外画罚球圆弧,半径也是9.15米.这9.15米的规定是怎么来的呢?原来现代足球运动起源于英国,那时英国人用的是英制长度单位,它们是:1码=3口尺(英尺),1口尺=12口寸(英寸).当初规定,开球、罚球时对方运动员必须离足球10码以外.由于1口寸=2.54厘米,所以,把10码化成公制,长度就是:2.54厘米×12×3×10=914.4厘米≈9.15米.这就是“中圈”半径长度足…  相似文献   

18.
专业教学中要注意采用国际单位制编辑同志:国际单位制已在我国推广使用,但现在教学中使用的前些年出版的专业教材,所用计量单位仍是市制单位,如长度单位用丈、尺、寸,重量单位用担、斤、两等,加上一些教师习惯采用市制单位,其结果既给学生学习带来不便,也不符合我...  相似文献   

19.
项羽有多高     
两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发生了秦末农民大起义。起义军里,楚军有个领袖叫项羽,被人们称为“西楚霸王”。 据说,项羽身材高大,力大超人,能举起很重的鼎。古书上记载他身高八尺二寸,按现在的计算相当于2.733米。但是,历史学家却认为,楚霸王身高只有1.9米左右,还比不过篮球运动员姚明呢。前几年,在天律发现了一把汉代的铜尺,用这把铜尺来量,八尺二的楚霸王身高有1.89米。当然,这也足以证明项羽要比一般人高大。 你知道这把铜尺有多长? 《项羽有多高》答案:这把尺有0.231米长,即0.231米相当于一尺。项羽有多高@张永…  相似文献   

20.
“二”和“两”是我们常见常用的数词。虽然它们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但读音不同,用法也不同。 1.“二”可以表示序数,如二哥、二楼、第二等;也可以放在复合数词的中间或末尾,如五十二、一百二十二、二丈二等,而“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