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引导学生观察自然,观察实验,从中获得知识,找出规律,得出结论,是提高自然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在自然教学中十分重视观察环节。主要做法如下: 一、引导学生由课内到课外,系统观察事物。 针对某些教材需要经过较长时间观察才能掌握知识的特点,在自然教学中,我往往把教学过程分为课上指导和课后观察、实验  相似文献   

2.
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是上好自然课的关键,教师必须精心准备好观察、实验材料。这些材料一部分是实验室提供的,还有一部分要靠教师从大自然中获取和自制。我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像这样的观察、实验材料应尽量组织学生自己参与课前准备,因为自然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儿童认识一些具体的自然事物,让学生参与课前准备可以使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为学习研究新知识获取更多的感性材料。 在教《动物和环境》一课时,课文中有两个引导学生认识蚯蚓适宜生活在什么环境里的实验,实验材料主要是蚯蚓。乡村小学的学生找蚯蚓是比较容易的事,课前我布置每个实验小组自备5条蚯蚓,学生在挖蚯蚓时就在无意中获得了在什么地方能找到蚯蚓的感性  相似文献   

3.
在生物教学中,作为传授知识的教师,在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也可边做实验进行演示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和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而且便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在讲述蚯蚓外部形态时,我让学生分清蚯蚓的前后端、背腹面、口、肛门、体节及环带后,便引导他们作刚毛、运动、呼吸、应激性等方面的观察,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1 观察刚毛.选用小号玻璃皿,把洗净的蚯蚓浸泡在酒精溶液中麻醉,待蚯蚓全身松弛后取出,用清水洗净,然后用解剖刀切取部分体节和环带,分别制成临时装片,让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体节和环带边缘.结果发现体节上有许多刚毛,而环带上则光滑无刚毛.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很快掌握了刚毛在体壁上的分布情况及形态,增强了记忆力.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 ,课堂教学不仅要重结论 ,更要重过程。重过程就要在课堂活动上下功夫。我在教学过程中 ,特别在实验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触摸”知识 ,收到较好的效果。所谓“触摸”知识就是学生自己去感悟知识 ,去主动获取知识。它强调学生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下面谈谈在“观察蚯蚓”一节课中尝试让学生“触摸”知识的过程和体会 :1 教学内容及安排1.1 教学内容 本节课要求学生观察蚯蚓的外形、观察蚯蚓的运动、观察蚯蚓对刺激的反应 ,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获得相关知识。1.2 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在第五章“环节动…  相似文献   

5.
我是小学毕业班主任,既教语文,又教自然。我根据自然教材的内容特点,把自然和作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这两门学科互相影响,互相渗透。 如我教了自然第二课《动物和环境》,第三课《植物和环境》,在作文课上,针对自然课上做的实验,出了《有趣的小实验》作文题。同学们反映有内容写,也写得较好,把实验的目的,实验过程,见解和结果都写得清清楚楚。进一步掌握了蚯蚓喜欢黑暗、潮湿和温暖,植物需要适当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才能发芽等知识。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自然》第九册第一单元(包括1—6课)我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紧扣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一、通过种植、饲养活动进行劳动观点和劳动技术的教育 充分认识自然教学的意义,就能自觉地改革自然教学,克服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让学生观察感知活生生的自然事物,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备《动物和环境》一课时,我课前让学生瓶养蚯蚓、金鱼或蚂蚁等小动物,他们在饲养过程中弄清了动物的食性和生活条件;在备《植物和环境》一课时我发给学生绿豆,按向阳、背阴、适量水、大量水等几种不同环境分组  相似文献   

7.
在引导儿童探究研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以自然第五册《动物和环境》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我的实践和体会。 一 鼓励大胆设想 《动物和环境》一课要求指导儿童认识蚯蚓对光和温度等的反应,从而认识动物的生活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培养儿童用差异法  相似文献   

8.
《动物和环境》一课中认识蚯蚓生活需要的环境条件。学生做这两个实验,观察到了蚯蚓活动的结果,为使全班学生观察到蚯蚓的活动情况,我做了如下改进: 1.把8条蚯蚓放在一块玻璃板的正中间,用纸盒罩住。 2.把干土和湿土分别放在蚯蚓的两侧,并用黑色水笔在玻璃板上注明“干土”、“湿土”的字样。  相似文献   

9.
中学物理教学是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物理教学过程,不是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要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探求知识的能力。我曾将课本中,部分学生分组的验证性实验变为具有“探索性质”的实验,也就是把学生的分组实验放在教师讲解有关内容之前,让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来“发现”规律获取知识。让学生作为“探索者”在“发现”知识,把学习过程变成“模拟的科研过程”,变成学生在教师和课本指导下的认识过程。哪些类型的实验可变为“探索性”实验  相似文献   

10.
一次课上,我带上装有水的喷壶、培养皿、土壤、蚯蚓,胸有成竹地走进三年级(2)班教室。课前,我结合教材,参考教师教学用书,认真备好了课,并布置学生寻访、观察蚯蚓,让同学们在本次课上将蚯蚓带到课堂上。把自己的发现向老师同学汇报,大家共同分享每个同学的观察发现。  相似文献   

11.
小学自然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观察认识 ,了解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并通过观察实验懂得一些自然规律 ,逐步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上来。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下面谈谈我在自然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初步探索。1 培养学生观察兴趣 ,教给学生观察方法  在教学中 ,教师“指导”的侧重点应放在感知材料上。要使他们掌握自然知识 ,需要多从感知自然物体和现象入手 ,丰富其感性认识。但因学生年龄小 ,知识少 ,经验缺乏 ,他们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所以他们在感知事物会凭…  相似文献   

12.
我在教自然第五册《动物和环境》一课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刚刚得出“蚯蚓喜欢黑暗的环螃”这一初步结论,马上韩笑同学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假若把蚯蚓放在一个光亮的环境中,它会不会死呢?”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不仅涉及到蚯蚓对环境的适应性,而且涉及到环境对蚯蚓的存亡关系,是学生对初步结论进行逆向思维的结果。它说明学生  相似文献   

13.
《自然》课是小学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在自然教学中安排了大量实验演示内容。充分运用这些实验、演示给学生观察。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然现象,掌握自然知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怎样才能使小学生对具体自然事物和现象有认识过程呢?  相似文献   

14.
小学自然的课外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之一,也是课堂教学的补充。课外兴趣培养的内容主要有简单的实验、制作、观察等。课外活动的方式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也可以个人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课外兴趣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以及简单的实验能力。例如,“动物和环境”一课的学习,可以组织实验小组开展第一个实验,即把蚯蚓放入半边明半边暗的纸盒里,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实验中盒子里的温度、湿度等条件都一样,只有光的条件不一样。第二个实验是把蚯蚓放在于土和湿上之间,观察蚯蚓往哪边爬、在这个…  相似文献   

15.
汪海粟 《甘肃教育》2011,(21):84-84
初中物理实验是带有启蒙性质的科学实验,它不仅能让学生感受、经历、体验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掌握认识和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因此,在新课程物理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具体知识,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更要引导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评估和交流发现问题,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并锻炼创新思维。现我就如何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教学分析 《探访蚯蚓的家》是“大象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经过前4个单元《十万个为什么》、《“五官兄弟”》、《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有趣的动物》的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提问能力得到了提高,已经能够从不同角度、多层次地对自然事物进行观察与提问。在进行本节课教学之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校园花园里初步观察了蚯蚓的生活环境,并收集土壤带回教室进行课上观察。但是,也发现学生以前对蚯蚓的有关知识,包括身体、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7.
儿童爱画画是天性,在自然教学中能否让儿童有效地发挥他们的天性,更好地掌握自然知识呢?在《蚂蚁》一课的教学中,我进行了尝试,结果发现:学生在认识和巩固蚂蚁的外形结构特征这一知识时,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的做法是: 1.观察中初步画。由于观察是一个重要的感知过程,如果没有恰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我在三(1)班上了一堂科学课,内容是《蚯蚓》,这一课是在学生寻找身边的动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仔细观察,通过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通过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相似文献   

19.
生物是一门实验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认真上好生物实验课 ,既有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 ,更有利于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 ,有一节学习蚯蚓知识的课(课前教师在每张实验桌上放了一条蚯蚓及各种实验工具)。教材上关于蚯蚓的前端与后端只用“根据环带的位置”一种方法来进行判断 ,但在教学时教师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请同学利用桌上的各种实验工具 ,想一想 :你能用几种方法来判断蚯蚓的前端和后端?进而放手让学生自己进行观察 ,操作实验。有的学生用手去摸蚯蚓的皮肤 ,发现蚯蚓皮肤上的刚毛有顺茬和…  相似文献   

20.
王祥 《天津教育》2006,(7):46-47
自读课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讲读课教学相辅相成,共同构成语文单元教学的整体。教师通过讲读课的教学,让学生掌握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自读课上指导学生独立阅读,让学生去印证和实践讲读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最后引导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并迁移到课外阅读和写作中去。可以说,自读课是“教”与“不教”之间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最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