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史量才与<申报> 史量才(1880~1934年),江宁县湖熟镇杨板桥村人.其父史春帆是个商人.1899年,史量才考入松江府娄县为附生.后因受戊戌变法思想的影响,放弃了科举致仕道路,开始研究日文及理化等近代科学.1901年秋,考入杭州蚕学馆,毕业后致力于教育事业,任上海育才学堂理化教员,后又在兵工学堂、务本女学、南洋中学等校任教.1904年,他在上海创办女子蚕桑学堂,开我国女子科技教育之先河.  相似文献   

2.
史量才     
报人史量才1880年1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江宁县龙都乡杨板桥村,原名家修,中年后以字行。其父史春帆因太平天国战事赴上海娄(松江)县泗泾镇开药铺,43岁生下独子史量才。史量才7岁丧母,9岁随父迁居泗泾镇。1899年他科举受挫,又受康梁维新思想影响,毅然放弃科举,与松江雷继兴、龚镜清等青年研求日语及理化等应用科学。1901年考入杭州蚕学馆(今浙江理工大学),年假归故里,得地方父老筹资,创办泗泾米业养正小学。  相似文献   

3.
在"史量才与《申报》的发展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史量才以及《申报》的历史地位,同时站在时代高度,从史量才与上海文化的关系、意义,史量才的文化自觉精神、经营管理策略等角度切入,多元化解读《申报》和史量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诸多具有重要价值的新史料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史量才(1880年1月2日-1934年11月13日),原名家修,祖籍江苏江宁人。中国著名报业家,上海《申报》掌门人。1934年11月14日,他在从杭州返回上海的途中不幸遭到暗杀。那么,军统特务为何要暗杀报业大王史量才呢?这还得从史量才与蒋介石的积怨说起。  相似文献   

5.
《新闻与写作》2005,(7):34-34
史量才(1870至1934),祖籍南京,生于上海。1912至1934年主持《申报》,1929至1934年主持《新闻报》。1912年.三十二岁的史量才买下《申报》。接手后大力进行改革.延揽人才,实行企业化经营。《申报》在史量才主持期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办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出版《申报丛书》、《申报年鉴》,编绘《中国分省地图》、《中华民国新地图》等。  相似文献   

6.
史量才(1870至1934),祖籍南京,生于上海.1912至1934年主持<申报>,1929至1934年主持<新闻报>.1912年,三十二岁的史量才买下<申报>.接手后大力进行改革,延揽人才,实行企业化经营.<申报>在史量才主持期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办流通图书馆和业余补习学校,出版<申报丛书>、<申报年鉴>,编绘<中国分省地图>、<中华民国新地图>等.  相似文献   

7.
史量才,原名史家修,是近代著名的爱国报人,祖籍南京,出生于上海一个商人家庭。1912年(民国元年),《申报》主持人席子佩因经营不善,准备出让《申报》。张謇等人闻讯,立即与史量才等五人商议合作,向席购进《申报》全部产权。五人均为股东,推史量才为总经理,陈景韩为总主笔,席子佩留任经理(后与同人意见不合,辞职脱离《申报》)。  相似文献   

8.
史量才     
正史量才(1880—1934年),杰出的商人、教育家和报业巨子,上个世纪初中国最出色的报业经营者。作为上海的报业大王,史量才曾经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国有国格,报有报格,人有人格。"1908年任《时报》主笔。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江苏独立运动,清理江海关财务,后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1912年,史量才与张闳、应德謇、赵凤昌等合资,以12万元购买了《申报》。接办《申报》后,史量才出任总经理。为了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不受掣肘,1916年,他收购了合资人的股权,独家经营《申报》,为了改变《申报》经营欠佳的  相似文献   

9.
报业泰斗史量才当年所办的《申报》在中国报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史量才以不畏权势的铮铮铁骨、新闻救国的爱国情怀、史家办报的责任意识、勇于改革的新闻理念创造了不朽的业迹。他不因强权而退让的“人格、报格”,也触怒了国民党上层。1934年11月13日,史量才结束在杭州休养,乘自备汽车由杭州返回上海途中遭到国民党特务的暗杀。史量才的死,使新闻界失去了一个领袖级的“民众喉舌”。  相似文献   

10.
1907年,满清政府颁行《女子小学章程》、《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女子教育学制,首次使女子教育获得合法地位。自此之后,中华大地上广设女子教育学堂,甚至不少女性漂洋过海到西方国家留学,促进了我国女子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洪金梅  张蕊 《新闻世界》2012,(5):159-160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搜集了2008年至2011年有关于史量才的研究论文,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梳理,发现研究者对于史量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史量才的报业经营理念、史量才的办报思想、报业经营策略的现代意义、对史量才研究的新视角。本文对这四个方面进行集中呈现,以期对未来的新闻史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12.
《青年记者》2012,(8):52
今春,中国近代公认的第一大报《申报》将迎来创刊140年。同时,今年也是报业巨擘史量才收购《申报》100周年,"史量才时代"被认为是《申报》影响中国的最重要时期。1872年,《申报》在上海英美租界的山东路197号创刊,其创办方针是"此  相似文献   

13.
史量才经营时期的<申报>概况 <申报>是1872年由英国人在上海租界创办,是我国第一张具有现代意义的报纸,江南穷乡僻壤的老百姓几乎把它当成报纸的同义词,俗称"申报纸".①1912年,正值壮年的史量才在张骞等实业家的支持下,以12万元从席子佩手中接管<申报>,自任总经理.自此,掀开了<申报>发展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正>在我祖父章荣初创业的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正是中国饱受列强尤其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难岁月,他在1963年留下的十五万字回忆录《我在旧社会的三十五年》(手稿未出版)中,有相当篇幅写到抗战时期的挣扎和期望。国难当头同仇敌忾1932年"一·二八"事变,十九路军血战淞沪,上海沸腾了,各界积极支持前线,申报董事长史量才和"上海皇帝"杜月笙发起组织了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史量才任会长,杜月笙和社会活动家黄炎培  相似文献   

15.
白浩然 《青年记者》2007,(20):89-89
《申报》作为近代中国最富代表性、经营最成功、经济实力最强的商业性报纸,之所以能够在史量才经营时期充分发展,除了史量才出色的经营外,也与当时《申报》所在地上海在中国举足轻重的经济地位和独一无二的政治地位有着根本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出版诞生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发源地,上海出版人一直以启蒙和救亡为使命担当,涌现了邹韬奋、张元济、陆费逵、史量才、胡愈之、叶圣陶、赵家璧等出版大家.他们或在白色恐怖下传播进步思想,或革新教育、参与公共事务,为中国社会和思想的现代转型创造可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海出版人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以只争朝夕的工作热情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书写了中国出版史的新篇章.  相似文献   

17.
2009年12月18-19日,全国纪念中国报业泰斗史量才先生诞辰13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理工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者相聚一堂,探讨史量才的办报思想、经营理念及其精神对当代社会的影响。我院赵永华副教授参加了研讨会并作主题发言。史量才1901年至1903年间就读于杭州蚕学馆  相似文献   

18.
仰望史量才     
在史量才遇难75周年、诞辰130周年、史量才研究会成立两周年的日子里,我们仰望史量才,因为他具有凛然的正气、博大的胸怀、永恒的炽热和为坚持真理战斗不息的品格,还有他为国为民所作的奉献。史量才的父亲仪表端庄,为人  相似文献   

19.
《申报》原全称《申江新报》,是中国近代史上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在近代上海乃至全国都产生了广泛的舆论先导作用。它创刊于1872年4月30日,停刊于1949年5月26日,历时78年,共出报25600号。在其78年的历程中,对中国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到了1912年,史量才接手《申报》,应该说史量才的接手,使得《申报》达到一个高峰,“隐然成为上海报业的领袖”。  相似文献   

20.
史量才是中国新闻史、特别是中国报业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报人。在他的经营下,《申报》走向了辉煌时期。本文通过对中国学术期刊网数据库收录的研究成果调查发现,关于史量才及《申报》发展的研究多且杂,并以结合民国时期报业环境研究为主,与当下新媒体环境内容研究结合较少。因此本文就史量才的生平、"史家办报"思想、《申报》经营策略、史量才故居以及史量才之死等几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提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空间,期待对未来新闻史研究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