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的回顾现实主义,作为文学上的一个专门术语,到底是什么时候产生的,还难以判定。就我们现在见到的材料来看,较早地使用“现实主义者”这个词的是席勒。他在《论朴素的诗与感仿的诗》(一七九五年或一七九六年)里说:“如果现实主义者在他的政治倾向上把目的定在幸福上面,这就须使人民的道德(精神)方面的独立性有所牺牲,理想主义者则处在幸福的危机,把自己看作他的目的。”虽然我们可以把席勒说的“朴素的诗”理解为就是他所指的“现实主义”的文艺作品,但席勒自己在论文里反复说明什么是“朴素的诗”时,却并不曾直截了当地说这二者就是一个东西。“朴素的诗”一词在席勒的文章里俯拾即是,“现实主义的诗”这样的术语却从未见到。就连“现实主义者”一词也是偶然一现。这个事实至少可以说明,“现实主义”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就是在席勒的时代也还未流行起来。  相似文献   

2.
“闺怨”作为中国古诗里的一种传统题材,其源当可追溯至《诗经》,其中以王昌龄的《闺怨》最为有名。这种极具中国文化特色的题材却进入古米廖夫的诗中。本文分析了古米廖夫《中国小姐》诗中对“闺怨”主题的误读。  相似文献   

3.
人们一般认为,在对人生、人性苦闷的思索中,中国文化常常更多的是一种形而下的苦闷,即政治抱负、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而西方文化则似乎更超拔一些,表观的多是一种形而上的人生人性普遍性的苦闷。然而,仔细翻阅李贺诗集,我们却不难发现,诗人不但对中国文化传统的政治抱负、政治理想不能实现的苦闷多有表现,而且通过“鬼”诗的创作,对人生人性普遍性的苦闷——死与生的问题,也进行了极有意义的探讨。只是,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很久以来,人们在论及李贺的“鬼”诗时,要么完全抛开其思想内容不谈,只注意其艺术特色,要么就是忽略蕴含于其中的深层意义而简单论之,从而指责“鬼”诗乃是在“憎恨现实、无力改变现实,转而厌弃现实的情绪支配下创造出来的。”“从这些诗里不仅找  相似文献   

4.
鲁燕  刘红霞 《考试周刊》2011,(74):59-60
古诗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精髓,是五千年来传统文化里的一朵奇葩。但是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老师们往往重视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却忽视了进行语言表达的系统训练,使得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古诗词教学中成为一个空白点。作者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以课文形式呈现的古诗词入手.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出四种语言表达的训练措施:述诗中的“画”、塑诗中的“人”、用诗中的“理”、学诗中的“法”。  相似文献   

5.
以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诗人为代表的“边塞诗派”在盛唐的诗苑里诗作颇多,独树一帜。历来学者探讨其精妙之处,对其翻译的文化价值却乏人问津。通过对比原诗与其翻译文本,分析译本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以期引起更多有关诗词翻译的探讨,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诗歌中 ,歌颂男女爱情的诗歌很多 ,而纯粹写夫妻爱情的婚姻诗却很少 ,且以悼亡诗为主。中国情诗从爱情走向婚姻 ,其风格也由大胆热烈变得深沉含蓄 ,是因为中国的家族制度在其全部文化中所处位置极其重要 ;受儒家文化的观念影响 ,被限定在“家”这个环境里 ;悼亡诗的感情之核心蕴含的也是中国文化的特殊内涵———家。  相似文献   

7.
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的诗句次序与正常的次序是不一样的,只有理清了诗的次序才能更好地理解这首诗。首先,这首诗的整体就是个倒装。应该先是见到李龟年,后是回忆当年,应该先有“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后有回想“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可诗却写回忆在先。写相逢在后,先写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后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朱自清认为:“《谈新诗》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在被称作金科玉律的《谈新诗》一文里,胡适提出了“新诗的方法”,即“诗需要用具体的做法,不可用抽象的说法”。在胡适看来,好诗就应该“能使我们脑子里发生一种———或许多种———明显逼人的影像。”和胡适明确提出“具体的做法”不同,闻一多并没有提出这一口号。但是从其著名的新诗“三美”之一的“绘画美”原则中,我们却能看到闻一多对新诗“具体做法”的不同思考。有论者认为,“闻一多新诗的‘绘画美’表现在诗人通过具体景物的…  相似文献   

9.
儿童诗四首     
四季的太阳诗胡晨(小学三年级)春天的太阳暖心房,夏天的太阳麻辣烫,秋天的太阳金灿灿,冬天的太阳懒洋洋。快乐躲在哪里诗付佳丹(小学二年级)有人问:“快乐躲在哪里?”小鸟说:“快乐躲在绿绿的草丛里。”小鱼说:“快乐躲在清清的湖水里。”老虎说:“快乐躲在茂密的树林里。”我说:“快乐躲在我们的校园里。”树爷爷太阳火辣辣的,树爷爷撑开碧绿的伞,让风从它的缝隙中穿过,为人们,送去阵阵凉风,可是他自己,却让太阳烤得冒油。玉米牙诗虞立平(小学四年级)诗强薇(小学二年级)前几天,我掉了一颗牙齿。我吃玉米时,把一粒…  相似文献   

10.
《诗经》里的诗,尤其是“国风”,多采自民间.但看语言形式,则显然已经过当时文人的后期整理.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说的是《诗经》里的诗,率真不虚伪.而在后世文人们的解析里,那些诗则满是“政治正确”的规劝或讽刺,全无半点率真意味了.比较官方化的“雅”“颂”部分我们姑且不论,“国风”写的都是人世风情,并非帝王将相的政治觉悟与道德操守,所以不回到日常的人情层面,就没法读懂那些浑然天成的诗.  相似文献   

11.
“诗言志”是中国诗论的 “开山的纲领”。但这一命题的明确提出却经历了一番曲折的历史进程。春秋战国时期, 从接受和功利的角度提出 “诗以言志”, 至战国末期到秦汉之际才从创作的角度明确表述为“诗言志”。完成这种转变的是孔子、《乐记》和《诗大序》。在“诗言志”的命题里, 一方面注意到了诗作为艺术与其他文献的区别, 是情感的表现, 而且必须诉诸情感才能发挥“诗”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 却又从道德、政治的角度对 “志”进行规范。显示了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前行中的艰难、犹疑与困惑  相似文献   

12.
古代中国不仅是一个“诗国”,而且也是一个“丝国”。诗与丝,前者作为精神文化的代表,后者作为物质文化的代表,两者很早就缔结在一起,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重要的组成部分。丝与诗的紧密结合,成为我国古代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全唐诗》中,出现大量与丝绸相关的“丝绸诗”,“丝绸诗”中有大量关于女性形象描写的诗句。“丝绸诗”中女性形象的丰富多彩,体现了女性在唐代丝绸文化发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纯诗”是“性灵”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它追求“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美不言”的至高审美境界,纯粹美的艺术理想。20世纪中国诗歌在法国象征主义“纯诗”那里找回了自己民族纯艺术传统的文化记忆,目的却多在寻找合乎现代性要求的、新诗形式建构的多种可能。中国化“纯诗”的时代命运表明,新诗回归文学本体之路,是20世纪中国诗歌一次颇为艰难的文化之旅。  相似文献   

14.
谁说没有规则?明明白白写着:“请不要践踏花草!”可他却在草坪上拍照。问他为什么?他满不在乎:“别人也这样做。”谁说没有规则?明明白白写着:“不准超载!”可他的中巴却塞进了19个小学生。问他为什么?他十分惊讶:“交警没看见。”谁说没有规则?明明白白写着:“不准随地吐痰!”可他却把痰吐在花坛里。点评小诗虽然读来诗味不算浓,但作者对践踏规则的行为深恶痛绝,还是不难察觉的。违规行为与规则的对比,有助于主题表达。结尾对于遵守规则的呼唤,其实也是对文明社会的呼唤。问他为什么?他瞪起眼睛:“关你什么事。”谁说没有规则?规则就在我们…  相似文献   

15.
把流沙河先生称为散文家,他大概会感到惊讶.本文将要举例分析的他的一系列作品,我想没有一部在他意识里是当作散文来写的.在这一代撼动文坛的众多泰坦族男女巨人中间,他的身影始终笼罩在诗的长袍里,出道出名、获罪获奖皆缘诗起.对诗,其内心追求之执著与命运缠结之紧密,可入我们民族“九死未悔”一类诗人.然而进入九十年代,沙河先生笔下诗的文字骤减,而非诗的文字却激增,出人意料.八九年下半年至九一年初,他专心致志去写一部奇怪的《庄子现代版》,“拖古人到现代来讲话”,玄思妙解,放言高论,把那“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发挥得淋漓幽默且现代.虽消耗生命一年半,“近视爬到五百五”,他却蝶梦不醒,“乐不可支”(《庄子现代版·前言》).那心爱的分行排列的文体倒似忘在了爪哇国.九二年到九四年,他文体再变.“仿东方朔”,假丫先生,著语录体,得“丫先生语录”四百则成书.自嘲他嘲,蜕尽儒雅艰深,戏谑鄙俗,蝎刺世相,全是引车卖浆者流白话.诗呢?他自己说:“诗散云烟,壮志已全消”了(《九句话》).  相似文献   

16.
白居易在《与无九书》中把自己的诗作按内容分为三类:“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因事立题”,谓之讽谕诗;“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翫性情者”,谓之闲适诗;“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者”,谓之感伤诗;三者之中,以《长恨歌》为代表的感伤诗甚为时人所推祟,可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时之所重,仆之所轻。”因为,在自居易的思想里,儒家传统思想虽占着主导地位,却还杂有释、道的色彩,他所“奉而始终”的是“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立身处世之道,而讽谕诗正可明其“兼济之志”,闲适诗恰能示其“独善之义”。  相似文献   

17.
【辩论材料】随着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的交流加强,西方的节日越来越受到一些年轻人的喜爱,而我国的传统节日却相对呈现“冷清”之势。一些年轻人甚至对春节这样重要的传统节日也少了很多期待,而在洋节日里却表现活跃。有人说,年轻人觉得洋节日更有意思,也许今后大家都只过洋节日啦!也有人说,我们的邻国韩国都已经把“江陵端午祭”向联合国申报为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这说明传统节日正在受到重视,我们的传统节日,就是我们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肯定不会消失的。  相似文献   

18.
双桅船     
雾打虚了我的双冀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岸阿,心爱的岸昨天刚刚和你告别令天你又在这里明天我们将在另一个结度栩遇是一场风景,一盏灯把我有联索在一起是另一场风景,另一盏灯使我们再分东西不伯天涯海方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_一_- [简评】 《双桅船》一诗中的“双桅船”,实际上就是指的诗人自己。诗中写“船”与“岸”的对话,实际上就是诗人的内心独白。 舒婷被称为“会唱歌的莺尾花”,她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常常是在温柔平静的外表的笼罩下,隐寓着一个骚动不安的灵魂。《双桅船》写自我,而又超越了自我,是对人的生存,人的…  相似文献   

19.
“怎么搞的,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了,真笨!”在课堂上,常常见到有的老师这样吹胡子瞪眼地训斥学生。这使我想起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循循善诱教香菱学诗的故事。 小说《红楼梦》第八十四回里写道,香菱向林黛玉学习作了两首《咏月》诗,第一首只是凑和了一些与月亮有关的事物,但林黛玉只是说“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所以“词句不雅”,仍然鼓励说“意思却有”,“只管放开胆子去做”。第二首诗,香  相似文献   

20.
诗与画作为两种紧密联系的艺术样式,被称为孪生姊妹。“书画异名而同体”,“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等名言隽语足以表现二者作为姊妹艺术的相通互借之处。然而,诗与画毕竟又是两种不同的艺术样式,其特殊性自不待言。况且中西艺术史上关于诗画的比较研究又是以各自的艺术实践为基础的,同样是诗,或同佯是画,在中西方却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所以本文就以中西方传统的诗画对比观为基点来探讨它们各自所体现的历史文化内涵。众所周知,在诗与画的关系上,苏轼倾向于“诗画同律”说。在《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中有“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名言,而在《书摩诘蓝田烟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