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华晓 《师道》2023,(9):33-34
<正>多学科融合的学校劳动教育是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一种新形态。本课题针对广东省劳动教育特色学校湛江市第八小学的劳动课开展研究,主要以三个学段多学科融合的劳动实践课为中心,辅之以家庭生活劳动、种植劳动和社会服务性劳动,形成协同教育,探讨其实施路径及成效。湛江市第八小学近几年来常组织学生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主要是农作物种植方面。虽然学生的积极性较高,但欠缺对劳动内涵的深度思考,劳动素养也难以提升。因此,本研究致力于构建多学科融合的劳动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  相似文献   

2.
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是新时代学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几年来,江苏省启东市汇龙小学学华分校秉承全面育人理念,将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融入课程改革和学校育人实践,提出了"劳以养行、美以养学、学以成人"的育人新主张,充分发掘学校优质资源,积极探索"新劳动教育"办学特色,进一步促进多学科融合的劳动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相似文献   

3.
劳动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天津附属中学从1958年开始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时期,学校构建劳动教育体系的措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构建以"立身修心"为总体目标,以"修德、明理、尚学、生才"为教育基本元素的课程体系;二是促进学科融合,强化劳动教育;三是实施家庭和学校相结合的劳动习惯养成教育;四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活动;五是坚持开展劳动技术教育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4.
丁蕾 《江西教育》2022,(40):24-25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学校应实施“劳动+”课程模式,将小学劳动课与其他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开展劳动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努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5.
学校是劳动教育的实施主体,劳动教育的落地需要学校课程系统的有力推进,小学阶段要创设真实情境,开展以项目化学习为基础的劳动教育,确保校本化、稳定化和常态化实施.为此,江苏省常州市安家小学结合学校传统活动课程,打造"小小创业家"项目,通过"创业、挣钱、做公益"实现劳动教育的课程化,培养学生新型劳动能力,发展并形成新型劳动素养,内化对新时代劳动价值的体认,学生劳有所获、劳有所乐.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渗透与融合是必然趋势.文章阐述了信息时代融合式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模式及策略,并通过《守护"深圳蓝"环保智能灯的创意与制作》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说明课程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展开,分为六个环节:引入问题知劳动、劳动协作与分工、劳动方案设计、劳动作品制作、劳动作品优化和劳动作品评价与提升,将德智体美劳有机融合在一起,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学校先后自编了6册劳技教育校本教材,更新了6个劳技专用教室的设备,建立了三个校外实践基地。同时,努力发挥地方资源优势和学校课程资源,以融合主题或综合项目的形式,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手段,"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作为"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具体实践空间,从而使四大领域的内容彼此渗透,达到理想的整合状态,有效地促进了综合实践活动各领域的"整合--联动"。形成了具有学校特点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途径,初步生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了学生的自主…  相似文献   

8.
朱燕 《上海教育》2023,(18):52-53
<正>我们围绕“一颗种子的力量”项目,结合“学院制”培养模式,以“劳动教育”为引领,以“尚蔬农耕”为举措,开展劳动教育各类活动,实现“以劳育德、以劳启智、以劳达美、以劳强体”,最终实现“五育融合”。“五育”融合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五育”并举、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结合当下的教育新时代背景,上海大学附属小学确立了新时代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涵。学校积极加入宝山区“行知行”劳动教育实践与研究项目,立足实际,打造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五彩课程,创造积极的教育生态环境,为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搭建平台,开展实践与探索,以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于城市学校来说,劳动教育课程的条件性资源与素材性资源均比较匮乏,文章以长沙市芙蓉区为例,立足区域实际,实施"幸福教育",探索了新时期地理劳动教育的途径、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体系的构建,强调:加强学科融合,让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成为培育学生劳动素养的孵化器;注重文化契合,让地理主题式劳动课程成为传承民族文化的新阵地;突出主...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主要途径之一.学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需有侧重地规划劳动教育课程,并将劳动价值观嵌入综合实践课程价值体认的目标中.与此同时,在学生中开展劳动服务、日常生活劳动、职业体验劳动等,可正确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  相似文献   

11.
劳动具有四个重要因素。第一因素是手,第二因素是脑。与劳动分工以追求更高生产力的目标不同,劳动教育要促进学生手脑并用,促进学生在不同分工环节、不同工种间不断变换,以对劳动总目标和各环节都有第一手认识。完全不动手的"脑力劳动"其实不是劳动,只是动脑筋。劳动第三因素是劳动工具,在设计劳动教育课程时最需关注对不同劳动工具的上手领会。劳动第四因素是面对真实现象,因而探索性劳动、艺术性劳动都是重要劳动类型,而传统的生产劳动只是劳动中的一种。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主要载体是课程。按照显性和隐性课程两元划分,同时考虑学校、社会和家庭三种场域,本文先行给出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重点对隐性课程予以详述,包括校园内劳动教育实践、校园文化机制建设、社会真实劳动机会拓展。真实劳动、探索性/创造性劳动是高校劳动教育的核心特征,模拟劳动不应是大学劳动教育主流。劳动转化为劳动教育的关键是一个时间因素,就是劳动之间和之后需要时间间断以促进"反顾"以形成海德格尔所称的"考虑"。大学应促成劳心、劳力的柔性分工而自然消灭"劳心者"和"劳力者"身份的固化,开环大学的本质意蕴即在此,成人学历教育应基于学分制而与正规大学教育融合。  相似文献   

12.
劳动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劳动是人的生命底色。劳动教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着眼现实,基层学校在劳动教育的实施中普遍面临着地位被虚化、实施被窄化、效果被弱化、价值被淡化的现实困境。济南德润中学基于“五育”融合的育人思维,依托“以劳动教育为引领,融合培育学生”的校本化实践原则,明确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定位,探索构建“一体两翼”的德润劳动教育融合课程体系,并通过顶层设计、课程构建、协同育人、师资培养、“五育”融合、评价机制六个方面,优化劳动教育实施路径,保障劳动教育课程落地、实效入心,为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环境、搭建平台,打造“以劳促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润新样态”。  相似文献   

13.
"跟着节气去劳动"课程是依据学校开展的新劳动教育而开发的适合三至六年级使用的劳动教育拓展性课程.其课程内容包括"采来苔藓做盆景""跟着节气种油菜""带着思考种水稻""种棵金橘迎新年"四个项目.课程内容丰富,实施途径行之有效,评价手段多元,极大地优化了学校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精神、劳动品质和劳动能力,同时为他们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4.
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小学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对新中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动态进行了述评,剖析了现今中小学劳动教育存在教育部门对劳动教育的保障缺位、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不足、家庭对劳动教育的轻视干涉以及学生对劳动教育的不够尊重等问题,总结了劳动教育具有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育美和以劳强体的价值功能。在此基础上,展望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要走"五育融合"的道路,教育部门要做好保障工作,学校要切实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融合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校本课程以及家校合作,践行家庭劳动教育,以期能为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完成综合育人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5.
小农田建设劳动课程以花卉种植开展项目式劳动实践,学校制定“种花、赏花、咏花、悟花”实践方案,实现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花香中让学生收获劳动果实与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6.
学校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劳动教育的多元路径,坚持劳动育人的发展理念,构建了以生命、知识、道德与审美为框架的劳动课程体系,融合了劳动生活教育、职业体验教育、"非遗"传承教育等,把劳动教育的实施贯穿于课程教学中,不仅彰显了办学特色,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丽 《天津教育》2023,(1):113-115
<正>九年制学校主要指的是学生不间断地完成从一年级至九年级的义务教育阶段的一种学校教育模式,相较于普通中小学而言,九年制学校由于学生年龄跨度大,数量多,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过程当中存在一定难度。教育工作者应基于九年制学校的基本特点针对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主要策略和方式进行深入分析,确保劳动教育的开展质量。一、推进劳动教育跨学科融合的主要意义(一)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意义在九年制学校的教育活动开展过程当中,学生所处的环境相对固定,  相似文献   

18.
孙洁莹 《辽宁教育》2022,(24):22-24
<正>沈阳市浑南区第八小学(以下简称“学校”)是沈阳市“幸福教育”引领下的高品质学校。为了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等精神,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以项目化的方式积极打造全方位、全领域劳动实践场域,将劳动教育与学校特色融合、与学科教育融合,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情,形成涵盖学校、家庭、社会多维度的劳动课程,让劳动教育为学生成长赋能。  相似文献   

19.
民办高校大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存在偏差,源自学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个层面。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针对性不强、家庭劳动价值观理念缺失、社会环境复杂等等是民办高校大学生劳动价值观培育的主要困境。为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民办高校应结合学生特点与办学特色,以“五育融合”思想为指导,将劳动教育价值观的培育融入教育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使得劳动教育逐渐受到各学校的重视。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形式、课程的评价体系和授课地点等与传统课程也略有不同。思政教育注重从精神理念层次对学生进行塑造和培养,教师要在思政教育核心思想的指导下,将中学生劳动教育与历史地理等学科融合,形成多种项目驱动教学,组织校园主题农场创建,推动家校联合实践,开设实用性科技发明课程,对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能力、集体观念、生命与生态观等进行科学有效的培养,丰富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形式,提升劳动教育课程的趣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