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中国博客年"领导博"、"名人博"、"政府博"、"警察博"是经常见诸报端的热门话题。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  相似文献   

2.
曾丽清 《视听界》2007,(1):66-67
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5—2006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分析研究报告》:2005年,会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l在中国,这一数字达到了1600万。2006年,随着博客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博客数量预计将达到6000万。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需合理疏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霞 《网络传播》2007,(7):52-52
“名人效应”不敌“牛市效应”,“中国第一博”改姓“股”了。一个名为“带头大哥777的博客”,在短短3个月的时间内点击率已经超过900万;5月8日当天点击率竞高达46万次,超过了以往稳坐“第一博”的徐静蕾博客。  相似文献   

4.
据统计,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已突破1亿,中国博客数量也达到1600万,占网民总数的10%以上。清华大学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06《传媒蓝皮书》”预测,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明年可能接近1亿。博客研究专家、高级研究员梁春晓表示,众多网民热衷博客,是因为博客契合许多人的心理需求。记者分别采访名人博客、精英博客及草根博客各一名,并记录了他们的“博客心态”。  相似文献   

5.
付松聚 《青年记者》2007,(3):129-129
博客是互联网技术日益发展的新生宠儿,作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据中国互联网协会交流与发展中心发布的《2005—2006中国互联网产业调查报告》显示,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而在中国已经达到1600万,预计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达到6000万。目前,我国已经有三大博客网站,即博客网、中国博客网和BLOGBUS,统计中国博客的注册用户达到740万。[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名人博客塑造的媒介文化奇观——兼谈网络自由的幻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亚楠 《新闻记者》2006,(12):48-49
2006年9月2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了《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8月底,中国博客作者规模已达到1750万,其中活跃博客作者(平均每个月更新一次以上)接近770万,注册的博客空间数接近3400万,而博客读者则达到7500万以上,其中活跃博客读者高达5470万人。就在这欣欣向荣的博客群中,还有一个无法忽略的文化现象——名人博客的兴起。本文将就名人博客所塑造出的媒介奇观进行剖析,对博客的文化意义进行深层思考。  相似文献   

7.
继2005年的“博客元年”之后,博客这个精灵被众多媒体评为2006年最热门的互联网现象,并被称作开启“全民写作”时代的电子英雄。当博客被越来越多的人当作口头禅时,它便成为人们的一种名副其实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它如同人们传统生活中的饭后甜点和下午茶,已经慢慢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新的社会环境和新的媒介生态促生了一个“博客时代”,技术等众多因素促使博客出现诸多新的发展态势,即博客的新闻化、博客的商业化、博客的论坛化。这被称之为“换上新媒介时代的多彩外衣”。[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此博非彼博,是博客而不是博士。“博了吗?”像“吃了吗”一般不经意。“早博了!”调侃中透着骄傲。这是被一些媒体称作“博客元年”的2005年中的一个笑话。前几日公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透露了一个数字:全国1.23亿人上网,其中约2800万人经常使用博客,比例为23.7%。全民皆“博”有些夸张,但网坛“博”声一片却是不争的事实。自博客概念的引入到迅速窜红,不过短短几年的光景。这期间,传播的共性,使诸如广播电视这样的传统媒体对博客的发展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传统媒体的从业人员也经历了从读博到开博的阶段:开始只是看…  相似文献   

9.
曾丽清 《今传媒》2006,(8):61-62
前不久,“80后”作家韩寒和文艺评论家白烨在博客上的骂战由最初的议事演变到人格侮辱及人身攻击。之后随着第六代导演陆川、音乐人高晓松、文化评论家解玺璋等人的加入,使这场骂战升级为一场席卷博客的风暴。大腕们的粗俗言语令许多人所不齿,同时也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网络自律、博客公约之类话题的关注。据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2005-2006中国博客发展与趋势分析研究报告》指出:2005年,全球博客数量突破1亿;在中国,这一数字达到了1600万。2006年,随着博客规模不断扩大,中国博客数量预计将达到6000万。中国博客以极快的速度完成从边缘到主…  相似文献   

10.
博客需要什么样的自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1月初,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2006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截至今年8月底,中国的博客空间达到了3374.7万个,博客作者达到了1748.5万人。短短几年间,博客在中国大陆增长了30多倍。  相似文献   

11.
《网络传播》的使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用户为中心的Web2.0时代已经来临,博客、播客、视频等简易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几乎成为各大网站的必备内容。据CNNIC发布的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显示,截止2006年8月底,我国博客读者已经达到7500万;另据赛迪顾问报告,预计到2007年,中国博客读者将接近1亿。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了中国互联网正在逐步走向丰富、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2002年8月,美国《新闻周刊》称,“到今天,全世界自觉实践的博客数量,已经达到50万到100万之众”,每40秒钟,就有一名新的博客诞生。而在中国,也是8月,IT界资深传播和媒体专家。王俊秀灵机一动,将英语“Blog”翻译成汉语“博客”,就此,博客来到中国。  相似文献   

13.
全民博客:报纸的嬗变与固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静 《传媒观察》2007,(5):47-48
中国的博客元年始于何时一直有争论,但人们的共识是,2006年是中国的“全民博客年”。这一年,博客如洪水,而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更是在全民皆博的潮流中不停地受到冲击。报纸工作者是该将这场洪流看成灾难,还是像埃及人举行仪式来庆祝尼罗河的泛滥?  相似文献   

14.
“关于博客,我们还有很多无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只有在多元视角下,我们才会真正地看到博客对于社会、对于文化所将带来的长远意义。而另一方面,博客之美在于“博”,博客之道在于“博”,只有“博”了,博客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5.
马燕  魏佳 《青年记者》2007,(14):140-141
自从2002年中国引入博客以来,作为一只新锐网络发展力量,博客文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是博客元年,博客成为最流行的话语。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2007年博客数量将接近1个亿,差不多相当于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博客掀起一股热潮,普通大众、社会名流纷纷开博,内容涉及个人心情、娱乐资讯、新闻报料,甚至国家大事。“超级女声”作为文化领域的一次盛事,  相似文献   

16.
马燕  魏佳 《青年记者》2007,(14):140-141
自从2002年中国引入博客以来,作为一只新锐网络发展力量,博客文化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2005年是博客元年,博客成为最流行的话语。2006年中国博客规模将超过6000万,2007年博客数量将接近1个亿,差不多相当于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博客掀起一股热潮,普通大众、社会名流纷纷开博,内容涉及个人心情、娱乐资讯、新闻报料,甚至国家大事。“超级女声”作为文化领域的一次盛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博客:新媒体浪潮的导火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彧 《传媒观察》2007,(3):44-45
刚刚过去的这一年,博客如日中天,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挠战着人们的传统传播观念:只要上网注册登录一个账号,立刻可以成为新闻的发布者,体自己就可以成为一个“媒体”,中国互联网协会近日发布的《2007年互联网调查报告》显示,到2006年底,我国博客作者规模达到2080万,博客访问量1.01亿。在博客作者中,活跃的博客作者有315万。博客的魅力何在?它是如何改变着我们?它真的会成为传统媒体的“掘墓人”吗?  相似文献   

18.
谈博客作品的版权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博客发展迅猛,全球创立的博客总数已达5000万,根据《2006年中国博客调查报告》,目前,我国博客用户已高达1750万,活跃博客770万,博客读者约7500万人,其中活跃博客读者高达5470万人.博客服务商的数量也已达到658家,博客站点达到了3682万个.  相似文献   

19.
杨亮 《新闻窗》2007,(1):91-92
从2002年国内第一个博客平台“博客中国”网站建立,到2005年博客数量出现井喷式增长:博客人数达到1600万人,中文互联网领域的博客(Blog)站点达3682万,平均每个博客有约2.3个站点。以“追求思想共享”为主要目的,“重建互联网秩序”为志向的博客在中国发展迅猛。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写博客呢?在传播学领域,博客模式的传播行为究  相似文献   

20.
自2002年博客概念引入中国后,博客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这股博客之风随之也吹进了高校这块园地。2004年至2006年,一批大学教授、博硕士生导师纷纷在博客世界里扎根,从而形成了“学科教师博客”现象。这一博客群体因其特殊的身份及深厚的学术功底,使得他们的博文具有非常强的可读性和指导性。而其中最为亮丽的一点是他们对书籍的品评,这为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编制学科导读书目提供了一条绝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