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出于理由的行动如何被理由解释,学界分为因果主义和非因果主义两派。因果主义认为理由对行动的解释是因果解释,非因果主义认为理由对行动的解释不是因果解释。因果主义面临怪异因果链条的挑战:在某些情况,理由引起了动作,但这些动作不被视为行动。因果主义者试图刻画理由引起行动的正确方式以回应怪异因果链条,但这些尝试不成功。非因果主义面临对比解释难题的挑战:如果两个理由都能解释行动,只有诉诸因果事实,才能说明行动究竟出于哪个理由。文章主张一种承认理由具有因果作用的非因果主义。理由具有因果引起和非因果辩护双重作用,但只有后者才能解释行动,理由的因果事实与理由对行动的解释不相干。  相似文献   

2.
理由是判决的灵魂,然而它往往不被重视。本文根据法律规定,结合司法实践,论述了理由在判决书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理由应有对案件事实进行分析论证、对证据进行分析认定、对诉讼参与人的主张或原审法院判决进行分析评断、伸明判决目的、引述法律条文等五个构成要件;提出了写好理由必须正确处理其与事实、证据、法律根据和结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论证思维由观点(或信念)、证据(或理由)和结论三要素构成,论证思维的基本结构是理由支持主张,其中理由不能与论点相同,理由不能比论点更可疑。论证思维过程的展开  相似文献   

4.
物理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核心是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评价交流等环节,而在这每一步中都包含了一个重要的因素:证据意识.也就是说,对于合作中的学生,我们除了要知道他在每一个环节中的具体主张外,还应当要求他说出提出支持这些主张的证据.证据是材料、数据和理由的总称,"基于证据的科学探究"才是一种  相似文献   

5.
规范伦理学视野中的"认同"意味着行动的"合道德"理由;但是,这还不能达成道德行动的行为动机与辩护理由之间的统一,所以,美德伦理指出"道德理论与道德生活"之间的不和谐。本文试图通过对"认同行动"的拓展性分析,在以"行动者(Agent)"为中心的规范伦理学结构框架中解决这一"内在矛盾"问题。具体指出:"认同"是指称行动者的道德意向行动;而"行动"意味着行动者"个体认同"的伦理性现实。在此基础之上,"消极的"与"积极的"两种认同行动的区分,意味着现代世界中"伦理认同"可行性形态的道德哲学基础转变。因而,行动者的"认同行动"内蕴于规范伦理学的结构之中,拓展了伦理的"规范性"空间,并且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德性伦理的传统世界与现代性之间的混淆。  相似文献   

6.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学术研究当中最具原创性的理论。该理论认为,行动具有能动性,但是这种能动性是一种“所做”而不是一种“所欲”。于是,能动性与权力逻辑地关联在一起。并认为权力是一种转换能力。吉登斯正是通过对“强结构而弱行动”以及“强行动而弱结构”这两种理论倾向的两次批判和超越,完整的阐释了行动概念;并且通过澄清了行动与目的、理由和动机的关系。实现了对诠释社会学的第一次超越,从而建立了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7.
许多初写议论文的学生较为关注理由的阐述,相对忽视证据的使用和推敲。习作中的理由有时缺乏举证支撑,有时以虚构的、道听途说的事例为证据,或以凭空构想、无法确认的假设信息为证据,或以逻辑不严密的推论为证据,导致理由的说服力降低。就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的学生而言,“有理由无证据”的情况相对较少,“自以为已经举证,而实质上所举内容并不可靠,理由没有得到有效支撑”的情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8.
似真推理能否独立于演绎推理和基于概率的归纳推理,成为第三种独立类型的证据推理形式,法律逻辑学界和证据法学界存在争论,主张似真推理与概率推理存在本质区别的观点可称为二元论,其理由是似真推理思想能够支撑似真证据理论,在理解证据证明力概念方面非常有效。主张似真推理与概率推理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还原的观点可称为还原论,包括似真性还原论和概率还原论。似真性还原论主张概率推理本质上可以还原为似真推理,其理由为概率在司法证明中不起作用,而似真推理可以避免概率推理所面临的证明难题。概率还原论则主张似真推理可以还原为概率推理。实际上,二元论和似真性还原论进路均失之偏颇,而概率还原论更为合理。似真推理不能被视为第三种类型的证据推理形式,因为似真推理本质上就是概率推理,概率才是似真推理与概率推理的相同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9.
《宜宾学院学报》2015,(4):96-103
在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中,证据合法性问题往往被真实性问题所遮蔽和替代。这不符合定罪量刑的证据必须同时具备相关性、真实性和合法性的共识。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目的界定不清晰以及对"合法性"的界定不明确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要实现我国刑事司法的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应该赋予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单一目的,通过提高侦查人员的侦查能力降低口供的证明作用或者线索作用,将证据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统一在证据证明的标准内。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论证类型,权衡论证的性质、结构、图解等问题一直备受学界关注,争辩激烈、讨论深入.围绕正反理由之间"胜过"关系的认识与刻画、正反理由在权衡论证中作用的解读、将权衡论证图解为组合、收敛抑或其他结构的合理性三个难题,探讨学界关于权衡论证重构与图解中的现有解读,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在权衡论证中,正反理由既可以组合方式,又可以收敛方式支持或反对结论.(2)反面理由不等于反驳,但从其表达质疑的方式上看,完全可以表现为削弱性反驳而不仅仅是一些学者所主张的否定性反驳.(3)反面理由虽然具有破坏力,但权衡的结果显示,其并未减弱正面理由对结论的支持力,而只可能影响正面理由对听众的说服力.  相似文献   

11.
关中客 《电大教学》2010,(2):112-112
理查德·克拉克(Richard E.Clark) 克拉克说,“相信你的观点,但紧接着是证据”。就现状来看,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理论步伐相对较快,实践实证与应用远远落后;泛泛而谈介绍评价的多,实实在在扎实研究的少。观点主张多,事实证据少。他的这一句忠告,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公民行动两种主要研究路径具有局限性,应正确认识当下中国公民行动具有社会抗争和政治参与相互交融的特征。"抗争—参与"是理解中国公民行动的新的解释框架。这一新框架统摄抗争性参与和参与式抗争这两种具体的公民行动模式。两个典型案例展示了"抗争—参与"行动的因果机制和运作机制,由此主张促使社会抗争与政治参与进一步交融,促进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全面提升公民行动水平。  相似文献   

13.
理查德·克拉克(Richard E.Clark) 克拉克说,“相信你的观点,但紧接着是证据”。就现状来看,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理论步伐相对较快,实践实证与应用远远落后;泛泛而谈介绍评价的多,实实在在扎实研究的少。观点主张多,事实证据少。他的这一句忠告,对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严格排除非法证据"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一项重要任务.2017年中央审议通过规范性文件对这项任务作出了细化规定,其对公安机关侦查取证理念、把握非法证据范围、规范讯问行为、处理侦诉辩审关系等方面具有深刻影响.公安机关应在厘清"严格排除非法证据"内涵的基础上,从这些方面综合着力应对.  相似文献   

15.
行动调节理论是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范式的心理过程理论基础,是"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一完整行动过程的基本理论依据.探讨德国行动调节理论的基本观点、行动模型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并概括这一理论对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改革与创新的几点心理学启示.  相似文献   

16.
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最具原创性的理论,是立足于日常生活世界的本体论研究。该理论认为,行动具有一种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一种"所做"而不是一种"所欲"。能动性与权力逻辑地关联在一起,权力是一种转换能力。有意图行动的意外后果表明行动者的能动性是受限制的。吉登斯正是通过澄清了行动的概念以及行动与目的、理由和动机的关系,实现了对解释社会学的第一次超越,从而建立了社会学方法的新规则。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7,(8):67-73
"一对一"证据多发生在单独实施的犯罪行为中,属直接证据,且多属言词证据。其直接性、言词性和隐蔽性的特征使得与之相关的事实查证和证据认定陷入困境,最终导致法院无法准确定罪量刑。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在于制定有效的证据审查认定规则,充分发挥间接证据对直接证据的印证与补证功能,正确运用一系列证据规则排除合理怀疑,并最终确认案件事实。  相似文献   

18.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一种通过教学组织实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方法,目前仍处于发展完善阶段,通过构建具有规范性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可以推进行动导向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构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既要把握其实施原则,又要依据教学学生主体理念和项目课程等思想,制定出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的组织实施过程;通过行动收集信息阶段、行动计划制定阶段、行动实施阶段、行动评价阶段等四个过程的教学过程,实现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一般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的地位和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规范性文件是数量最为庞大的抽象行为,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行政诉讼中,经审查合法的一般规范性文件,应当作为法院判定依据它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依据。此外,一般规范性文件还是行政诉讼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20.
建立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立法理由公开制度,有利于公众参与立法,遏制立法中的不当行为,有助于进一步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从地方法制的角度来看,从地方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开始建构立法理由公开制度,符合我国改革进程中地方“先行先试”的一贯思路,有利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立法理由公开制度积累经验;另一方面,立法理由公开制度作为立法公众参与的重要保障,也能成为地方法制建设和相关制度改革的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