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连接”、联结”、“链接”三个词的意思和用法有相同的地方,又有某些方面的差异,不太好掌握,容易混淆。本文对“连接”、“联结”、“链接”的用法作一些辨析,以期能够进一步明晰它们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幅”、“副”和“服”都可以作量词使用,但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替代的。“幅”读作“fú”,作量词时常用于形容布帛穴bó雪、尼绒及图画等,如:“一幅金绫穴líng雪装裱穴biǎo雪的纵幅国画”、“一幅绣了字的锦旗”、“用两幅布做一幅床单”等等。“副”和“服”作量词时都念作“fù”。“副”,原指成套的东西,如“一副象棋”、“一副碗筷”等。后来,发展成为专指成双成对的东西,如“一副手套”、“一副对联”等。现在,表述面部表情也多用“副”,如“一副迷人的笑容”、“一副严肃的面孔”等等。“服”则用于中药,中药一剂或煎…  相似文献   

3.
“氽”、“汆”和“籴”字形十分相近,又不常用,所以极容易混淆;其中的“氽”和“氽”简直像双胞胎那样难以分辨。不过,如果懂得它们都是会意字,认真分析一下它们的“成字原理”,也就不难辨清了。  相似文献   

4.
“与”在古汉语中当介词“和”、“同”讲,但在有的句子中却说不通,而解释为“带”、“带领”则文从字顺。这样的例子在《史记》中很不少,其它先秦两汉的古藉中也不乏其例。只要句中主语是地位高、权力大或起主导作用的人物,而“与”后边的人是主语发出“赴”、“驰”或“入”、“归”等动作行为时所带领的对象,这“与”就可以释为“带领”。有的古文译著者在译文中有时也把“与”译为“带”、“带领”,但这好像是从上下文中体会出来的,而没有把它作为独立的义项来诠释。“与”有“带领”义是“与”、“以”通假所致。“与”、“以”同属余纽,“以”有“带领”义,也有介词的“和”、“同”义。  相似文献   

5.
“义”和“意”都有“意义、意思”的含义,一般来‘说,“义”是指概念义,是客观的;“意”是指自己要表达的意思,是主观的。表示“词本身的意义”的词形要写作“词义”;“词不达意”和“抒情达意”的“意”则写作“意”。  相似文献   

6.
“两”在表数量时和“二”的意义相同,但用法不完全一样。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正确使用它们。⒈“两”是确数,表示事物的多少。“二”不但是确数,而且还是序数。如“第二”、“二年级”、“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两次革命”与“二次革命”的意思是不同的。⒉读数目字,读小数、分数时,只用“二”不用“两”,如“一、二、三”,“零点二”,“五分之二”。⒊在多位数中,百、十、个位用“二”不用“两”,如“二百二十二”。千、万、亿的前面,“两”和“二”一般都可用。但在“三万二千”、“两亿二千万”,“千”在“万、亿”后,…  相似文献   

7.
“宣”,有疏通、排解的意思,所以有“宣泄”一词,如“宣泄”一下郁闷的情感。而“渲”,绘画时用笔蘸水化开先前涂在纸上的颜料,使色彩浓淡适宜,这种动作称之为“渲”。“渲染”便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它用水墨或色彩涂染画面,可显出物象的明暗向背和墨彩的浓淡深浅。所以“宣”、“渲”两字虽声韵相同,但声调不同,字义更是各异,不可将“宣泄”写成“渲泄”。  相似文献   

8.
“坚忍”和“坚韧”这两个词从发音到词形,再到词义,都有相似之处,很容易混淆。“坚忍”和“坚韧”都有“坚强、坚固”的含义,区别在于“忍”和“韧”的意义上。  相似文献   

9.
乙白莲 《教学随笔》2014,(10):48-48
“二”和“两”这两个数词从意义上说几乎相同,但用法不全一样。“二”表示次序,是序数,如“二月”、“二妹”、“第二”;“二”有时也是基数,表示事物的数量,如“二尺”、“二斤”。“两”除了“两点钟”外只是基数。  相似文献   

10.
“声”、“音”、“乐”现在通常作为一般性词语来使用和训释,而三者在音乐意义上的关系问题,即三者在音乐系统内的特指性含义,已基本上被人忽略。至使一些与此相关的词语和语句亦被曲解、误训。同时,又由于三者“浑言”、“析言”已经相混,其文化意义上的差异性现已基本消失,这也使得人们在阅读理解上出现曲会。为了清晰辩认和正确理会所谓“郑声”、“雅乐”,以及老子的“大直希声”和庄子所云“听之不闻其声”等语,似有必要正本清源。将对“声”、“音”、“乐”的训释,放还在其所自生的语言和文化系统之内来进行。由于古人重礼…  相似文献   

11.
“自保”和“自尊”何生“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尊”、“红烛”……多少尊贵而崇高的称谓呀!就这,人们还唯恐不能尽情地表达对教师的敬重心情。如今,《教师法》也颁布了,“最神圣的职业”有了法律保障,“教师”的“光环”也就更加璀璨...  相似文献   

12.
抓好“趣”、“点”、“活”、“适”四个字李品玉,李思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科学地、适当地安排课堂教学的程序,抓好“趣”、“点”、“活”、“适”四个字。一、导人课题抓一个“...  相似文献   

13.
说“采”和“彩”北京四十一中学顾博泉采和彩是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常用字。这两个字音同形似近义有交叉,再加上“”、“”等异体字的干扰,使用情况相当混乱。是“丰富多采”还是“丰富多彩”;是“采矿”,还是“矿”;是“喝彩”,还是“喝采”,等等。推本溯源...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被我国广大译者奉为翻译标准,被认为是译界的金科玉律。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信”、“达”、“雅”提出质疑。首先,认为“信”“达”“雅”不能称之为翻译理论;其次,指出“信”、“达”、“雅”作为翻译标准的适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最后质疑“信”“达”“雅”的经典地位,并提出人们不能盲目推崇“信”、“达”、“雅”,而应该拓宽视野,借鉴西方近几十年来翻译理论建设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把中国的翻译理论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5.
企业都希望强大,也需要强大。强大离不开“强”和“大”,强大是由“强”和“大”组成。“强”,是指实力、先进性、竞争力、成功率;“大”,是指规模、市场占有率等。“强”的优势在于“大”,又需要“大”的支撑;仅仅有“大”而不“强”,即有规模而无效益。从哲学上讲,“强”与“大”的关系可谓“质”与“量”的关系。企业的发展从本质上讲也是由“强”而不是由“大”决定的。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所以能打败国民党的反动军队,也证明了“强”可胜“大”。现在我们在经济上一直强调要走内涵扩大再生产而不是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发展道…  相似文献   

16.
谈“丐”和“丏”河北苏天祥“丐”弓“”字形相似,极易混淆,人们乍一看见“”字,往往误为“丐”字。丐,琶gai,是常见字,构调能力较强,如乞丐、丐户、丐取、丐养等、一般不作偏旁(钙是后造字)。丐音mian,《说艾》:“丐,不见也,象里面Z形。”它的问司...  相似文献   

17.
“扶”与“放”王永奇根据阅读课文半独立阅读的性质,教学方法应该是半扶半放、扶放结合。“扶”就是通过指引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难点;“放”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读懂课文;“半扶半放”就是既要放手,又要作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一、怎样“扶”1.从重点训练...  相似文献   

18.
田羽 《辅导员》2014,(8):88-88
课程标准修订后,强调课程目标和内容聚焦于“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突出“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其中,“理解”和“运用”是两个密切联系、有机统一的概念,不能割裂开来。理解是运用的基础,没有理解,运用成了无源之水,无米之炊;反之,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检验、体现,离开了运用,理解就可能慨念化,浅表化。  相似文献   

19.
冷艳青 《现代语文》2006,(2):116-116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随着人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新事物、新思想、新观念层出不穷。反映这些变化的语言也是日新月异,一些词语消亡或潜隐的同时,一批批新词新语应运而生,也有一部分旧词被赋予新意。作为“地方”“处所”意的“吧”和“坊”就是两个典型的例子。伴随着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吧”和“坊”相继走俏。打开电脑,名目繁多的“吧”和“坊”让人眼花缭乱,甚至还在恣意泛滥。“吧”和“坊”几乎成了地方的代名词。本文试图从词语演变角度对这两个词语进行简单剖析,以期能对人们的使用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20.
在现代汉语中,“国”和“家”都是成词语素,可以独立成词,也可以组合成词。独立成词时,“国”指国家,“家”指家庭,组合成“国家”一词时,义偏于“国”。而在古代汉语中,“国”和“家”的含义要复杂得多,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