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我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产出的计量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收录的国际论文为科研产出指标,对我国研究型大学1997-2006年间的科研产出规模和影响力进行研究。研究显示,我国研究型大学近10年科研产出数量增长近5倍,产出影响力持续显著提升,科研产出拐点与"985工程"重点建设时间节点基本一致。我国发表在影响因子最高的25%期刊上的论文,其中50%由"985"高校完成。但我国各层次高校科研产出影响力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2007—2018年间5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校际面板数据,探究了辅助人员规模与配比对科研产出的影响。研究发现:辅助人员规模和配比对科研产出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从内部结构来看,教辅人员配比对科研产出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但工勤人员配比对科研产出影响较小,行政人员配比则有负向影响。不同类型大学辅助人员规模与配比对科研产出的影响有差异。这与国家编制制度和大学理性选择有关。基于此,政府可进一步减少对教师编制的限制,鼓励大学根据发展需要和专任教师数增加辅助人员,提升辅助人员专业化水平,以深化大学科研活动内部专业化分工程度,充分释放专任教师科研生产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科学计量学方法,以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国际论文为主要科研产出指标,对中、德、日三组一流大学1998-2007年期间科研产出规模与质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我国7所一流大学科研论文产出规模已经超过德国的7所一流大学,赶上了日本的7所一流大学,科研论文质量总体上在显著提升,与德国和日本的差距在缩小,但重大原创性成果严重缺乏,与德国和日本差距巨大.对我国少数以世界一流为建设目标的大学来说,其未来科研基点应是开展重大原创性研究,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科研产出数量、质量和影响力这三个维度,基于1981-2013年Web of Science论文收录信息,以非C9的“985工程”大学以及非“985工程”的“211工程”大学为国内参照样本,以美国IVY大学和澳大利亚Go8大学为国际一流大学参照样本,就我国C9大学基础科研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整体分析发现,我国C9大学在基础科研生产力的三个维度均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研究型大学;与IVY大学和Go8大学相比,尽管C9大学呈现出强劲的追赶态势,但在基础科研产出质量与影响力方面差距仍然明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任务相当艰巨.分学科分析发现,C9大学22个学科基础科研生产力状况整体呈现提升趋势,但与IVY大学存在很大差距.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空间科学、物理学等服务于国家科技创新、国家发展转型和重大战略需求的学科及其交叉学科,C9大学的学科影响力长期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此外,相对于IVY大学和Go8大学在优势学科影响力上的稳定状态,C9大学优势学科影响力的波动较大,在未来学科建设工作中,需特别重视优势学科的保持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根据ESI数据库2002年至2012年的数据,对C9高校和美、英、澳研究型大学群体ESI前1%学科的论文产出规模、影响力、学科结构等进行分析得出:C9高校的科学研究产出规模已超英、澳大学群体,学科影响力与世界一流大学群体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但发展速度很快,且学科影响力发展速度高于规模发展速度.C9高校学科结构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结构差异较大,学科结构不均衡,工程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在国际上具有优势,生物、医学、空间科学等新兴交叉学科相对落后.  相似文献   

6.
利用我国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013-2020年间的经费收支结构与学术产出校际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分析了大学经费收支结构对学术产出的影响,同时试图找到有助于学术产出提升的收支结构理论最优值.模型结果表明大学经费收支结构的差异会对学术产出产生不同影响,收支结构亦存在理论最优值.但是目前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收支结构、校均收支结构均与理论最优值有不同程度的差距.基于此,建议我国政府需要依据大学内在的学术逻辑和发展规律,通过资源支持方式的变化与支持政策的引导以优化大学的经费收支结构;政府和大学等主体可根据本研究得出的理论最优值有针对性地变革和调整大学收支结构,比如适当提高收入结构中的拨款收入、教育事业收入和其他收入的占比,有针对性地提高横向支出结构中的基本支出占比、纵向支出结构中的住房公积金以及购房和提租补贴的占比,从而在最大程度上增加大学的学术产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统计1990年-2009年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学术论文的数量、篇均引用次数和零引用论文数,从规模、质量、低质科研、活跃程度、学科结构等五方面对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基础研究的产出与世界一流大学进行比较,分析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基础研究的发展水平及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结果显示我国一流大学工学基础研究规模经过大幅扩张,从2006年开始进入成熟期.质量相对于世界和AAU实现阶梯式上升,与AAU的质量差距明显缩小;但工学各学科间发展不平衡,质量的提升主要由工程学和材料科学驱动,计算机科学贡献较小.虽然学科活跃程度远高于世界一流大学,但科研低质率与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的差距仍相当明显;学科结构与世界一流大学呈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8.
经费作为一流大学建设的基础和保障,是大学人才培养和科研产出的关键因素。经费支出规模是否庞大、结构是否合理,对大学能否产生高效益产生深刻影响。2013—2017财年30所美国世界一流大学的数据显示:在支出规模方面,总支出规模庞大、呈逐年上升趋势、生均支出规模校际差距逐年扩大、公私立间的生均支出规模差距大于总支出规模差距;在支出结构方面,支出项目丰富、重视教学和研究支出、结构较为多元且稳定、公私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总体而言,美国世界一流大学经费具有规模庞大、项目丰富、结构稳定、数据详实等特征,为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经费支出提供了借鉴经验。我国大学应通过继续增加收入规模、优化支出结构、完善财务公开等途径,进一步提高我国大学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增强我国一流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一流大学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相似文献   

9.
基于2013年荷兰莱顿大学排行榜的数据,本文对亚洲各国及地区顶尖大学科研影响力与科研协作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表明:在科研影响力方面,亚洲各国顶尖大学的优势主要集中在科研规模上,在科研质量和创新力方面表现不足,实力分布不均衡,东亚地区优势明显;在科研协作力方面,亚洲各国顶尖大学优势主要集中在科研协作的规模上,与国际以及企业间的科研协作力不足,实力分布相对均衡,亚洲顶尖大学距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0.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是我国一流大学的典型代表,其经费支出特征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我国一流大学经费支出的整体情况。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支出数据显示了其在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上的具体特征。在支出规模上,总支出规模逐年增长,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地区间规模大小和增速快慢也不相一致;师均支出规模呈上升趋势,中部地区增长速度最快,不同学校间的差异较大;生均支出规模变动趋势不一,校际差距大于区间差距;支出规模占GDP的比重基本稳定,区内差异大于区间差异。在支出结构上,总体较为单一且保持稳定,横向维度表现为基本支出与项目支出基本持平,纵向维度以教育支出为主并呈现稳定的一元格局,同时支出结构地区间差异不明显。虽然我国一流大学的支出规模不断上升、支出结构较为稳定、支出规模和支出结构无明显关系,但和美国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存在规模相对较小、结构较为单一、科目不够具体、数据较为粗糙等问题。基于此,我国可通过继续增加大学收入以扩大支出规模、持续优化支出结构以反映大学功能、不断细化预算科目且公开支出数据等途径,进一步调整一流大学的支出规模并优化支出结构,提高经费利用效率,进而更好地推动“双一流”建设。  相似文献   

11.
已有相关研究多集中于探讨经费收入与学术产出的关系,但经费无法直接转化为学术研究成果,对于这一过程的“黑箱”还未有明确认识。本研究尝试分析经费支出对大学发展的影响机制并优化经费配置路径。基于2007—2018年间58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校际面板数据,研究采用逐步法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经费支出对学术产出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直接效应来看,经费支出规模对学术产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中介效应而言,经费支出通过专任教师、硕博士生、固定资产和课题等路径实现学术产出水平的提升,其中正高级教师、硕博士生和课题项目发挥着更大的中介效应。基于此,政府可继续增加对研究型大学的经费投入,并鼓励其多渠道筹措经费;政府还要减少经费使用限制,鼓励大学优化经费配置路径和方式,将更多经费用于教师、硕博士生等人员支出,并设置更多课题项目,从而在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高经费配置效率,为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水平提供实证数据、理论依据和政策参照。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这个政局相对稳定、经济相对发展的历史阶段出发,对当时大学教师的薪俸状况、薪俸的影响因素和薪俸与学术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笔者认为,无论是从收入还是从消费的角度看,大学教师在当时都属于高收入群体;而大学的性质、大学所在的地区、大学教师的职称和经历,以及其专任兼任情况都成为影响大学教师薪俸的因素;这种高薪俸的状况从不同角度促进了学术的发展,而学术的繁荣又反过来使大学愿意付高薪聘请大学教师。  相似文献   

13.
工资管理工作是一项重要而繁杂的日常性工作 ,各单位工资录入、计算、合计等需要通过大量的手工完成 ,数据量多 ,处理速度慢 ,耗费劳动力大 ,而且极易出错 目前有工资管理系统 ,但许多系统不具有通用性 ,特别不能适应工资结构的变化 ,在现行工资管理制度的基础上 ,我们设计和实现了一个通用动态的工资管理系统(GDSMS) ,用计算机管理代替以往大量的手工工资管理 GDSMS包括表结构、固定工资等 7个数据表单 ,实现了公式设置、动态设置表格、科学的报表打印等多项功能 ,并将信息分为固定项和变动项来减少数据输入 GDSMS实现了工资电算化 ,能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提高工作效率 ,促进办公自动化  相似文献   

14.
薪酬不仅能够准确衡量人力资本的货币价值,同时也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体现的载体。高校教师人力资本价值依附于教师自身,具有投入高、人力资本价值体现滞后性和长期性、可变性等特点。我国高校教师薪酬普遍存在水平低,结构不合理,激励形式单一,内在薪酬激励不足等问题。提出制定合理、科学的绩效评估标准和人力资本价值补偿机制,改善薪酬结构,提高高校教师人力资本价值的利用率,发挥高校教师人力资本优势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first briefly reviews the worldwide development of the size of the university sector, its research merits and authorities’ use of incentive systems for its academic staff. Then, the paper develops a static model of a researcher’s behaviour, aiming to discuss how different salary reward schemes and teaching obligations influence his or her research merits. Moreover, special focus is placed on discussing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earcher’s skills and of working in solid academic environments for quality research.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ir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will improve irrespective of the relative impact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research have on researchers’ salaries. Second, small changes in fixed salary and teaching duties will not influence the amount of time academics spend on research and, as such, their research merits. Third, because research productivity, i.e. the number of pages written and research quality increase with the researcher’s skills and effort, both these figures signal a researcher’s potential when adjusting for his or her age and the kind of research carried out. Finally, because researchers’ utility depends on factors beyond salary and leisure time, employers have a number of instruments to use in order to attract skilled researchers in a globalised market.  相似文献   

16.
Research on work life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research issue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study used questionnaires administered to 1 770 teachers from different levels, types, and academic field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to investigate job satisfaction among university professor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b satisfac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niversity. The job satisfaction of Chinese university professors includes six dimensions: career development and school management, teaching and research services, salary, benefits and logistical services, professional reputation, teaching and research facilities, and the work itself. The overall job satisfaction levels are close to average, with salary and benefits receiving the lowest level of satisfaction. The organiz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universities, such as school type, school level, academic field, organizational climate, evaluation orientation, and school management, all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overall job satisfaction of university professors. Th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and school level affect all six dimensions of job satisfaction among university professors.  相似文献   

17.
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国外研究及其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外教师工资改革的不断推进,学者对教师绩效工资改革的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梳理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师工资与教师供给、教师工资与学生产出、教师工资与教师流失以及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绩效工资改革对比研究等方面。对国外绩效工资改革的反思,使我们认识到教师工资制度改革必须要与学校组织的变革有机结合;政策制定、实施要努力做到"程序公平";采用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式;正确对待绩效工资,将其看作一个持续的工作而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amined the specific differences in the salary reward structures of eight clusters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included in Biglan's three-dimensional model of the academic profession.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1.320 faculty at a large research university who responded to the Faculty Activity Analysis questionnaire requesting information on the amount of time they devoted each week to eleven categories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These measures were used to predict faculty salaries in the eight discipline cluster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wide variation in the reward structures of these discipline clusters.  相似文献   

19.
德国高校教授历来收入较高,稳定而有保障。但在世纪之交,随着新管理主义的兴起,德国对高校教授的薪酬制度进行了改革,以此激励大学教师的效能从而提高高教质量。在分析德国大学教师的基本结构体系与身份属性特征之后,可以发现其薪酬体系是在层级分类的内涵属性基础上,由基本工资和浮动工资共同构成,并在浮动工资中体现绩效评价指标。该薪酬模式在经由二十多年的发展演变之后,目前已经受到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并在薪酬增长幅度和资金分配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规约。德国大学教师薪酬制度在较高的收入水平、规范的激励措施、全面的激励指标等方面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Can changes in teacher pay encourage more able individuals to enter the teaching profession? So far, studies of the impact of pay on the aptitude distribution of teachers have provided mixed evidence on the extent to which altering teacher salaries represents a feasible solution to the teacher quality problem. One possible reason is that these studies have been unable to separate labor supply effects from labor demand effects. To address this, I mode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rrent salaries and the academic aptitude of future teachers (those entering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Using a unique dataset of test scores for every individual admitted into an Australian university between 1989 and 2003, I explore how interstate variation in average pay or pay dispersion affects the decision to enter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A 1 percent rise in the salary of a starting teacher boosts the average aptitude of students entering teacher education courses by 0.6 percentile ranks, with the effect being strongest for those at the median. This result is robust to instrumenting for teacher pay using uniform salary schedules for public schools. I also find some evidence that more pay dispersion in the non-teaching sector lowers the aptitude of potential teach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