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高中阶段古典诗词教学的现实困惑是:教师花大量时间去教古典诗词,教学却往往是低效的。原因在于,教师自身缺少对诗词本身的深入解读,也没有很好地带动学生去仔细品味。教师不妨在教学中引入文本细读的方法,带领学生聚焦细节,勾连全篇、涵泳咀嚼、激发想象,从而品出诗词的结构之美、情感之美、意境之美。  相似文献   

2.
不能按照诗词体式特点进行教学,是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问题.文章指出“品咂诗味”当是诗词教学的指向.主要途径有四:其一,感悟诗情,凸显诗味;其二,紧扣意象,领悟诗味;其三,深入识字,参透诗味;其四,化诗为画,想象诗味.  相似文献   

3.
苏联作家别林斯基说过:“在文学中,尤其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我们在欣赏诗词时,必须发挥想象力才能深入的理解和体味浓缩在简短的文字背后的深厚的情感。诗词的含蓄性,也决定了在鉴赏诗词的过程中必须展开联想和想象,惟其如此,才能领悟诗词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什么样的诗词,都饱含作者的感情,可以说,感情和诗词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无我之境所体现的情感美与有我之境的诗所体现的情感美又有所不同,是独特的一种美。它不仅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感应的境界美,同时,又体现了作者情感中不落于俗,超然于物的高超美。  相似文献   

5.
写景类文本的语言和意境都是美的。教师可从"文本之美"的视角展开教学,引领学生质疑问难,在赏析洞察中体悟灵动之美;紧扣重点,在品析核心中品味奇特之美;设置情境,在形象描述中发现意境之美;表情达意,在想象拓展中表达壮观之美。  相似文献   

6.
张瑞华 《现代语文》2007,(3):110-110
苏东坡评赏王维的诗,有句颇为“中的”之语,叫做“诗中有画”。 其实,不独王维的诗,不少诗词名篇,正是因为借鉴融合绘画的技法技巧,尤其是通过色彩色调的渲染、色块色素的敷陈光线视角的调度,来展现诗篇特有的意境意趣,寄托作家独有的襟怀情愫,从而引发读的感受联想,有格调鲜明的色彩感、图画感,进而令人领略赏心悦目的意境美、意趣美。[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景物、体会情感、领悟意境的重要途径。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走进诗中之景,体会真情实感,领悟深远意境,实现“景·情·境”的关联融通,让学生在诵读中逐步进阶,培养文化自信,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相似文献   

8.
中华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中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引导学生鉴赏品味古诗词之美,已是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全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展开论述:1.整体感知,探究诗词的情感美;2.捕捉意象,体悟诗词的意境美;3.反复诵读,揣摩诗词音韵美;4.斟字酌句,咀嚼诗词语言美;5.激发想象,欣赏诗词的画面美。实践证明,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学会自己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从而在诵读中感悟其中的美。  相似文献   

9.
“讲诗”的能力来自诗史知识和诗美感受力的具备。随着中学语教学教材中古代诗词篇目的增加。时常听到语教师反映“不会讲诗”或“讲试难”.提高古诗修养,已成为许多教师的需求。北京华艺出版社新近出版的《诗成天地间——中国诗史漫谈》就是一本将诗史知识和诗歌感受融为一体并  相似文献   

10.
林燕英 《中国教师》2009,(Z2):219-219
古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被一代代人传唱,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一道靓丽的风景。本文认为古诗词教学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兴趣引路,体味诗词的语言美;展开想象,把握诗词的意境美;反复诵读,让学生对诗词情感艺术的理解,享受诗词的音乐美。引入生活,诗化人生。  相似文献   

11.
诗歌语言含蓄凝练,意味隽永,古诗词教学中过多的理性分析往往吃力不讨好,试图一一对应地用散文语言来翻译那充满灵性的诗句,也常常失了诗的神韵。怎样才能在解读诗词的同时,保留诗词的独特韵味呢?受字典词典中“字词互训”的肩发,在教学中我进行了以诗解诗的尝试,感受诗歌的艺术形象,体味诗意美,  相似文献   

12.
《再别康桥》是诗人徐志摩1928年在出国欧游的归途中写下的,全诗通过对康河宁静景色的描写以及对泛舟寻梦的想象,抒发了诗人对康河和康桥的深切眷恋和惜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爱、自由、美”的执着追求。作为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在本诗中遵循了闻一多提出的“三美”理论,即“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本文将取其一美即“绘画美”作具体分析,探究出其“绘画美”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永恒的经典,要把诗中的意境美、思想美、语言美、文化美挖掘出来,就需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正确的指导。古诗词的诵读不同于一般文章的诵读,这是因为古诗词的语言更具空灵感和意境美。如果在诵读中不把诵读与联想、情感体验、文化意识结合起来,是无法读出古典诗词的诗味,无法把握诗歌的内涵。因此,要读好一首诗,首先,借助诗歌通过意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将诵读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关注诗中的意象,领略每首诗歌的美感。其次,进行分类诵读,自然接受诗词中的文化意蕴。这样,学生就会轻松进入诗词的海洋,领会诗中的“情、爱、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4.
李白有一首诗叫《怨情》,诗是这样的:“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首诗的美处在于诗人给我们留下无尽的想象,表达出含蓄深远的无言之美,这使我想起了语文课堂教学也应该有“无声之美”。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无声之美”呢?就是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地,默默无声地感受。体验,想象,思考,判断和创造的活动。  相似文献   

15.
初中语文诗词教学应抓住诗人创作的有关背景故事,在课堂导入时讲给学生,激发他们对相关诗词的求知欲望;教学中引导他们紧紧围绕“诗眼”展开理解,对诗词进行全面的情感把握;引导学生多种方式并用朗读诗词文本,体会诗词之意境美,并系联表达相同情感或相近情感的诗句,引导学生对比不同诗的不同写法,最终全面提升诗词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6.
读诗可以使人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引发每个人心中独特的“读者之意境”,是诗词教学唯一正确的打开方式。引发读者之意境的途径很多;可以循人类的音乐天性,吟诵诗词乐之美;可以品母语的丰富韵味,赏析诗词文之美;可以借儿童的想象世界,感受诗词境之美;可以引情感之天然共通,体验诗词情之美。  相似文献   

17.
小学诗词教学如何调整,方能提升学生阅读诗词的质量与数量?关于诗词的阅读指导,可由诵读切入,先展示诗词韵律美;再基于感知诗意的方法,让学生看到诗词形象美;然后以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诗词意境美;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诗词群组阅读",让学生畅享诗词之美。引领小小学童开展古诗词阅读,首先应注重诗词审美教学。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诗的感觉去把握诗的思维,从而进入诗歌文本。诗歌文本中以意象为基本单位构成诗的思维不同层次。对诗的思维不同层次的把握,使鉴赏者对诗歌文本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分析。但在诗歌鉴赏中还必须通过对诗歌的本体性特征“诗家语”的感悟去把握诗歌的独特性,在艺术再创造中充分发挥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的作用,根据“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等原则去鉴赏诗歌和获得诗美享受。  相似文献   

19.
诗歌是最美的语言艺术 ,读诗时 ,经常能感受到一种特别的光辉照临自己的心灵。诗是最美的文学样式 ,“一首诗的胜利 ,不仅仅是它表现的思想的胜利 ,同时也是它的美学的胜利。”(艾青《诗论》) ,诗歌具有美的灵魂和感情 ,美的构思和意境 ,美的语言和造型 ,还有音乐的旋律 ,绘画的色彩。诗歌集美于一体 ,又把美传播给千千万万的读者。由此可见 ,诗词教学无疑是学校美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诗词中探幽寻美 ,陶冶心灵 ,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培养美的情操。众所周知 ,我们在学习和欣赏诗词作品时 ,无论是中国古体诗词 ,还…  相似文献   

20.
以《静夜思》的英译为例,分析研究许渊冲的“三美”——意美、音美和形美翻译理论在其诗词翻译中的具体表现.研究表明: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借助“三化”——浅化、等化和深化的翻译策略,有效地再现了原诗的“三美”.通过研究许渊冲“三美”翻译理论在其译诗中的体现,以期能对中诗英译有一点启示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