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丽江市玉水寨东巴为被试,采用词义感情色彩判断和命名任务,考查知觉表征和语义表征在纳西东巴文黑色素字认知中的作用.结果发现:(1)对黑色素字的词义感情色彩判断慢于对非黑色素字,错误率亦高;(2)命名黑色素字与命名非黑色素字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但错误率高.整个研究表明,知觉表征和语义表征在黑色素字认知中同时被激活,知觉表征激活的强度取决于材料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知觉表征在语言认知中只有有限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数量表征是人类重要的基础心理能力,包括了符号和非符号两种表征系统。非符号数量表征是个体不需要依赖符号知识对视觉、听觉或跨通道呈现的实物或实物记号的数量刺激进行表达和运算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种系进化基础,先于语言发生。在未接受正式数学教育之前,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就能在平面空间和三维空间内表征非符号数量,并表现出了在视觉-听觉跨通道条件下的抽象非符号数量表征能力。个体早期即可能拥有两种特点不同的离散量表征系统:对非符号小数量的精确表征和对大数量的近似表征,但对其产生机制还存在不同的理论解释。在符号系统出现后,非符号数量表征和符号数量表征在行为及神经机制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并可能通过映射过程在头脑内部相互转换。与符号数量表征相互作用发展成为个体高级数能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3.
混合认知是不同认知方式的组合或整合。它是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实质是不同适应性表征系统(自然的和人工的)的融合,其中适应性表征能力是不同认知系统的共性。混合认知系统的其他属性或特征都是由这种基本能力衍生而来的,这些特征包括自主性、能动性、具身性、交互性、符号性和语义性。尽管混合认知强化了人工的“智能”,但其黑箱性仍然难以消除。混合认知作为可解释人工智能的出现,有助于我们弄清认知背后的隐性机制。  相似文献   

4.
数量表征是个体头脑内部对数量刺激的解释、表达与操作的过程,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数量表征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趋于成熟,具体分为四个发展阶段:(1)最初形成非符号数量表征;(2)将非符号数量表征与符号数量表征建立联系;(3)扩展整数表征的范围;(4)精确地表征有理数的大小。本研究从近20年有关数量表征的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入手,深入分析有关儿童数量表征的发展趋势与内在加工机制,总结了目前有效提高儿童数量表征能力的教育干预与训练方案。  相似文献   

5.
翻译过程中原发语在符号转换中会出现亏损;由于语言的局限性和语言策略不可穷尽,由一种认知感觉系统向语言符号转换时会出现换码亏损;在解释学上,作者、译者和读者三元关系中会出现解释学的3次偏离,进而造成亏损。翻译中要想做到真正的等效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平时所说的等效实际上只是一个近似值。  相似文献   

6.
<正>一、问题的提出什么是有意义学习呢?所谓有意义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将借助语言符号表征的知识进行理解并与头脑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联系,其本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如果学习者只掌握了负载知识的字句或文字符号,没有获得知识的意义和内容实质,那么这种学习就被称为机械学习。培养高智能的新世纪人才,并非简单形式上的转轨,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在语言中大量存在,由于其语义的模糊性,产生了一系列的语用效果.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符号表征,而范畴本身具有不同形式的模糊性.尤其体现在词的语义上.  相似文献   

8.
根据后格赖斯版本的真值条件语义学,语义是非充分确定的,需用推理或某些方法中的缺省形式的语用加工结果补充之.此框架仍然可解释Carston(2002)提出的概念转换的情况,此概念转换体现为概念范围缩小或概念范围扩大.然而,这两个基本的跨范畴的情况中词汇编码的概念如何移向临时概念的问题仍待解决.Carston 认为,抽象概念利用了已有的抽象图式,然而,虽然可以在话语中明说的内容的层面上分析这样的"非字面"义,但这样的概念构建未必需要有意识的推理,因为概念图式可自动引发意图表达的非字面义,具有认知语义学之潜意识意象图式之特征.在carston的语用学充实的语义学中,对言语意义的真值条件式的语用充实的分析可以与认知图式角度的解释相容.不过,如果被编码的意义并不与被传达的意义紧密联系,那么话语的命题表征就不应过于依赖于句子的语法形式.在缺省语义学的理论中提出了语义表征独立于意义信息的特定源头(包括词汇和句法),此理论在这些不同信息源所使用的表征类型问题上持灵活态度.可以认为,既然认知语法的语义表征可被视为人类认知的表征,那么,真值条件语义学和认知语义学是相容的.  相似文献   

9.
在文本理解的过程中,读者不仅对文本信息进行加工形成文本的心理表征,而且对文本意义会形成相应的语义表征。然而语义的理解离不开语境,成功的语义理解基于对语境的正确分析。因此,本文依据情景语境理论,举例分析了情景语境对语义理解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文本理解中语义表征形成的认知心理过程,进而构建了文本理解中语义表征的认知心理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理解分数概念语义含义,意味着能用分数符号表示不同问题情境中两个量的关系.而分数应用题表征的关键,是将问题情境中事实关系正确转换为分数运算.二者关系尚缺乏实证研究加以检验.以295名小学六年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儿童分数概念语义理解对乘法应用题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儿童分数概念语义理解可以整体预测乘法应用题表征水平;(2)儿童在部分整体含义和测量含义的理解水平,均可单独预测其对计量、比较和转换乘法应用题表征水平;(3)儿童对"比"的理解,可单独预测比较应用题表征水平,对"商"的理解,可单独预期转换应用题表征水平,同时,算子含义不能单独预测任何应用题表征水平.这一结果说明,儿童分数概念语义理解影响其表征应用题中的事实关系.  相似文献   

11.
模糊语言在语言中大量存在,由于其语义的模糊性,产生了一系列的语用效果。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符号表征,而范畴本身具有不同形式的模糊性。尤其体现在词的语义上。  相似文献   

12.
模糊语言在语言中大量存在,由于其语义的模糊性,产生了一系列的语用效果.根据认知语言学,语言是人们认知过程中对事物进行范畴化的符号表征,而范畴本身具有不同形式的模糊性.因此本文就范畴的模糊性来探讨模糊语言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符号加工和联结主义是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范式,二者在认知心理学内部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在一般 认知问题上的争论主要表现在语义理解、心理表征以及一些具体的认知问题上;在方法论问题上的区别主要表现在是 结构模拟、黑箱方法、还原主义还是结构与功能模拟、灰箱方法和整体主义上。两种范式争论的本质问题是究竟哪种 范式更加符合认知过程的本质。联结主义范式似有取代符号加工范式的趋势,但它也不能完全揭示人类的高级认知功 能,因此出现了行为主义的进化论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4.
汉语助动词语法化的特点与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助动词的语法化不同于一般的实词虚化,它只是语义由具体变得抽象,既没有失去独立运用的能力也没有造成语音形式的弱化,但在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现象;助动词语法化的原因从认知的角度看是认知域的转移.同时也与语法结构的重新组合和类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下,通过跨语言的及语言内部的对比研究,解读句法结构、语义表达和认知过程间的依存关系,得出以下结论:1.认知方式决定语言形式,句法结构差异是基于个性化体验与互动的认知过程在语言层面的映射;2.语义表达是在意象图式或概念结构构建基础上对语义焦点的突显或实现过程;3.句法结构是语言符号的有机统一体,其整体意义永远大于部分意义之和。句法结构和认知方式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句法结构的选择和使用离不开人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6.
作为后经典叙事学的重要分支,认知叙事学聚焦于读者对叙事语篇的认知识解过程.修辞表征、心理表征和审美体验是诗词语篇认知叙事识解过程的重要三部曲.基于认知叙事视角,以三种基本语义关系(相似、相邻和相异)作为参照,重点探究诗词语篇的三个动态识解过程,以期剖析认知叙事情感升华的认知加工机制.  相似文献   

17.
受汉字认知模式迁移的影响,我国学生在英语词汇习得时,重点放在对词汇书写符号的认知上,并以书写符号的形式储存在大脑里。这就造成英语词汇习得出现一连串的负面效应,即学生以书面符号认知词汇;以书写符号为主记忆词汇并储存于记忆区;难以在大脑皮层建立第二信号系统;制约词汇语义场图式的发展。这类负效应是导致英语习得失败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一次北京他也没去过"此类动量名结构前置句,其认知功能耦合效应主要表征为认知语义对句法功能的界面映射以及认知功能糅合操控。动量名结构前置的语义句法受制于左向螺旋式移动原则,认知功能生成机制是主体情感彰显认知构式同构、认知突显和视角转换、认知语用语境在线涌现、汉语空间块状游弋性多维交互操作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一、语义关系和认知层次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义是这个符号系统与外部世界(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接触的层面。在语义系统中存在两种复杂的关系:一是符号与其指称对象的关系;二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概念联系。语义层是连续的外部世界与非连续的语言符号相结...  相似文献   

20.
智能时代的教学论研究因在“技术”的语境中守护“人性”而表现出一种集体研究心态,即教学论研究的人文情结,表征为追求生命心智发展的教学过程观,凸显非认知性交往的师生关系观和彰显个体精神自由的定制学习观。源于“人性-技术”二分的思维方式,技术偏见导致人性固化、知识育人回应乏力和历史文化根基缺失或是智能时代教学论研究的困境所在。以开放、发展和关注全体生命发展的立场,将技术纳入人性,促进规范升级,根植历史文化,重构智能时代教学论研究的人文追求,不失为一条可取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