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阳明哲学构建了一个意义世界,此意义世界涵涉多个领域。阳明之"心"具有本体之心和主体之心两个层面的含义,作为本体之心,它可以向内,向外两个方向展开,作为主体之心则含有个体之心和类心两方面的意义;阳明之"物"指客观事物,但更多指向"意向客体",二者属于不同的范畴,后者包含事物和事实两个层面的含义;阳明之意义世界的第三向度是关系——心物关系,具体呈现为意向性。心、物及二者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心物在不同向度的合一,即意义世界的多向度构建。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智能技术尤其是GPT等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与技术在教育领域的互构不断增强。一方面,技术的快速迭代发展促使机器不断“人化”,甚至作为行动主体参与到教育当中,不仅重新构建了“人—技术—世界”的关系,而且导致技术在教育中的角色逐渐从“教学工具”向“教育行动者”转变,并通过“技术凝视主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引导与塑造。另一方面,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介入导致人的“机器化”加剧,体现为:被技术嵌入的教育主体从“自然人”向“赛博格”转变,人类认识形式从身体感知向机器感知转变,人的主体价值被智能技术划界与规定。为破解智能时代技术带来的主体性危机,应以“培养人”为意向坚守教育的价值指向,使技术意向性与教育目的性相统一;以“否定性”为奇点透视教育主体的人机之别,着力培养学生的反思与批判能力;以“创变”为核心培养学生的新型创造力,使学生在具身认知与机器感知下形成创变能力;以“善智”为目标构建教育中的人机互动,使教育技术在高效应用的同时能被有效规范。  相似文献   

3.
一、充分认识培养中职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在他的一本名为《智力的结构:多元智能理论》的书中首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结构的理论,认为人至少有七种智能: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他首次把人际交往智能纳入了智力的范畴。有人说“成功=30%知识+70%人脉”,更有人说“人际关系与人力技能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因为人的生命永远不孤立,我们和所有的东西都会发生关系,而生命中最主要的也就是这种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既是每个人职业生涯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也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的悄然兴起,不仅有力诠释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而且给我们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理沦的提出者霍华德·加德纳教授认为:人的智力是南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问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以上智能构成。加德纳提出: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智能时代将真实与虚拟交融,两者的交织引起生活同道德世界的非同步重构,并带来道德所处时空、认知及实践方式等全方位变革,构建起技术支持下一种全新的道德图景。然而,虚拟与现实并存的道德时空充斥的虚假,存在遮蔽真实的可能,精准化而程序化的技术具身可能弱化主体身体的道德感知能力,工具理性可能削弱主体生存的价值基础,迅捷且简单的匿名虚拟交互也可能使主体关系走向疏离与淡漠,并衍生出诸多的道德问题,如道德真相遮蔽化、道德感知离身化、道德关系疏离化和道德价值“趣悦化”等。为了在智能时代虚拟漩涡中辨别虚假、摒除虚伪,寻回道德的应有真实,应以现实道德伦理规范为尺度划定虚拟介入范畴,以善与正义为核心牵引技术发展走向;共建不确定性风险意识,以合理合情合法为标准探寻技术与主体身体、算法与主体价值统一的确定性路径;复归人应有的主体性,在复杂的时代境遇中成就主体的真实智慧。  相似文献   

6.
布伦塔诺区分了心理现象与物理现象以及相应的两种感知,并在心理现象中进一步划分了表象、判断与情感活动,这些心理现象不是表象便是立足于表象之上。表象的意向关系是一种指向对象的关系,判断与情感活动则是一种对立的意向关系。胡塞尔认为布伦塔诺的意向关系是含糊而有歧义的,因此他对布伦塔诺关于两种现象的划分与心理现象的定义进行澄清,将布伦塔诺的意向关系改造为作为实项内容、立义特征与意向内容之统一体的意向性,并针对心理现象的定义提出了意向体验的定义,即任何一个意向体验或者是一个客体化行为,或者以客体化行为为基础。  相似文献   

7.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在反思传统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智力理论。他指出以往的智力测验关注的只是被一定社会、文化所重视的语言和数量逻辑能力,忽视了对于人类发展同样具有重要作用的其他能力,如空间能力、交往能力等,并且传统的智力测验只是对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具有一定程度的预测性,而无法预测学生在校学习成绩以外的潜力与表现。所以,加德纳认为传统的智力测验是狭隘的,它不但不能预测学生的潜力,而且还会导致人们形成一种狭隘的智力观。基于此,加德纳认为智力就是解决问题或创造具有某种文化价值产品的能力。他认为人类有七种智能类型: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  相似文献   

8.
该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了智能主体作为认知工具对人类学习的影响。从理论的角度,智能主体可以扩展人们的最近发展区、培养学生的认知策略,它是一种认知工具;从实践的角度,智能主体的教育功能包括处理信息过载、作为教育专家和为学生创设编程环境等,智能主体的设计决定了它的有效性和功能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现代哲学是主体间性哲学,存在被认为是主体间存在,世界不是客体而是主体,是自我主体与之对话并达到理解的另一个主体。主体间性不是从主客关系而是从主体与主体的关系来规定存在。它体现了这样一种思想:只有把世界(他人与自然)不看做死寂的客体,而看做像自我一样的主体,才是本真的存在,才能最终把握世界和达到自由。也只有把世界(他人与自然)当成主体,才可以在与世界的交往、对话中,克服自我与他者的对立,建立和谐的关系,达到互相理解和自由,这才是本真的、理想的人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产生了教育过程中技术居间(mediation)作用异化的问题,其直接原因是技术意向的搭配含混,深层原因是经验脱离的意向偏置,外部原因是资本市场对教育技术意向性的渗透.基于此,在教育中技术意向性应遵循教育的意向性,明确教育中技术需突显的过程性指向.在教育实践中应明晰不同技术的结构指向与居间作用,根据技术在人与世界互动中的居间关系可以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具身的技术、诠释学的技术、它异关系的技术以及背景关系的技术.在教育中应根据技术的意向特征,通过有效组合不同居间关系的技术,打破单一技术局限、遵循教育意向,更优地助力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1.
一、多元智能理论概述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的教授加德纳在他所著的《智力的结构》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力的理论。他认为每个人至少有九项智能:即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个性又称为人格 ,是指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大学生的个性心理是随着年龄、知识、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大学生的个性培养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是 2 1世纪人才培养的重要课题之一。大家知道 ,大学生成才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又改造自我的过程 ,其显著的特点是独立意识主宰自我意识的发展。独立意向是自我意向中最为主要的意向活动 ,它在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表现为不依赖他人而独立行动的意向 ,在主客观关系中表现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在现在与未来的关系中总是把目标指向未来 ,按照未来生活和…  相似文献   

13.
人机协同系统正在全面渗入人类的工作与生活,社会正快速地人机协同化。在弱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没有“意向性”,但其智能程度在迭代进化中。人机协同系统存在人类与机器两类智能主体,以及人类智能、人工智能和协同智能三种智能元素,其中协同智能的主体是人类,人机协同系统的智能是分布式的。受国际关系“软”“硬”“巧”实力三分理论启示,本研究构建了人机协同时代社会智能的三维模型。“三维”指硬智能、软智能和巧智能,机器拥有更多硬智能,并向人类“学习”软智能,人类拥有更强的软智能和巧智能,并把更多的硬智能“让渡”给机器。基于社会的快速人机协同化,教育所培育的学生核心素养应以发展学生的软素养和巧素养为重点,在硬素养维度着力培育学生的计算思维。未来人机关系将决定个体的社会存在,因此强调以人机协同的价值观、意识、能力等为重点的巧素养培育具有前瞻性。  相似文献   

14.
智能是一种认识能力,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编辑的智能结构是编辑在创造性劳动中所必需的稳定的能够产生新思想、新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智能水平和独特的智能特征。21世纪将是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作为传播和创造新知识、新科学的编辑,必须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智能结构,才能做好编辑工作,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15.
小说创作是一种发现美、表现生活中美的过程。其中小说家的智能世界起着极重要作用。作家智能世界,是一个充满了主观性的动态系统。它主要体现在审美感受能力、艺术幻化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几方面。这三个方面又呈现着客观与主观、情感与理念、生活与审美诸多方面的生动转化与审美创造规律。此三位一体贯穿于作家从生活到语言艺术文本的全审美创造过程。  相似文献   

16.
人工智能技术引领的智能教育革命方兴未艾,各类智能教育新应用为教育发展增值赋能的同时也隐匿着巨大的伦理风险,不断侵蚀着人类教育几千年来所坚守的道德基础。研究从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三重哲学视角对智能教育的技术伦理问题进行本质还原,探寻智能教育伦理风险的原点逻辑和治理之道。从本体论出发,智能技术的本质是以符号世界替代真实世界,这会引发盲目的科学崇拜,只有保有对智能技术的理性与慎辨才能指向智能教育的澄明进路;从认识论出发,智能技术颠覆了主客二分的"人-技术"关系,奇点超越后混乱的人机关系将导致不可测的道德危机,只有在承认智能技术"类人"身份后赋予其道德观念和道德能力才能形塑智能教育的道德进路;从价值论出发,智能技术描绘了教育公平的美好愿景,但其深藏的技术偏向可能把教育带向更深层次的歧视和不公,只有依赖制度力量构建问责机制对智能技术应用予以监管,才能促进智能教育的福祉进路。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新的媒介,智能机器拓展了媒介的意涵,它们在多个层面发生作用,影响不断深化。作为连接中的行动者,算法和智能设备建构、调控着各种关系,也赋予内容和关系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一些智能机器已从媒介进化为传播主体,这些“机器媒体”对内容生态也将产生复杂影响。智能机器也是个体和人类进行自我认知的媒介,是人的镜子,但它们能否帮助人进行准确的自我认知,取决于人如何利用它们。成为基础设施的智能机器,塑造着人们的生存环境、数字自我,也塑造着人们的现实行为。  相似文献   

18.
张晓琴 《青海教育》2009,(11):43-43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霍华德.力口德纳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并非像人们过去想象的那样,主要是由逻辑思维和语言能力构成的。他提出,人的智能至少可以分成语言文字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旋律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类型。  相似文献   

19.
指称问题是分析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而以往的探讨大多不加区分地使用指称和指称对象,这大大影响了我们对弗雷格思想的理解。事实上,指称是意向指向关系,而指称对象是客观事实或事态,含义确定的不是指称对象,而是指称。因此,能被指称的指向关系都具有能被理解的含义。所不同的是,具有真实事实或事态的就具有了真实的含义,否则,只具有意向含义。  相似文献   

20.
对传统教育评价的变革--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评价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多元智能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有关人类智能结构的理论,它的蕴义与素质教育思想不谋而合。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是一种多元化和情境化的评价,它关注的是智能类型和学习类型的差异而非智商的高低和学习成绩的好坏,主张让学生参与对自己和他人的评价。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为我国素质教育评价的实施提供了新的视角,对研究性学习评价的开展也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