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浅议学习心理障碍及其对策(下)肖尧望三、逆反心理逆反心理是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的情绪,具体他说,是一种“你要我这样我偏不这样”的情绪,其表现多半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学生一旦产生或强化了这种心理,必然成为一大学习障碍,而且对教学过程也会造成...  相似文献   

2.
卢庆娟 《广西教育》2010,(28):35-35
逆反心理是一种违背常规的定势心理状态和行为倾向。反映主体"你要这样我偏那样"的逆向反应的抵触情绪。学生一旦出现了逆反心理,就会对学习失去应有的兴趣和信心,既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重视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是小学教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怎样根据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进行教育呢?  相似文献   

3.
刘淑玲 《甘肃教育》2014,(18):22-22
正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其表现多是怀疑、抵触和不满。如,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常会遇到教师表扬一个学生,却引起一些学生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一个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学生的同情和辩护。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那么,教师"苦口婆心"的教诲就一点也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正确认识学生的逆反心理,首  相似文献   

4.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所谓互动式教学主要是紧紧围绕教学目的,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在知识、思维和情感方面进行综合交流,教与学相互呼应,相互启发,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其特点是:(1)双向性,即互动式教学不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之间进行的共同参与的教学活动;(2)综合性,即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进行知识、学习体会和情感的综合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启发;  相似文献   

5.
小议学生的逆反心理王培利班主任老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景:要求学生这样做,学生却偏要那样做。这种学生与教师意愿相反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好奇心。比如,社会上的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到批评,学...  相似文献   

6.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有些学生专门跟教师“作对”,比如练习动作时,教师要求这样做,他偏要那样做。出现错误时,教师对他提出批评,他却不但不听,还与教师顶嘴,令教师十分头疼。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逆反心理”,它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产生的一种与一般人相反情绪体验的心理表现。在体育教学中如粜学生出现逆反心理,就会对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了解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消除不利因素,防止这种消极心理反应的发生。一、“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是复杂的。由于  相似文献   

7.
教师的逆反心理是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是抵触不顺从的心理状态。它的主要特征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具有明显的“对抗”、“反控制”情绪。其主要表现为:对校长的领导不以为然、消极对抗或公开“顶牛”;对校长感情冷漠、有隔阂;看问题偏激,易于煽动。对于有逆反心理的教师,是校长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仅影响工作,还会损害校长的威信。本文试从分析教师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入手,然后对症下药,对于如何防止和消除教师的逆反心理谈几点看法。一、教师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一)教师主观原因1.个性原因…  相似文献   

8.
学生逆反心理是一种反常的情感体验和负向心理活动。其主要特点是:你要我这样,我偏那样;你不准我做的事,我偏要去做,具有明显的“对抗”、“反控”情绪。学生的这种逆反心理的长期存在,不但影响其身心健康,而且给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认真分析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寻求疏导方法,研究矫治措施,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学生的健全人格精神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学校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遇到一些好顶撞教师的学生。教师让他做什么,他就偏不做什么。教师让他向东,他偏要向西。这都是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那么,学生为什么会产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的实质是什么?如何调适?这是每个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应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逆反心理的实质 所谓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是指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传统定势与特定教育情境下所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的并与一般常态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特…  相似文献   

10.
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独立意识强烈、情绪感情上的对立、好奇心强等方面,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年龄偏小、家庭与社会的不良影响、学校工作中的不足等。矫正逆反心理要从消除学生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开展活动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1.
崔成虎 《宁夏教育》2012,(11):72-73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对某种事物或结论所产生的逆向反应情绪。通俗地说,就是“你叫我这样我偏那样”,其表现多是不满、抵触和反感。学生一旦产生逆反心理,教师、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诲就不会起作用;“防患于未然”的种种措施,就会失去力量;“恨铁不成钢”的意愿,也就不被谅解。这种情况在青春期“危险年龄段”——初中阶段,特别是初二年级表现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2.
造句是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形式,也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途径。有些教师由于对学生造句的指导不明确、不落实、不得法,导致学生造句时出现内容雷同,句式单调等不少问题。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造句呢? 1.拓宽词义。即引导学生用多义词的不同意恩造句,如用“滥竽充数”造句时,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l)原意与寓意结合:铜管乐队里也有滥竽充数的人,(2)不好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些不法商败,在烂苹果的烂点贴上“优质”的标签,滥竽充数,高价出售;(3)自谦的说法:爸爸在科技方面有所建树,当别人夸奖他…  相似文献   

13.
在学校的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教师要求学生这样做、而学生却偏那样做,这种与教师的意愿相反的心理状态。通常称为“逆反心理”。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故然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是好奇心。比如:社会上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到批评、人们越想看。总想弄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种心理  相似文献   

14.
做教师的在教育学生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说要好好学习,他偏不感兴趣;你说这事不能做,他偏要做;你说这书不能看,他却偷偷地看。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叫“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15.
在教学中,经常遇到一些学生以消极、冷漠,甚至敌对的态度对待学习、生活和教师的批评的现象,这种现象来自于心理称为逆反心理。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品质,他们对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理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老师感情疏远,老师要求做,他偏不做。强制着做了,也做不好。教师要求不做的事情,他反而积极做,这种心理对学生的成长、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必须矫正。  相似文献   

16.
中职学生语文学习的逆反心理不仅影响其学习效果,也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这种状况应引起教师重视。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根据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树立为学生就业和创业服务的意识,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和引导学生克服语文学习的逆反心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从而实现教学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班主任常会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对老师或父母的教育常会很不服从,告诉他不能怎么做,他偏要那么做,甚至公开顶撞。这就是逆反心理的表现。逆反是中学阶段极易出现的一种心理现象,表现为学生对学校、教师所倡导的道德、伦理、规范进行逾越的故意行为,因此调整学生的逆反心理是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调整中学生逆反心理大致有理解、沟通、治疗与干预等几种手段。一、理解——打开学生的心门理解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教师需要理解学生逆反的原因,其次是需要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中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是学生的“自我”意识在增…  相似文献   

18.
林景兰 《中国德育》2004,(8):41-41,46
近几年,我们在德育教学实践中,常常会碰到一些学生存在着一种消极的逆反心理,其表现为:正确的东西他予以否定,错误的他却予以肯定。学生逆反心理一旦形成,往往对教师所教内容产生障碍意念,大脑对知识的输入引起负迁移,对知识的反馈造成负效应。  相似文献   

19.
由绪论课想到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绪论课想到的南炳泉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同一位教师交谈,他正为学生不重视、不愿学习他教的(某地质专业基础)课而着急。我问:“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他说:“是不是你们教务处把英语抓得太紧、要求太高,而影响了其他课?”我又问:“那你又是如何引导、激发学生学习...  相似文献   

20.
冉国锋 《中学理科》2007,(11):31-31
“问题解决”教学新理念提倡以“问题”为先导,没有问题就谈不上探究,谈不上创新.能否有效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物理课程改革的成败.在教学中“教”与“学”是双向的、互动的,“提问”本身也具有双向性,理应提倡互动.本文力求从“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方面对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做粗浅探讨.[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