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巨星 《中国出版》2023,(22):22-25
研究在系统分析智媒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面临传播关系新变化的基础上,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效能等视角对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细致厘定,提出智媒技术语境下从主体层参与力、内容层软实力、技术层媒介运用力和效果层影响力等四个维度,进行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力的有效建构。  相似文献   

2.
石焱 《青年记者》2020,(5):82-83
媒介与技术的融合一直是媒介史上最本质的发展规律。在技术发展相对迟缓的第一媒介时代,少数精英和意见领袖操纵传播链条,普通大众作为纯粹的信息接收者而存在,形成自上而下、人在“媒介外”的一对多传播格局。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生态系统呈现出崭新面貌:不存在权威性的传播中心,普通大众成为掌握主流话语权的社会阶层,“自媒体”“大众媒体”等新词汇迭代更新,人由“媒介外”侵入“媒介内”。美国学者马克•斯波特将这种媒介系统称为第二媒介时代。在多数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第二媒介时代之时,以浸媒体作为主流媒介的第三媒介时代已经悄然来临①。  相似文献   

3.
【目的】智媒时代的到来,给主流媒体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文章主要对主流媒体的传播运营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显性特点。【方法】从全媒体矩阵构建、基本运营情况、创新发展等方面入手,以“央视新闻”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从最初的频道建设,到“两微一端”三步走战略,再到“建设自有平台+入驻第三方平台”的复合式传播渠道构建,“央视新闻”媒体融合发展经营战略取得良好成效。【结论】面对愈发激烈的新媒体竞争格局,主流媒体应积极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紧扣媒介特质,把握媒介时间观念,利用新兴技术进一步激发自身活力。  相似文献   

4.
王小甜  慈祥 《视听》2023,(5):138-141
智媒时代,万物皆媒。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信息传播注入新的活力,信息传播的媒介手段、媒介渠道、媒介形态多方面融合,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等平台成为宣传主流价值的主阵地,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主流价值信息传播体系应运而生。在此时代条件下,主流媒体应立足于发展新阶段,聚焦新一轮技术浪潮的变革,发挥自身优势,依托智媒时代智能性、全媒性、融媒性等信息传播特点,把握媒体智能化建设发展,为主流价值传播带来重要机遇,探索出新型主流价值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时代已经来临,新媒体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信息的数量。获取不同资讯的时间和空间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展。主流媒体依然是我国纸质媒介的核心,主流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情况对于其他媒体的生存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新媒体的背景下,主流媒体的发展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基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地方主流媒体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接着从四个方面分析了新媒体时代地方主流媒体的发展路径,以此来供相关人士交流参考。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介在大众传播时代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对青少年的影响引人注意。据调查发现,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接触网络媒介呈现自有的特点,尤其表现在对网络媒介的信任和依赖上,值得关注。提高维吾尔族青少年受众关于网络的媒介素养水平有必要,对此,需家庭、学校及维吾尔语主流媒体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7.
陈亚栋 《新闻三昧》2004,(12):52-54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新一代人接触的主要媒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电视逐渐成为第一大影响受众的媒介形态。但是,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以因特网为代表的第四媒介迅速成长,使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介都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已经来临的数字化时代,美国未来学家尼古拉·尼葛洛庞帝指出,“一个个产业揽镜自问‘我在数字化世界中有什么前  相似文献   

8.
保罗·莱文森是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第三代代表人物,他的"补偿性媒介"理论广为人知。本文具体介绍了莱文森关于媒介进化研究的著名"三理论",并从技术和社会文化两个维度概述了现阶段媒介进化的相关研究,试图阐述数字时代媒介进化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
做好重大主题报道,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是主流媒体的现实课题。面对传播媒介的快速演进和社会现实的需要,主流媒体守正创新,在全面推进新闻报道的可视化转型中,奏响时代强音,丰富传播样态,引发情感共鸣,讲好中国故事。未来,需从媒介技术、用户体验、创作视角、传播渠道四个方面创新,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声量。  相似文献   

10.
美国媒介揭丑报道中更多的诉求是价值观念的演绎,包括所谓主流社会与主流媒介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往往又是通过在揭丑过程中各方面的权利因素整合而成的,关于兰迪斯的报道就是一例。  相似文献   

11.
媒介变化已从单一媒体时代变为融媒体时代,在媒介的种类上并没有变化,但在其整合运用上有了质的变化。为了使广告专业学生适应融媒体时代环境,在培养计划和教育方式上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革新:第一,优化人才培养计划,调整专业课程;第二,师资队伍开放式组合,理论与实践并肩;第三,教学方法与行业实际操作流程接轨;第四,采用毕业设计替代毕业论文的形式。  相似文献   

12.
赵润森 《今传媒》2016,(9):50-51
传媒制度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媒介体制,具体为运作于特定社会与政治系统内的所有媒体及其组织方式。本文主要梳理了西方主流学术界对于媒介体制研究的脉络。文章重点选取的文本为《比较媒介体制》,笔者将技术作为影响传媒制度的重要因素,也纳入媒介体制的比较框架。此外,对于文中关于新闻专业主义的公共服务取向以及与政治平行性的关系提出了质疑,利用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论、第四权力理论等重新做出逻辑阐释。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中央电视台"走基层"节目为例,重点分析了在信息化、多元化的媒介生态环境下,传统主流媒体如何适应"自媒体"时代的传播特点和规律,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牢牢把握舆论主导权。  相似文献   

14.
在智能媒介的时代背景下,5G技术所引发的变化为短视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与保证,各大主流传媒纷纷进驻到短视频发展的版图中。在媒体形式多样化发展的情境下,短视频的空前发展为主流媒体带来了新机遇。本文分析了主流媒体利用短视频形式进行传播工作的必要性,以及主流媒体短视频发展现状,总结了智能媒体时代下主流媒体短视频传播特点,并对此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发展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革命战争时代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的主流媒介就是报纸、期刊和广播;1958年电视媒介在我国出现以后直到现在,我国的主流媒介基本上稳定在报纸、期刊、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介领域,其他均为非主流媒介。就报刊来说,虽然它们是传统的主流媒介,但是并非所有报刊都是主流媒介,所谓主流媒介也仅仅是指党报党刊。在我国,由于广播电视媒介在政策上只允许党和四级政府机构来办,  相似文献   

16.
立足新发展阶段,面向社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舆论场中风险因素持续增加,主流舆论引导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本研究聚焦全媒体时代主流舆论格局构建,梳理阐释了新形势下我国主流舆论格局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从媒介技术、媒介文化、媒介制度三个层面切入,剖析了主流舆论格局构建所处传播环境;在此基础上,以前瞻性、系统性、创新性视角提出构建主流舆论格局的对策思路,为新形势下舆论引导和价值引领提供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传播学和认知心理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将媒介影响力生成过程分为接触、认知、说服和二次传播等四个环节,采用受众规模、平均接触时间、可信度和主流人群比率等四个指标建构媒介影响力乘法指数模型.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媒介影响力乘法指数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相似文献   

18.
在步人大众传播解体的时代,小众化和窄播成为媒介传播的主流。传播者由大众时代的“强势地位”——控制信息源正在弱化,媒介由通道的控制,进入终端资源的争夺,受众由被动接受“推出(push)”信息的模式过渡到主动“拉出(pull)”信息的模式。互联网具有“小众化”特点——终端资源可以扩大某一地区的影响力,塑造良好的区域形象,这一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地方门户网的建设中,新闻往往是第一位的,新闻做的好坏关系到地方门户网的可信度、美誉度以及开拓力。  相似文献   

19.
刘君荣 《东南传播》2020,(12):21-23
本文从"媒介融合""治理融合""以人民为中心"三个方面探讨新时代主流媒体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的理念、路径和方法。文中提出了"媒介融合"要牢牢树立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观念;"治理融合"是落实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的现实路径;创新实践党的群众路线是主流媒体从"媒介融合"走向"治理融合"的核心逻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是主流媒体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理念;群众路线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等观点,并得出社会治理的运行必须内嵌于主流话语的传播过程中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商业平台是否可以看作是媒介形态,学界业界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2016年7月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对所有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具有媒体属性和舆论动员功能的网络传播平台进行管理。根据这一表述,并认真学习中央关于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精神,本文明确了商业平台的媒介属性。在此基础上借用媒介化理论阐释商业平台在媒介化过程中扮演的四个关键角色,探讨了商业平台媒介化对人们信息接收模式、日常生活方式、社会运作系统的影响。最后,通过对商业平台和主流媒体的关系辨析,表明了商业平台是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同时提出,在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中主流媒体要积极探索自身的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