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绍良先生主编的《唐代墓志汇编》,给学界提供了一份研究唐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宝贵资料。但近来笔者阅读此书,仔细核对相关拓片,发现其释文仍有疏漏之处,主要有文字可识而未释,文字误释等,特予补正。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出土墓志·陕西卷》释文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误释形近字,包括未明典故而误释、未明普通词语而误释、未审语法而误释;二是误释异体字,包括未识构件讹混规律而误释、误套构件讹混规律而误释、未解类化字规律而误释;三是不辨同形字。从表层看,这些问题是文字问题;从深层看,既有文字问题,也有语言、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前公布的墓志-中共收有隋代宫人墓志40通,这些墓志记载了宫人的姓氏、籍贯、官品、品行等信息,从墓志的具体记载中,可以看出隋代宫人的素质品格、寿命长短以及宫人丧葬等相关问题,对于研究隋代宫廷和中国妇女问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隋代释彦琮和近现代著名人物及其所论述的译者为主例,尝试用解构的方法简单探讨了翻译理论中两对主客体范畴结构消解问题。认为主客体并非截然分离,双方界限常常消解,双方相互影响;客体是主体的映射,而翻译客体标准对译者主体也产生影响。隋代高僧彦琮提出的"八备"是中国最早关于译者的系统论述,为了更清楚地认识隋代批评者眼中译者的真面貌,支持本文的主题,笔者也比较详细地梳理了"八备"。  相似文献   

5.
《河北宣化纪年唐墓代发掘简报》将释文以简体字写定,其释文仍有部分文字误释,如:“姻”、“功”、“溪”、“庆”等,故需要对这部分文字进行重新释读。  相似文献   

6.
《说文解字》是一部从文字训释视角,来阐释中华文化的汉字宝库。它不仅详实地展现了先民的生活状态,而且充分展现了汉民族作为农业民族所独有的思想认知。本文主要通过对《说文解字》中部分文字训释的分析,探讨了在许慎的文字训释中表现出的先民对待农业及其相关事物的认识,以及文字训释中所体现出的农业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7.
举荐与考试相结合的选拔人才方式是隋代科举制度的一大特色,与后来成熟状态下科举制依靠被选者自己报名参加考试的方式有所不同。隋代科举考试的科目不很固定,基本定型的科目有秀才科、进士科、明经科、孝廉科和俊士科等。隋代对报名资格、考试程序和考试内容也作了一系列的规定。隋代所确立的科举制对中国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8.
唐《班繇及妻李氏墓志》的释文用现代简化字隶定并刊在《文博》2013年02期上,但释文有颇多可商之处,本文共列举了13处,主要分为三类:一,文字误释;二,文字漏释;三,标点刊正。  相似文献   

9.
杨树达文字训诂商榷(六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树达辞世以来的半个世纪,文字训诂之学取得长足进展;以今日之成果检讨杨氏文字训诂,既有千虑之失,也有其时代局限。今就杨氏训释之“爱”等六字提出商榷意见,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公布的出土战国文献材料,绝大部分文字已经被释出,这为我们编写一部多卷本的《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丛书》提供了有利条件。本课题的研究是基于所有的出土战国文献原始资料之上,写出摹本,从文字考释、词语训释、语句通释、思想内容、时代性和地域性等方面概述以往成果,并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后写出对所选的出土战国文献的释文、标点、汇释、今译。  相似文献   

11.
何山 《襄樊学院学报》2014,(1):23-26,30
《江汉考古》2012年第3期刊出明郑继之墓志的拓片及录文,为历史、语言文字、书法等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第一手材料。由于该志部分文字泐蚀较严重,异体、俗讹等文字现象突出,原释文留有较多可识而未释之字,加之文字误释、缺脱等问题,还未标点,因此很不便于利用。有必要对照墓志拓本重新释读标点,以利该项材料科学使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说文解字》训释语引证中的假借现象进行理论探讨,充分肯定了假借在训释语引证中的作用,并讨论了训释语假借的情况、出现假借的原因、判断假借的方法以及假借的负面影响等问题.为进一步研究《说文解字》文字假借现象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从1988年起,历时八、九年,我用古文字(甲、金文)比照研读《周易》,间有所得,做了一些记录,如是革成《周易应字考释》、《通假字考略》、《周易三释》、《易经释信》、《易·讼考释及其他》等文,近二十万字,都已刊出,以便向专家们讨教。但做完这些文字考释工作后,感觉上总不那么踏实。一,当然是甲、金文的认读本身就是一个很漫长很艰难的过程,仅就目前所定读的字,用它来训释上古经典,显然是很不够的;二,即使文字的解释是对的,但也太过肤钱,例证也较为粗疏。这样的文字训释工作,尽管很不讨好,甚至诸多外设,但我想,作为…  相似文献   

14.
《说文解字》作为一部诞生于农业经济大背景下的字书,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这种文化背景的影响。因而,在许慎的文字训释中,则以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方式表现出了农业民族一些独有的认识。本文主要通过对《说文解字》中部分文字训释的分析,探讨了许慎文字训释中所体现出的农业向心性。  相似文献   

15.
隋代石刻俗字在传承前代的基础上继续扩张,异形俗体层出不穷。其中不少文字造型乖戾,惟这一时期所独见,是汉字史研究的宝贵材料。然而隋代石刻俗字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关注,研究成果较为匮乏。本文摘取其中六则疑难字词进行讨论,在纠正原释文的基础上,也为文字学研究和辞书订正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老子<道德经>中的"道"和"德"历来是研究者争论的焦点,至今未有定论.一方面,简帛学者过分重视考古,而今日所见的<道德经>都是传抄本,难以避免讹误.另一方面,文字训诂有很大局限性,释"道"和释"德"不仅是文字问题,更是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北朝佛教石刻释文错讹、阙漏较多,因不辨形近字、俗字、未识异体字、讹混字,不明文化词语,文字泐蚀模糊难辨,错误句读而误释。通过结合石刻拓片及相关文献资料,辨明字形,举证字例,纠正误释文字,补释缺文,分析误因,校正释文,以使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得到更科学有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18.
汉、隋两代的酷吏虽然在执法严峻、效忠国君、治理有效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是他们之间又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汉代酷吏的惩治对象主要是地方豪族、奸吏猾民、盗贼和谋反者,隋代酷吏的惩治对象则主要是吏人和无辜者,这种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况有关;隋代酷吏刑罚更残酷,执法更偏颇,品行方面污点更多;惩治对象、刑法特点和皇帝个人因素也造成西汉、东汉和隋代的酷吏结局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词语解释是中学语文课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予以高度重视。词语解释就是对词语的含义、性质(即词性)和用法的揭示和说明。解释词语的中心是对词语的含义的揭示,但有时还须兼顾词性和用法以及字的音形等方面。中学语文课词汇教学中对词语的解释,包括的范围是相当广的。古汉语中有注、解、释、疏等区别,而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词解释常常牵涉到注、解、释、疏等。注、解、释、疏,有时是互通或等义的。但它们仍是有区别的。注是指插在正文之中但不是正文、只对正文的有关部分作说明的那些文字。从这个角度说,解、释、疏都  相似文献   

20.
唐《陈晖墓志》释文中有大量文字讹误,实为未通典故、误释异体字、未识字形等原因造成。结合历史文献及墓志拓片,纠正其讹误之处,指出释读错误原因,避免以讹传讹,以便使这通宝贵材料得到科学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