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林党与复社是相继崛起的士大夫群体,对于晚明社会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二者在人员构成上师传衣钵;政治活动上声气相求;政治理想上志同道合;学术观念上一脉相承,是对于晚明政坛党社一体化格局的最好诠释。  相似文献   

2.
明代中后期,消费呈现奢靡之风尚,究其原因主要有:社会结构发生变迁,统治集团对社会的控制力相对减弱;上层社会与富商收入增多,缙绅士大夫和富商引领了下层社会的消费走向奢靡;消费观念更移的推波助澜。  相似文献   

3.
复旦大学邹振环教授的著作《晚明汉文西学经典:编译、诠释、流传与影响》,从知识史的角度切入,对晚明来华传教士的西学汉译经典进行了论述.该著每一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详论了晚明西学东渐的十个经典案例.该著的意义不仅在于将传教士西学汉译的影响跟踪到晚清,还将中国社会源自西方的现代性追溯到晚明.邹教授的这部专著,既属于知识史,又属于翻译史,对于中国翻译史的书写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引起社会的极大震动。尤其小康社会的全面进入,人们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生活内容也将发生变化,就消费领域而言,明消费必将是知识经济的主旋律、小康社会的首要前提。因此,了解明消费的特征,树立明消费理念,规范明消费行为就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论晚明"异端"思想的社会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中 ,社会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然而 ,学术界的关注极为有限。晚明“异端”思想的社会化 ,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典型范例。以泰州学派及其后学为主干的晚明“异端”思想家们 ,建构了一个反传统的思想体系 ,这个思想体系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社会化潜质 ,切合长期囿于思想禁锢的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 ,极易为社会大众认同、接受。与此同时 ,泰州学派及其后学进行着广泛的社会活动 ,无不亲身向社会传播其独特的思想观念 ,并通过其个人的人格魅力 ,通过对于文艺思潮的影响 ,通过对于商人、士大夫等的感召 ,影响晚明大众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影响整个晚明社会。在晚明 ,哲学引领社会生活得到了充分的演示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作为明代"四大奇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长篇小说,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金瓶梅》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已经产生了大量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在国内外极具影响力。拟就《金瓶梅》与晚明女性生育民俗的角度探究被称为"中国十六世纪后期的社会风俗史"的《金瓶梅》所反映的晚明女性生育民俗文化的特点,使我们透过作品真实地感知晚明时期女性的生育状态,了解晚明女性生育民俗。  相似文献   

7.
2010年10月25日《福建日报》第12版上,刊有《会讲故事的史景迁》一文。文章在论及晚明士绅阶层衰落的缘由时写道:可以看出,其中隐含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晚明的江南地区,纵乐之风盛行,社会萎靡,士大夫生活日益精致,亦导致注重声色犬马,岌岌于个人享受……引文中的岌岌应为汲汲。岌岌有两个义项:①形容高耸的样子。如  相似文献   

8.
晚明社会,旅游活动异常兴盛。这种风尚的产生与发展有着深广的社会环境背景。士大夫有感于政治黑暗,科举竞争愈加激烈遂无意仕进而走向旅游;另一方面,也与商品经济撞击下新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密切相关;而交通条件与旅游环境的改善也为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旅游活动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使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9.
货币和市场的勃兴为晚明消费社会的成长打造了物质的起点和平台,而其日臻成熟则全赖晚明宽松圆融的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10.
张岱可谓晚明小品文的大作手,其小品散文突破传统散文拘囿,将题材拓展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对个人生活、兴趣爱好的叙述,寄托了深沉的故国之思与身世之感,是张岱真性情的显露,也是晚明社会物质与文化生活的生动体现。张岱小品文的最大贡献,还在于对民风民俗、民间文化、都市风情的真实描绘,可视为明末的一部社会文化风俗史。  相似文献   

11.
明朝末期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时期,其灾害的发生频率高于中国的任何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时期。但是面对这样的情况,晚明诗人的诗歌创作在记叙灾害方面的灾害诗仍然比较少。讨论了晚明诗坛的概况;然后从晚明叙事诗记录的自然灾害的方面,关于雪灾、干旱、洪涝、饥饿等自然灾害的记录,加上对灾害史的考证;最后以陈子龙诗歌为例,浅谈晚明诗人对频发灾害的入诗程度以及自然灾害这样的社会题材在晚明诗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明亡和满族权贵入主中原,对整个汉族统治阶层乃至普通民众冲击甚大。士大夫就明亡原因进行了探析,重点关注了君主问题。以圃亭、梨洲、亭林为首的士大夫认为君主是导致社会动乱和明亡的罪魁祸首,君主被认为是盗贼;而以王夫之为首的士大夫认为社会之所以动乱或不成体统,是由于君主专制崩溃所致,由此,君主被认为是神人之主。  相似文献   

13.
晚明中国社会的变迁进程中,读书进学一直是家族发展的核心追求,借由科举的成功以及姻亲的连接,推动家族的成长以及耕读之家或文献故家的表达,可以折射出家族发展的内在需求。在聚居着不少进士的浙江嘉善县域社会中,万历二年进士支大纶代表的支氏家族的地位,并不显赫,在政界与世俗社会的影响也没有其他家族那么广远。但支氏家族前后约十四代的社会成长、身份重塑及其意义追求,都有关系地方社会和国家生活叙事的重要内容。透过支氏族人的生活记忆、在地声望、家世传承等,对于晚明以来王朝政治、社会变迁情势下的地方社会或家族生活的因应之态,可以有一个较好的把握,从而进一步揭示晚明士大夫家族的成长过程、社会转型及地域特质等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本文关心的问题是晚明士大夫对耶稣的身份及其即生意义的理解,意欲通过此个案来探讨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机制。晚明士大夫对耶稣形象的歧异理解表明,一个人、一种文化在理解异文化时,总是带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前理解。带着成见和前理解看待外来文化,比照已有的概念框架理解外来文化,往往容易将之简单纳入已有的分类框架,却过滤掉了与自己文化相异的部分,难以达到深层的文化理解与交流。尊重文化差异,减少成见和前理解,修正或者重组观念框架,才能逐步达到真正的深层次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5.
在最近40年里,近代早期英国消费史经历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19世纪末以桑巴特和凡勃伦为代表的学者突破了亚当·斯密、马克斯·韦伯等学者确立的以生产为研究重点的理论框架,开始关注消费问题。到20世纪70年代晚期,西方学术界对近代早期英国经济和社会史的研究开始了从生产史向消费史的重大转向过程,开启了消费史研究的热潮,至今已经历了一个爆炸式的增长过程,在深度上不断掘进,在广度上不断拓展,对消费社会的出现、近代早期英国人日常消费行为、消费群体与购买力、奢侈消费与消费品的创新、消费空间、销售技巧和性别消费等诸多方面的研究都呈现出繁荣的局面,并且受全球史等史学趋势的影响,日益从全球商品大交换的视角重新审视英国人在近代早期的消费。  相似文献   

16.
在明清园林美学发展史上,《长物志》并不能算一部理论性和系统性很强的著作,但是蕴含在该著中的丰富的园林美学思想、环境设计思想和工艺美学思想,集中体现了晚明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形象展现了当时文人清居生活的物态环境,是研究晚明园林审美文化的重要史料。  相似文献   

17.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清代江南民众娱乐消费日益增长.至少从晚明至清代,在江南都市群落中初步形成了娱乐市场网络.在娱乐需求旺盛的情况下,固定娱乐市场、季节性娱乐集市、节日娱乐集市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传统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精神文化需要.由此说明,在清代江南,城市民众不仅满足生存需要,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了发展需要和享受需要,突破了自然经济条件下物质消费的主导阶段,表明晚明以来江南社会经济文化及城市化较之以往有了明显进步.  相似文献   

18.
消费是人们须臾不能停止的,人们的消费思想也就从古至今一直绵延继续着。考查研究古人关于消费方面的论述,可以发现"黜奢崇俭"是我国古代消费思想的主题。尽管现代社会,人们的消费特点、消费结构、消费行为等诸方面都与古代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些思想对于今天要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我们来说,依然可以起到"正衣冠、知兴替、明得失"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异端”一词从朱熹后已专有所指,指异于圣人之道,并对圣人之道构成威胁的学派或学说,佛老是明代公认的异端。明代士大夫对异端的态度经历了前期对异端充满轻视和不屑、中期极力渲染异端之消极影响、晚明拥护与拒斥异端者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中期以后士大夫辟异端,实是推卸责任的一种托词,将国家治理中出现的所有问题通过异端这一纽带全部推到皇帝身上;而晚明大部分知识精英投入异端阵营,使正统思想影响有限,国家无法管控社会舆论,明朝最终走向灭亡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0.
受到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晚明时期松江地区掀起了修建园林的高潮,这些园林是江南诗性文化的产物和载体,体现了鲜明的审美自由精神,也是海派文化的重要资源。由于这些园林的主人多为文人士大夫,所以它们表现出浓厚的文人趣味和诗画情趣,折射出晚明松江士林风尚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